欧美一级爽aaaaa大片,国产精品成人自拍,国产999精品久久久,国产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公文范文 高中歷史教學研究3篇

高中歷史教學研究3篇

發布時間:2023-01-09 10:13:47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高中歷史教學研究3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高中歷史教學篇1

歷史是對人類文明軌跡的記錄,歷史離不開“人”,“人”創造了歷史,鮮活的歷史人物豐富了歷史。基于此,筆者著重探究“以歷史人物為主線”的歷史課堂教學策略,通過人物教學提升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一、以歷史人物為主線,完整串聯歷史事件

進行人物教學時教師要緊密聯系教材,針對某一歷史事件,引導學生分析此歷史事件中人物的成長與發展,根據人物的成長與發展梳理歷史事件的進程與發展,將人物發展與歷史發展充分結合起來。例如,在教學秦末農民大起義的相關內容時,筆者選擇歷史事件的主要人物陳勝、吳廣。為了使學生對農民起義這一歷史事件有更充分的了解,筆者又以司馬遷的《陳涉世家》作為教學補充。通過《陳涉世家》,學生對陳勝與吳廣有了簡單的認識。筆者從人物少時經歷、人物性格、起義導火索、謀劃起義過程、起義經過以及最終失敗幾個方面來增強學生的認識。又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28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時,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圍繞鄧小平展開,使學生感受改革開放后中國的變化,促進學生理解改革開放對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并以時間為主線,促進學生對人物的認識。

二、選擇典型人物代表,深化歷史教學深度

在進行人物教學時,教師要選擇典型人物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果教師選擇的歷史人物讓學生聞所未聞,那么,教師就要花費較多的時間向學生講解科普,這不利于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整體把握。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4課《西漢與東漢———大一統國家的鞏固》時,筆者選擇漢武帝與董仲舒作為典型人物,促進學生對西漢鞏固大一統國家在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制度的理解。又如,在教學人教版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9課《辛亥革命》時,筆者選擇孫中山作為典型人物,從而串聯出辛亥革命的發展與進程,促使學生感受歷史人物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意義。又如,在教學抗日戰爭的相關內容時,筆者選擇毛澤東、周恩來等作為典型人物,促進學生感受抗戰的艱辛波折,使學生感受典型人物的決策對歷史事件的重大影響。在人物教學中需要注意的是,最好選擇具有豐富人生經歷或生命較長的典型人物,有利于學生通過人物的豐富經歷,感受歷史的發展。

三、側重人物精神教育,發揮歷史德育作用

歷史人物直接影響歷史的發展。通過學習歷史人物的精神,有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民族價值觀,促進民族情感、民族意識的傳承。在人物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歷史人物身上具備的傳統民族精神。例如,鴉片戰爭中年逾六旬仍保家衛國的陳化成、火燒鴉片的林則徐等反映了中華民族抵抗侵略、堅忍不屈的愛國精神與民族尊嚴;五四運動中追求民主,奮進革新的李大釗、陳獨秀等人表現出中華民族的不屈不撓的愛國情懷;等等。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具有教育意義的歷史人物,如勤政愛民的漢文帝、漢景帝,英勇抗擊匈奴的霍去病,自強求富的李鴻章等。這些歷史人物都對學生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四、客觀評價

歷史人物,培養歷史價值觀念由于學生對歷史人物的了解多來自于影視作品或網絡等,一些影視劇對歷史人物的曲解造成學生對歷史人物產生片面認識,這不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念。因此,在進行人物教學時,教師要公正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促使學生對歷史人物產生正確認識。例如,談及秦始皇,學生受文學作品與影視作品的影響,認為秦始皇重吏法、昏庸殘暴,但實際上,秦始皇勤于政務,愛民護民,橫掃六合免天下紛爭,統一文字律法,對中國歷史與中華民族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積極影響。因此,筆者認為在人物教學中必須將歷史人物放在整個歷史發展中評價其歷史意義,堅持唯物主義,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念。在高中歷史人物教學中,教師要以歷史人物為主線,選擇典型人物,深化歷史教學深度,使學生通過人物教學感受歷史的豐富性和歷史所散發的人文光彩。

