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1-12 14:35:10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古典吉他教學探究3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一、古典吉他的構造及其指法編排規則
(一)古典吉他的構造
古典吉他的指板特點:從第一品(低音)往第十九品(高音),品格間的間距逐漸縮短(根據音律特點),指板變寬,琴弦張力會隨之改變。因此,左手按弦的準確性就會不斷地調整。其次,吉他指板上部分相同音高的音,可以在不同的品格上找到,但音色就會有很大的差異性,需要演奏者根據音樂的需要來確定音色在吉他指板上的區域,往往在和弦連接或換把技術時有這樣的考慮。古典吉他的演奏要求雙手的配合是非常密切的,想要達到音色的統一以及力度變化的控制,雙手手指需要長期規范化的訓練才能實現此目的。
(二)古典吉他的指法常規排版問題
在古典吉他作品中,吉他除了為自身專門譜寫的作品外,也有眾多其他樂器或交響樂(少數)的作品改編的吉他曲譜。縱觀大量的吉他樂譜,多數樂譜的指法標注并不規范或只有部分的指法標注。但學習者在打開吉他樂譜時希望樂譜上的排版最好有以下顯示:1.左手指法標注(按弦手指的標注代號)、琴弦標注的代號、橫按標注的代號、圓滑音、滑音等。2.右手指法標注(撥弦手指的代號)、掃弦、琶音、泛音、軍鼓(特殊演奏方法)、撥奏等等(常規音樂表情術語記號不在此擴展說明)。繁復的標注難免會造成排版的多次校對以及疏漏,所以學習者在學習樂譜的過程中,往往需要用大量的時間來修訂因指法排版帶給自己演奏上的不確定性的問題。
二、指法安排的規律化及實施規則
(一)吉他指法安排的歷史進程
古典吉他指法的標注可以追溯到吉他的“黃金時代”古典主義時期,其吉他演奏和創作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馬洛?朱利亞尼等。在他編著的教程中,大量的練習曲標注了明確的雙手指法。最具有代表性的練習曲是《右手琶音練習120條》,并樹立了古典吉他演奏技巧的規范化標準。吉他技術發展到近代的西班牙吉他演奏家“泰雷嘉”時代,古典吉他的技術基本完善并具備了較為詳細的指法標注。在吉他教學體系日益完善的今天,指法標注的規范性是演奏技巧的核心基礎,同時也是至關重要的。
(二)雙手指法的學習規則
古典吉他指法的規律化學習,需要通過吉他名家編寫的基本功或練習曲來完成。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基本功的學習,但基本功的學習往往是多數學習者的一道屏障(因為重復性的練習容易導致學習者缺乏持久的專注狀態)。縱觀諸多吉他演奏家的學習經歷不難發現,(一些優秀的吉他演奏家)都非常重視基本功的練習。其練習的目的在于:手指重復訓練鑄就手指指法的規律性、準確性以及靈活性,只有通過系統性的學習才能獲得明確的目的和效果。參看德國AMA音樂出版社出版的Hubert-kaeppel編寫的《音樂會用現代吉他演奏》,提供了大量的技術分解理論指導依據。當具備了這種指法規律化的學習之后,在面對一首新樂譜時,就需要著手確定指法安排的可行性。多數吉他版本的指法編排,多考慮到的是左手的編排而忽略右手的編排,實際著手編排指法時應同時考慮雙手。
(三)雙手指法編排的具體實施規則
如何展開對右手的指法標注,首先需要具備一定數量的右手協調性基本功練習(多數教材可見),在這些練習中,可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一套合理的練習時效,在一定的時間內熟悉這一套指法的規律,然后換一組不同的右手指法,依此類推。要清楚練習的目的是在練習中克服自身不適應的指法,通過練習達到適應。其次,不同的指法組合,也在于穩定右手觸弦點和發力關節的準確性,通過一定量的學習,自然可以達到音色的統一和發力的有效控制。然后,參照指法編排的規律性,嘗試在新樂譜上標記自身已經積累且熟悉的指法安排進行比較和實踐,結合樂譜相鄰前后小節的音符連續性進行編排。往往相鄰的琴弦采用相鄰的右手指法交替標記。注意:前后兩個音符,同一個指法連續兩次撥弦是不合理的(持續性和弦除外),比如:撥奏吉他1弦和2弦音(相鄰的琴弦),右手可以采用的指法為:pi指、ma指或im指等等。撥奏吉他1弦和3弦音(中間隔2弦)時,右手可以采用的指法為:pi指、pm指或ia指等,都是為了方便右手手指間自然間距而形成自然的撥弦動作。在一些連續的音階進行時,常規撥奏習慣會使用右手兩個手指交替,但往往在跨弦音階進行時,可以嘗試加入第三個手指,以此改善兩個手指在跨弦時的反向順序。