作者:劉曉東 耿曄 單位:山東省濱州市第一高級中學

高中階段歷史課是學生必須學習的課程之一。學習歷史不但能讓學生理解過去的制度、文化、經濟等,更主要的是讓學生能用歷史的眼光看待現實的問題。歷史是所有文化的記錄和傳承,是人類社會必須研究的一門學問。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許多方法可以借鑒和采用,生活化教學理念是用現實生活中的實例,通過探討總結和分析最后得出自己觀點的教學方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有很大的實用性和成效性。在新一輪的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課程發生了許多的變化,歷史課程當然也要與時俱進,改善教學方式。要想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就必須改變原有的教學策略,把新的教學理念融入日常的教學工作中,生活化教學理念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教師要深挖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深挖在歷史教學中的難點與重點及考點,把這些問題和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把握歷史學習的規律,從而提升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率。

高中歷史教學篇2

一、歷史生活化的相關內容

生活化教學理念,根據字面意思就是把歷史教學生活化的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用自己豐富動聽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一種場景中去,讓他們感受學習歷史就是了解過去的生活,讓學生不再感受到學習歷史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拉近了學生與歷史這門課程的距離。關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觀點,那么在歷史課程中,引導學生用生活化的方式去認知、去理解記憶歷史知識,就不會感到枯燥無味。生活化理念的應用,可有效解決歷史教學問題。不僅如此,生活化的歷史教學方式還能幫助學生認識到歷史學習的重要性,促使學生在學習歷史期間,能感悟其真理,提升自身素養,以此將歷史素養與生活聯系,貫穿其中,真正實現“知識改變習慣,習慣改變命運”的目標。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應用策略

(一)明確教學目標,具體落實生活化教學

高中歷史教師在每堂課教學前,均要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結合實際生活,靈活設置教學計劃,促使歷史教學朝著生活化的方向發展。在當前教學環境中,需要明確歷史知識的適用范圍,杜絕誤導學生,避免學生受打擊。同時,對文科生、理科生的教學需要注意區分,不可千篇一律。現行的高中歷史教材涉及了歷史人物、歷史思想、歷史改革與歷史戰爭等內容。必修內容在選修講課中,也時常存在。之后掌握不同程度的要求,明確知識點的差異,實施分層教學,才可確保教學質量。除此之外,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要結合其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并將此作為依據,統籌規劃,兼顧共性,以此落實歷史生活化教學。比如,教師在開展“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課程教學時,需要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制定教學目標,立足于學生剛剛步入高中,對初中歷史與高中歷史認知不足這一現狀,結合生活實際和教學實際,合理設計教學目標。這一課程涉及的生活化指的是,學生通過了解課文內容,知曉姓氏來歷,就各類管理制度,促使學生結合自身所學知識,去判斷,去感受,教師還可要求學生課后搜集相關歷史資料,實施擴展閱讀,促使學生深層次地掌握歷史背景,知曉西周分封制產生的原因,及其對后世所產生的影響、對歷史所產生的意義。教師要明確知識的細化,明確如何將整體的知識體系分化,如何將分化的知識進行整合。與此同時,教師要結合具體教學目標的落實進程,讓學生鍛煉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合作探究意識,就“姓氏”知識點激發學生對“夏、商、周”政治制度的學習,感受古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環境,進而有效提升高中生對歷史學科系統性、全面性的認知能力,全面增強學生課堂學習核心素養,強化課程探究學習綜合能力,加上教師將生活化的理念貫穿于高中政治教學的能力,使高中歷史教學過程趣味性與教育性并存,全面構建高中歷史高品質課堂,彰顯歷史生活教學的價值與意義。