這些在樂譜標記中需要明確地標注出來。其次,左手指法的標注大多來自于就近原則(把位之內的音符),吉他把位包含四個品格之內的所有琴弦音(不包括空弦音),多數體現在和弦式分解音符或把位移動中需要保留的柱式和弦音,是為了避免手指移動造成音與音之間的不連貫。就近原則的目的在于音與音之間的和聲效果及連貫性。標注的左手指法就需要考慮這種因素。另外,在音與音之間的音域超過兩個八度或以上的連接時,首先考慮利用空弦音進行轉換。如果在保持和聲或這種空弦音不一定奏效的情況下,就需要重新規劃這種轉換的合理性,盡量避免手指大的跳躍或移動。例如:在巴洛克音樂風格作品中更多注重保留豐富的和聲效果,音符在像音階似的進行時,跨弦的兩個音,需盡量保留前一個音的時值,避免音與音之間不夠歌唱性。這時的指法安排若保留跨弦時的兩個手指,首先考慮左手其中兩個手指擴張的需要,能夠保證跨弦指法的松弛和方便,從而獲得跨弦進行的連貫性。在演奏分解式的音符時,應盡量保留每一個音符的時值,構成音樂的和聲性。在分析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改編為吉他作品的版本時,常見的版本多數都保留了旋律線條而忽視了和聲色彩。德國吉他演奏家、教育家胡伯特?凱普爾給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即:吉他改編原作既要遵循原作,同時還應體現吉他的特點,即和聲性(見譜例:無伴奏大提琴組曲1007前奏曲)。裝飾音奏法在巴洛克音樂風格中具有標志性的演奏方式,尤其在吉他樂譜上很少在裝飾音上方標注演奏提示。實際的彈奏方法是,裝飾音多數都在相鄰的弦上彈奏,而不是由左手在同一弦上彈奏出來。此時右手常用的指法標注會使用pmia或iapm等指法組合,根據音符需要和右手方便的組合來彈奏。此時,右手四個手指的交替彈奏方法,能夠大大提升裝飾音的演奏效果,并表現出巴洛克時期音樂的特點。對于學習者來說,需要強化右手四個手指在相鄰兩弦上的基本功練習,以此獲得必要的演奏能力。
三、指法改編的效果與意義
吉他作品中對于指法的編排,無疑是簡化了技術的難度,更加關注雙手配合能力的積極性,從而讓雙手更便于演奏和掌握這門樂器。通過指法的編排,讓演奏者能夠更深切地體會到自身與樂譜之間的緊密聯系,使自身技術的發揮和音樂表現融為一體,更好地提高演奏和教學的效率。
四、結語及致謝
在學習中完全依賴于所謂“版本”并不是最佳的學習選擇,往往更需要發現自身與樂譜的關系,結合自身技術能力實現演奏的自然性和音樂性,才是演奏的唯一途徑。借此拋磚引玉,為有識之士提供參考。在此,感謝我的導師——德國吉他演奏家、教育家胡伯特?凱普爾給我在教學和演奏中的啟發與指引。
作者:吳兵 單位:深圳大學 音樂舞蹈學院
古典吉他教學篇2
作為典型的有柄彈撥樂器,吉他有著悠久的發展歷程,在此過程中,作為吉他前身的維衛拉琴和魯特琴,已在時代的更替下逐漸淡出音樂舞臺。而吉他卻在多個世紀的演變中,充分地汲取了文藝復興時期、古典時期的藝術思想,演變成為一門專業的樂器學科。值得注意的是,在其較小的琴身體內,不但蘊含著豐富的音色和弦,其聲部之復雜更是與體積形成巨大的反差。除此之外,吉他還能靈活地滿足獨奏、重奏以及合奏等多種表演的需要,所呈現的樂曲表現張力也十分驚人。但是,由于吉他傳入中國的時間相對較晚,直至20世紀60年代,國內才開始對其開展認真的研究,發展至20世紀80年代初期,陳志教授率先創辦了北京誠志古典吉他學校,該校也被人們稱之為中國第一所吉他學校,至此,中國人才真正開始認識吉他。受吉他在中國發展起步較晚的影響,人們至今對吉他的認識還較為淺顯,全國范圍內的普及程度也不夠高,因此,在當下的教學實踐中,吉他的教學理念還較為落后,不僅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所使用的教學材料也較為單一陳舊,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著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
一、吉他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吉他由西方傳入中國后,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但在中國民間音樂的蓬勃發展中仍處于非主流階段,整個發展的進程十分緩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吉他曾風靡一時,但其所蘊含的藝術價值并未得到相關領域的關注,與同一時期的西方國家相比,中國的吉他發展水平明顯較低。
(一)缺少專業教育體系
目前,吉他專業在我國的音樂教學中較為少見,大部分音樂教師也不具備專業的吉他教學技能。與專業鋼琴考生相比,吉他考生不但缺乏規范化的專業動作,在音樂風格的處理上也相差較遠。不僅如此,在國內相對落后的吉他傳播理念影響下,學生對吉他的學習大都具有盲目性,大部分教師也只注重對學生吉他演奏技能進行指導,教學過程缺乏針對性,學生的音樂素質很難得到全面的發展和提升。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國內在吉他教學課程的設計上還不夠成熟,還未形成明確的吉他教學技術體系,在實際的教學中,對吉他教學工作的重視程度還不夠,教師的教學責任意識較弱,吉他教學師資建設較為落后。在我國,吉他演奏教學的重心大都集中在演奏上,教師并未引導學生對作曲家、演奏背景以及演奏內容進行詳細的了解,這種在課程設置上的缺陷,不但影響了演奏者對樂曲作品精髓的表達,也不利于激發學生對吉他的學習興趣,所呈現的作品也較為平庸,缺乏作曲家真摯的情感表達。受吉他專業性狹窄的影響,其演奏者的音樂素養也不夠全面。目前,我國并未將吉他設為獨立的專業學科,對吉他人才的培養理念也相對落后,這十分不利于中國吉他藝術的發展。
(二)民族化發展程度不夠
想要實現民族化的吉他演奏,便要創作出帶有民族韻味的吉他音樂作品,因此,深化吉他的發展是實現其演奏民族化的根本途徑。就目前而言,除了對現有曲目進行改編以外,幾乎沒有作曲家對吉他進行過民族化的音樂創作。為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吉他演奏技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練習來強化自身的演奏水平。可以結合壓弦法、勾弦法以及平勾法來進行訓練。其中,壓弦法在吉他的低音弦演奏中十分常見,演奏者在演奏時會通過右手指來垂直觸弦,并順勢用力按壓彈響,而后手指再轉停到下一根弦上。在彈奏旋律部分時,壓弦法與勾弦法的對比運用,能夠為音樂帶來更加強烈的層次感。勾弦法會在右手指甲觸弦的基礎上,通過演奏者的指關節力量來向掌心勾回,以此來進行發聲。實踐中,學生會對右手指甲所鉤的不同弦位來進行區分,較為常見的有塞戈維亞勾弦法、斜勾法以及平勾法,等等。平勾法是在右手指甲垂直觸弦的同時,向掌心進行平勾弦,以此來振動發聲。結合上述彈奏技法,彈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還應按照不同的標記符號來進行演奏,如此才能通過不同的觸弦力度來展示作品的情感變化。
(三)宣傳工作不到位
目前,在我國各類書店、音像店中,羅列著豐富的民謠、彈唱以及電子吉他等方面的影像材料和書籍資料,相比之下,有關吉他領域的資料卻十分少見,這與同為世界三大樂器的鋼琴和小提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目前,我國的吉他愛好者數量眾多,但專業的吉他演奏人員卻十分匱乏,具備專業教學水準的教師更是少見。由此可見,吉他在教學的宣傳上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首先,演奏者要能夠深刻地領會吉他的學習意義,而后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地投身到吉他藝術的傳播工作當中。不可否認的是,大型比賽的創設能夠有效地推動吉他藝術的發展。盡管目前我國每年都會舉辦一些地方性的吉他比賽,但這些比賽大都缺乏代表性,相關賽制流程也不夠規范,很難激發出吉他彈奏者的參賽激情。對此,應不斷地拓寬吉他比賽平臺,提升我國整體的吉他演奏水準。
二、吉他在教學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建議
(一)演奏形式向合奏、重奏、協奏等多元化方向發展