(二)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歷史學科本身涉及較多的知識點,這些知識點會要求學生去記憶,并背誦記憶相關的理論知識,既往文科類科目教學多選擇的是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雖說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較好的成績,但是隨著知識點的增加,學生后期知識點混亂現象較為普遍。歷史本身屬于純理論學科,包含的內容較多,且比較復雜,學生學習期間極易枯燥與乏味,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會導致學生很容易先入為主,認為“記憶力好學文科,記憶力差學理科”。此階段,教師需要加強學生學習歷史科目的興趣,促使學生帶著興趣去學習歷史科目,并生活化教學內容,促使學生轉變既往錯誤觀念。教學內容生活化指的是,在實際生活中,靈活應用熱點話題,促使其與歷史課本結合,以此提升課堂講解的趣味性與靈活性。比如,在講解“空前嚴重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這一課本內容時,高中生對“經濟危機”這一詞較為陌生,且此方面的知識比較匱乏,學生難以實現全面深入理解。此時,教師可以先簡單講解經濟危機的概念,將最近發生的經濟危機事件引入課堂,或者是以視頻播放的形式展現,促使學生知曉經濟危機所產生的后果,所帶來的影響。學生難以理解在經濟危機出現時,資本家為何或將牛奶倒入河道中,而不是送給需要的人。這時,教師可以結合高中政治學概念,明確其供求關系,深入分析,列舉生活實例,促使學生對知識點概念深入理解,以此促使歷史與政治課程密切結合。高中政治學習的過程中還有許多與生活相結合的實例,教師要在充分研究教材和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整理和再創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也為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提供了機會。這樣學生在考試中特別是在高考中就學會了知識和生活的結合,學會了將具體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這也是近年來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學理念。

(三)改善傳統教學方式,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

針對每一個學科,教學方式都是最能達成教學目標的重要部分。如今的信息時代為教育帶來了許多便利,這為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信息技術發達的時代背景下,教師可以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開展教學活動,以此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課堂,突破傳統教學瓶頸,從而推動教學活動順利實施。信息技術給課堂教學創造了更多可能,把原先一些用口闡述的歷史事件通過多媒體中的視頻或者圖片展示出來,學生會有一種親身經歷的感受,多媒體教學為生活化歷史教學提供了可能。通過多媒體教學讓教學更加貼近生活,讓學生對歷史產生濃厚的興趣。由于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學校,因此對實際生活中的形形色色都可能感覺到陌生。那么教師就可科學合理地應用互聯網為學生展示生活中與歷史相關的話題,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與課本知識相關的歷史專題紀錄片,讓學生在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歷史知識,學生感覺到他們學習的歷史知識是一個個鮮活的實例,離我們的生活非常接近。比如,學習“新文化運動”一課時,就可以為學生展示如今社會上一些熱點文化內容,然后就此話題讓學生展開關于新文化與傳統文化的討論,高中生已經逐漸有了自身的觀點和想法,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其學習熱情,讓其更容易理解新文化運動的相關知識。在歷史課堂上教師也可以組織簡單的辯論讓學生辨明自己的觀點,在闡述自己觀點的基礎上讓學生可以引經據典,使用歷史學上的一些典故作為自己辯論的佐證材料,從而達到了對歷史知識的所學所用。教師要以“新文化運動”為核心,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辯論會活動,促使學生在辯論過程中,深入探討“新文化運動”的背景、特點、目的、結果等,促使學生主動學習高中歷史學科,有效增強學生課程探索能力、強化歷史學習能力,進而更為全面、高效地展開課程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傳統教學方法的改良。

(四)創設生活情境,營造活躍氛圍

高中歷史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要在研究學生和教材的基礎上進行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感受歷史的魅力,感受學習歷史給人帶來的愉悅感,帶領學生領略歷史風騷,在教材中尋找生活化元素的歷史知識,來實施教學。以此為切入點,創設生活情境,應用生活化教學方式開展教學活動,應用生活化的教學策略來提升學生對歷史的感知。例如,觀看一些戰爭紀錄片讓學生感受一些戰爭給人民生活帶來的痛苦,感受戰爭的殘酷血腥和暴力。讓學生理解“和平是發展的前提”“和平外交的重要性”,然后再借助生活素材,把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者歷經洗禮,演變至今仍存生命力的事物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此創設生活情境,調節課堂氛圍,感受歷史帶來的真實。比如,在講解世界近代中國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有價值意義的歷史題材影視劇《長津湖》。《長津湖》這部電影它是以中國近現代史上抗美援朝為背景,以長津湖戰役為素材拍攝的。在這部影片中能感受到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強大精神,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下不怕死的戰斗意志,最終取得勝利。學生在觀看這部歷史劇的同時,體驗到中國人民志愿軍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和戰無不勝的英雄氣概。對這一時期的中國歷史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激發了他們的愛國熱情和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高中歷史教材中有許多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點,且這些知識點都摘錄在史書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創設課堂生活場景,不但能學到歷史知識,更主要的是能活躍課堂氣氛,在情感教育及價值觀教育上有所體現。教師要結合當前歷史教學目標任務,參考歷年高考試題考核方向,合理創設適宜的課程教學內容,有效優化歷史教學過程,全面增強高中生的歷史知識探究興趣和動力,促使學生充分掌握歷史學科知識要點與難點,全面提升高中生歷史學科核心競爭力。

(五)提煉爭議話題,展開交流討論

在高中歷史教材中,有許多史實值得推敲,其背后蘊涵了深刻的含義,對人有明智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對史實進行分析,以便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并加深學生的生活感悟。因此,教師要有效創設高中歷史課堂“爭議話題”交流情景,引發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爭論”,讓學生圍繞爭論話題梳理歷史學科知識點,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背景、時間、事件、結局等內容,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討論成效。例如,教師可以從教學內容中提煉出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并升華到現實生活中,以此作為載體,讓學生站在不同的立場上對其進行分析,表述自己的觀點。比如,在人物評價上,教師課題給出話題讓學生去討論“秦始皇的功勞大還是過失多?”針對這一話題,每一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通過學生的激烈討論,最后教師用歷史的觀點和辯證的觀點給學生做出總結。或者是針對歷史上的每一次改革,讓學生去討論它的進步性和弊端,通過每一個學生的認真思考和分析,最后會得到一個大家共識的答案。為了把全體學生調動起來,使學生更為全面地對話題進行分析,高中歷史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并給不同的小組設置不同的立場,讓小組學生站在相應的立場上結合實際生活對話題進行探討,以此活躍學生思維。之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小組中選出一名代表,闡述其觀點,以此讓學生從不同維度了解不同的觀點,以便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學生在以后的考試中也會用歷史的觀點來總結問題,從而會提升他們的歷史成績。提煉爭議性話題,展開討論也是歷史生活化理念的具體體現,能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口語表達、語言組織等多方面的能力,可謂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另外,在提煉“爭議”話題時,教師要將學生思想觀念與題目內容進行合理創設,以“爭議話題”內容為導向開展交流討論活動,進而激發高中生歷史知識點應用興趣,讓學生逐步認識到高中歷史知識的考核要點、重點等,幫助學生在腦海中形成緊密的歷史知識網絡體系,通過有效開展網格知識提取與應用能力,增強學生課程體驗感,強化學生知識解答力,彰顯高中歷史系統性教學的價值與意義,展現生活化教學的實際應用意義。綜上所述,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充分應用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讓歷史學科更受到學生的關注,使其可以用心去體驗歷史,感悟歷史,了解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學生學好歷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不忘本”的意識,從而促進其未來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學史可以明智,能使學生了解古今演變歷程,可總結前人經驗,借鑒前人智慧。教師要研究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以便增強課堂趣味性,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提升學生學習高中歷史的興趣,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歷史教師應深入掌握生活化教學模式,并且科學應用,進而達成教學目標,為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打好基礎。

作者:劉南江 單位:甘肅省隴南市康縣第二中學

高中歷史教學篇3

課堂教學評價包括教與學,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的直接影響因素,教師要深化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認識,為實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而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質量。學生參與式的課堂教學評價是素質教育發展下教學評價的創新,有利于促進教師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學生參與式課堂評價的意義

課堂教學評價是指通過多個角度對課堂對象進行分析、評價,以實現課堂教學的不斷完善。評價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包含了個體對事物進行分析判斷的過程,在評價過程中,個體通過對事物進行觀察、思考、咨詢等綜合性分析,從而增加對事物的認知。學生參與式課堂教學評價是學校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作為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參與課堂教學評價,可以更好地實現師生間的交流,讓學生反思自身的學習能力,結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對自身發展進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從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

(一)參與式課堂評價有利于縮小評價現狀與評價目標的差距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的教學評價方法過于單一,評價內容也多為“很好”“很厲害”等流于表面的表揚,教學評價不能真正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雖然高中歷史學科教學中,課堂教學評價已經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而逐漸改善,改變了原來只重視機械記憶和知識檢測的評價方式,在評價的內容上更加注重學生的發展過程,但是這一轉變還不能滿足新課改要求下,建立師生共同進步的發展性評價機制的要求。在課堂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更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而非過程,忽視了學生的情感變化和價值觀的形成,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在這一評價方式影響下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課堂教學質量。學生參與式課堂教學評價可以有效地改善這一現狀,縮小課堂評價現狀和評價目標的差距,提高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增加師生之間的溝通,從而更好地實現學生的發展。參與式課堂教學評價是教師在素質教育下對教學評價的創新發展。學生參與式評價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在互動交流中了解課堂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從而促使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在學生參與式的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應積極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在教學中尋找通過學生參與教學評價而創新教學理念的方法。