就吉他的發展史而言,吉他大都以獨奏的形式來進行演奏。就目前來看,吉他的合奏表演形式在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日本新崛吉他交響樂團便是世界首個吉他交響樂團,該樂團參照交響樂團的高、中、低等聲部來進行配置,在當今吉他演奏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吉他合奏團不但能夠幫助學生在集體的合奏中提升演奏技能、激發練琴激情,還能在集體之中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獨奏學習能力,相互交流相互感染,更是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品格的有效途徑。重奏與協奏這兩種演奏形式最早出現在20世紀,這兩種演奏方式不但能夠擴大吉他的音樂影響力,還能切實提升演奏者的專業素質。在我國,由王震先生率先創辦的北京愛樂樂團吉他四重奏對吉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吉他協奏也是展示吉他樂器特色的重要演奏手段之一,在經典的吉他協奏作品《阿蘭胡埃斯吉他協奏曲》中,吉他在協奏中的魅力被刻畫得淋漓盡致。不僅如此,中國作曲家也對吉他協奏曲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吉他協奏曲《我在羅馬》、雙吉他協奏曲《西班牙印象》等贏得了業內外人士的一致好評。但由于吉他在中國的普及程度還不夠高,加之演奏技法較為局限、演奏音量較小等原因,目前我國專門從事吉他協奏創作的作曲家少之又少。因此,我們應鼓勵中國的作曲家創作出更多、更優秀的吉他音樂曲目,為中國吉他的深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由此可見,吉他應打破原有的獨奏模式,向更加豐富的合奏、重奏以及協奏等多元化的演奏方向發展。
(二)吉他的發展應該與我國的民族傳統文化相融合
人們通常會利用本民族所特有的藝術手法來進行藝術創作,以此來反映當下真實的生活狀態,所創作的藝術作品也獨具民族韻味。吉他民族化能夠幫助吉他藝術更加貼近本民族的日常生活,換言之,我國應在發展吉他的同時,充分地融入中國民族傳統文化,以此來實現吉他的民族化發展。但這并不等同于用吉他來演奏中國風格的音樂,吉他的民族化應具備完善的理論體系,編撰本土的教學教材,同時在教學中融入民族化的演奏技巧,設計出更具民族化的演奏曲目。如此,才能形成中國特色鮮明的吉他藝術。吉他同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充分融合應從以下幾點出發:一是吉他演奏技法的民族化。這并不是要全面地否定吉他現有的演奏技巧,而是在其基礎上進行合理地改良,最終形成具有中國本土民族色彩的演奏技法。二是吉他演奏曲目的民族化。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蘊藏著豐富的音樂素材,繼承中華民族精華、發揚中國傳統文明,是發展中國特色民族吉他音樂的重要前提。對此,吉他演奏的民族化創作,可以從我國民間經典音樂作品出發,充分地汲取音樂創作所需要的元素,而后再加以改編。我國著名的鋼琴曲《牧童短笛》、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等作品便是極具借鑒價值的杰出代表。三是吉他教材的民族化。被稱為世界三大樂器之一的吉他,在西方有著十分悠久的教育歷史。目前,國外大多音樂院校均設有吉他專業,并形成了完備的科學化教學體系。相比之下,中國目前的吉他專業普及率還較低,并未得到國人的重視。現如今,中國吉他演奏教學教材還相對落后,并未形成本民族的吉他教材體系。應形成專業的民族化吉他練習曲集,并積極地運用民族調式中的和聲體系,引導學生掌握和聲的規律,以系統的吉他民族化教材來強化民族和聲的訓練。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盡管近年來我國吉他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相較于西方專業化的發展水平,我國還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就目前而言,吉他在我國的教學實踐中還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大部分授課教師會在我國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進行授課,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而學生也很難切身理解吉他音樂的精髓。本文結合我國吉他的教學實際,闡明了我國吉他教學問題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議,力求在理論上彌補我國吉他教學領域的不足。同時也希望本文能夠進一步引導授課教師的教學思維,開拓學生的學習思路,帶動吉他教學的發展。
作者:劉通
古典吉他教學篇3