(二)參與式課堂評價是貫徹素質教育的有力保障

素質教育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等,旨在提高其綜合素質。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在新時代下的轉型,在保證受教育者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更加尊重其主體地位,注重思維和能力的開發,從而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習歷史知識可以讓學生鍛煉歷史思維,培養歷史綜合素養。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式的課堂評價能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活動的創新和提升。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評價的對象,也是評價的主體,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反饋和學習特點深入研究,設置學生參與式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不僅有利于教師建構完善的學生參與式評價標準,還能提升學生對課堂教學評價的參與感和認同感,從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的評價體系。

二、學生參與式課堂教學評價的特征

(一)評價主體的民主性

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活動中,評價主體的民主性主要是指師生之間的平等地位,教師和學生可以對教學活動共同發表意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對教學評價過程要起到引導作用,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應該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教學評價,發揮自身主體性的作用,幫助教師提升教學質量。學生的高中歷史學習成績,主要依靠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只是知識的傳遞者,學生要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作用,在歷史的學習過程中產生清晰的自我認知,從而更加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評價更有利于激發自身學習的動力。與傳統課堂教學評價方式不同,學生參與式課堂教學評價,是將學生作為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教師掌握教學評價話語權的模式。但是,提升學生在評價中的地位,并不是削弱教師在評價中的主導地位,在高中歷史學科的教學中,教師是保證學生有序、高效參與教學評價的關鍵。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評價可以體現評價主體的民主性,學生是評價教學的促進者,教師是評價教學的主導者,在師生的合作下,可以提升課堂教學評價的有效性,促進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評價過程的整體性

在當前的教學中,教學評價不再是單一的個體,而是和教、學相互結合成為教學活動中的有機整體,在教、學、評相互作用下實現學生的高效學習和教師的高質量教學。學生參與式的教學評價,突出了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評價不再是單一判斷學生的學習結果,而是貫穿于學生學習始終的持續性過程。學生參與式課堂教學評價模式主要的過程體現為: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評價,教師完善教學、學生學習、再評價、教師再完善……在這一系列的教學循環過程中,教師確立教學目標,在課上傳授知識,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在課上學習新知識的同時,記錄教師教學中的不足以及在學習中需要教師改進的問題,教師和學生共同分析,從而在具體的實踐中尋找解決辦法,再根據改進后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中再次進行分析和評價,如此循環往復。學生的參與式課堂教學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監督和促進作用,學生在評價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改進學習、實現目標,充分體現了教、學、評為整體的學習活動。

(三)教學反饋的有效性

學生參與式課堂教學最為主要的體現就是學生的評價反饋。在教學中,學生是教學活動中最為直觀的體驗者,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反饋可以促進學生更高效地實現學習目標。教師如果不關注學生的教學評價反饋,學生的建議沒有得到重視,就會導致學生喪失教學評價反饋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降低。教學評價反饋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學生的教學評價反饋要有具體的學習依據,而非主觀臆斷。教師和學生的主觀感受可能會受到外部的影響導致思維固化,影響反饋的真實性,很容易使教師的教學出現方向錯誤的情況。第二,教學評價的反饋要注重學生的參與度。教師的教學評價反饋容易忽視學生學習的特點。因此,教學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和教師,學生個體的反饋、小組之間的反饋等可以使教學評價內容和體系更加完善。第三,學生的課堂教學反饋要更加及時。學生在學習新的歷史知識時,受到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驅動,學習效率較高,在這一時期,教師對學生的教學評價反饋進行及時處理,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學習的參與感,從而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評價,形成學習和評價的良性循環[1]。