一、人們對古典吉他普遍存在的認識誤區對教學中的影響
古典吉他和鋼琴、小提琴一樣,是一門嚴肅的樂器,古典吉他同鋼琴、小提琴一道,被稱為“世界三大樂器”。古典吉他是一件擁有悠久歷史的樂器,關于吉他的最早源頭眾說紛紜。考古學家找到的最古老類似現代古典吉他的樂器是在公元前1400年前,生活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北部古赫梯人城門遺址上的“赫梯吉他”。其8字型內彎的琴體決定了吉他屬樂器特有的聲音共鳴和特質,這也是吉他最顯著的特點。[1]發展到公元1500年,已出現了現代吉他的雛形——四弦復弦吉他。到了20世紀,陸續出現了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古典吉他、民謠吉他、電吉他、夏威夷吉他等現代吉他。由于吉他豐富的音樂表現力,吉他受到世界音樂愛好者的廣泛喜愛。古典吉他在吉他家族中藝術性最高,它的音色細膩而多變,豐富的和聲,多聲部的演奏能力,使它擁有非凡的表現力。貝多芬、布羅威爾等世界著名音樂家都對古典吉他做出了很高的評價,所以古典吉他是受藝術界肯定,擁有藝術深度和高層次的樂器。古典吉他的學習需要學習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其中基礎的音樂理論知識和吉他所需要的彈奏基本功都是必不可少的。為了彈奏好古典吉他,對古典吉他音樂作品內涵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好古典吉他,彈奏出好的音樂作品。古典吉他進入中國的時間相對較晚,20世紀80年代初期,中央音樂學院的陳志教授率先在國內創辦了第一所古典吉他學校——“北京陳志古典吉他學校”。由于陳志教授的這一舉措,在這一時期古典吉他才開始逐漸被中國民眾所認識。吉他在中國起步晚,在普及和推廣過程中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首先,沒有一套正規、系統的方法來培訓吉他教師,正規教師匱乏,大家憑自己的理解,各教各的,很多教師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式方法單一粗陋,使用的教材陳舊,甚至在整個吉他大家族教學方面沒有統一規范的體系。這些問題一直延續至今。其次,由于人們缺乏對吉他的正確認識,我們依舊能看到和聽到很多關于吉他教學不負責任的標語和宣傳口號,比如吉他三月通、吉他速成等等,這無疑將吉他與玩具畫等號,而并非將吉他當作正規的樂器教學來對待。最后,在很多吉他教學機構當中,初學者僅僅零星地學習了基本的音樂理論知識后,便開始學習吉他的彈奏技巧,由此使音樂本身與樂器演奏完全割裂開來。這樣缺乏對音樂本質的正確理解,也缺乏對吉他本身特性的認識,最終吉他淪為一門工具來機械性地演奏,導致吉他教學秩序混亂,教出的學生水平低下,彈奏出的作品體現不出吉他音樂的內涵與所要表達的美。同時學生也苦于無法提高和突破自己的水平。由于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影響和阻礙了吉他的正常推廣和發展,更無法滿足廣大吉他愛好者的需要。[2]
二、古典吉他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意義
(一)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在滄桑變化的人類歷史長河當中,吉他豐富的情感表達方式,陪伴著人類,慰藉著人類的心靈,抒發著不同時期和地域的人們對于情感的理解與感受。自古至今的人們學習古典吉他,是人們對這類樂器傳達出的美妙的聲音的追求與向往。古典吉他教學當中的審美教育可以增厚學生的人文底蘊,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綜合素養,從而完善學生的人格,幫助學生成為一個懂得美、追求美、充滿陽光朝氣的新時代的優秀人才。在古典吉他教學過程中,通過引領學生聆聽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風格的曲目,既能感受到拉丁民族的熱情和浪漫,也能感受到巴赫嚴謹音樂的莊嚴和高雅;既提高了學習者的藝術修養,也豐富了學習者的精神世界。
(二)加強學生對音樂作品內涵的理解
在古典吉他教學過程當中,通過審美教育,讓學生切實感受到音樂作品所帶來的旋律美與意境美,讓學生的心靈與音樂產生共鳴,增強學生彈奏技巧與音樂情感的聯系,準確把握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和樂思,從而使學生對音樂作品內涵更深、更準確的理解。