三、學生參與式課堂教學評價的目標和方法

(一)教學評價目標

1.充分結合教學評價促進學習

學生要有效地參與課堂教學評價,就要先樹立正確的課堂教學評價意識,重視課堂教學評價,在評價過程中保持評價的客觀性和準確性,從而使評價能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更多的幫助,促進學習。首先,要確保教學評價的客觀性,就需要學生明確課堂教學評價的意義,教師應引導學生加深對課堂教學評價的理解,從而更好地確立評價目標,即為什么要進行課堂教學評價,評價的作用是什么,應該怎樣進行客觀評價。學生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評價中,可以通過預習了解單元知識的整體脈絡,教師在課上講解相關知識時,學生可以根據自身預習情況,深入分析教師的教學內容,在學習過程中結合自己的理解進行客觀評價。此時,學生可以對教學過程深入分析,在學習中收集可以體現評價的學習證據,從而使評價的過程和內容更加真實有效。同時,學生也可以進行小組互評或者自評來評價教師的歷史課堂教學過程。在互評中,學生之間可以互相監督,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實現同學間的相互帶動。學生的自評也能更有效地發揮學生的個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分析能力。教師在課堂教學評價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幫助學生在參與評價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的學習能力,完善學習方法,從而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主體性,提升課堂評價的能力。學生在評價中保持客觀的態度,也能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實現學習目標。

2.理解課堂學習目標

高中歷史的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歷史思維,幫助學生學會分析歷史、正視歷史,從而實現學生歷史學科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在高中歷史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理解課堂教學目標,是學習歷史知識時自我學習診斷的前提。學生參與式的課堂教學評價要求學生要了解歷史學習目標,清晰地把握評價方向,才能實現有效的教學評價,從而根據教學評價和教師的反饋調整自身的學習狀態。因此,在教學前,教師要明確歷史章節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學生因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的不同,教學評價的質量也不盡相同,要實現學生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基礎,設置不同層級的學習目標,這樣既能保證教學質量又能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評價。一方面,理解教學目標需要教師充分考慮學習目標的層次性,循序漸進地促進學生的歷史學習,要結合教材內容,從簡單的記憶歷史理論知識,到整體分析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教學目標;另一方面,要引導學生保持歷史學習的積極性,結合教師的教學內容和自身的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身學習的目標[2]。

(二)學生參與式課堂教學評價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

高中歷史知識內容多、范圍廣,包含大量的歷史事件,需要學生對不同的時間、事件、人物、意義等詳細記憶,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設計傳統教學方案,會導致學生的參與性和主體性被忽略,不利于學生的學習。為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創設教學情境。在教學前,教師可根據章節教學內容搜集相關的影視資料,為課上引入教學內容做鋪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關鍵人物引出歷史事件,通過介紹歷史的時代背景和闡釋相關人物的性格特點,為學生創設教學情境。學生在這一情境中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課上與教師積極互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總結分析教師的教學過程,在與教師和同學的互動中形成評價證據,及時向教師反饋,從而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評價,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

2.合作學習

除了學生個體的評價外,還可以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相互評價。歷史不是單純地背誦理論知識,而是需要學生充分進行思考,分析歷史事件背后的含義,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并運用歷史思維和歷史經驗實現更好的發展。學生個體的思維受到自身學習能力、學習基礎等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同學之間合作交流,實現思維互補、相互促進。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實現對教師課堂教學的互評,學生對課堂教學內容學習越充分,參與的積極性就越高,在進行教學評價時的評價內容就越完善,學生自身歷史學習能力的提升也會越顯著。同時,教師對學生合作學習中得出的反饋評價也要及時進行處理,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成就感和認同感,從而幫助學生在評價中進行自我約束、自我提升[3]。

【參考文獻】

[1]郭佳.學生參與式教學評價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思考[J].科技風,2020(19):36-37.

[2]黃一紅.學生參與式課堂評價的調查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20.

[3]楊廷強.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評價研究——以學生課堂參與為中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27):30-33.

作者:黃先全 單位:重慶市梁平中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丰县| 咸丰县| 文水县| 东莞市| 策勒县| 上林县| 普宁市| 津南区| 稻城县| 尼玛县| 恩施市| 大洼县| 临江市| 耒阳市| 乃东县| 哈尔滨市| 江安县| 伊春市| 漯河市| 广河县| 调兵山市| 伊川县| 凭祥市| 左贡县| 阿坝县| 阿合奇县| 鹿泉市| 正蓝旗| 霸州市| 西城区| 扶风县| 洪湖市| 义乌市| 方正县| 台安县| 伊宁市| 德安县| 南康市| 吴旗县| 苍溪县| 东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