(三)規范古典吉他教學方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學習古典吉他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古典吉他來演奏古典吉他音樂作品,從而來表現音樂作品當中的內涵。如同任何樂器的學習一樣,古典吉他的學習也需要一個規范和嚴謹的學習程序。除了彈奏的技巧學習,在古典吉他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也是學習古典吉他的重要環節。在古典吉他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能夠通過這門樂器,體會到音樂作品所帶來的美,在美妙的音符的流淌當中,心靈被音樂所打動,精神被音樂所升華,這才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也是每一位音樂教育者的責任。[3]
三、審美教育在古典吉他教育中的應用是必須的和必要的
樂器是演奏音樂作品的媒介,是傳達音樂內涵的途徑,樂器由演奏者的雙手操作來演奏音樂,有的還需要動用口、腳和全身協同完成,這一系列動作首先都需要人的大腦來發號施令,所以說在樂器演奏中,人腦的思考是最為重要的。呈現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需要演奏者不僅不出差錯、準確地演奏音符,還需要讓被音樂作品賦予情感,這就需要演奏者思考:怎樣精準的彈奏才能避免出錯,怎么樣彈奏,才能表達出音樂作品的美。但非常多的演奏者在練習中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機械性的重復練習,幾乎不去思考,而僅僅是肌肉記憶,這樣在轉換到新環境中演奏時便容易出錯,狀態不佳,甚至出現大腦空白的情況。所以想真正練習好,彈好吉他,是需要一直保持大腦集中注意力和思考的。在表達細膩溫柔的音樂時,動作幅度和力度都要小;而在表達慷慨激昂的音樂時,動作幅度大和力度都要大。因此,要準確地表達出美妙動聽的音樂,就要關注學生是否真正用大腦思考,去審視怎樣傳達音樂作品的美,這一個環節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探究方式方法,也就是音樂教授過程中的美育環節是必需而且必要的。
(一)在練習過程中要養成思考的習慣
學生在平日的基本功練習當中,要學會帶著思考去練習。面對一首新的練習曲,首先要想到,它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它需要突破和提高哪方面的彈奏技巧?如古典吉他泰雷加音階練習曲一號,在這首練習曲中出現了大量左手無名指的大跨度換把,由此可見泰雷加在創作這首練習曲時的用意。因此,這就需要練習者將注意力放在克服左手無名指換把這個重點之上。同時,在真正練習過程中,要保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將注意力放在彈奏本身。在每彈下一個動作之前,大腦需要有一定提前的時間,去想象到下一個準確的動作。這樣便是用大腦去練琴而不是機械性的重復,真正意義上做到高效率的練琴,也避免了錯誤的發生和重復。
(二)對音樂的理解要具體、細致
音樂作品當中的每一個音符,每一個小節乃至每一個休止符號,都是作曲家精心思考后所要表達的成果。如泰雷加的古典吉他音樂作品《茶花女幻想曲》,這首作品是根據朱塞佩?威爾第的歌劇《茶花女》當中的主題旋律而改編。《茶花女幻想曲》第49小節至53小節,其中的主題元素來源于歌劇《茶花女》第三幕薇奧莉塔?瓦蕾莉在病榻上死之前所出現的旋律,因此只有演奏者準確把握故事情節與悲痛凄涼的感情基調,才能準確的演奏出音樂內涵。如果學生帶著一個模糊的理解去彈奏,那么必定呈現出一部情感松散、感情不連貫的音樂作品,從而無法準確地表現出音樂作品想要體現的情感,演奏一首音樂作品之前,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把握樂曲的情感色彩。
(三)重視音樂理論學習,將音樂理論學習始終貫穿
馬克思曾說過“欣賞音樂,需要有辨別音律的耳朵,對于不辨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誠然,提高音樂審美的能力需要一雙能聽懂音樂語言邏輯的“耳朵”,要理解音樂語言的邏輯,只有真正學習好音樂理論知識,才能聽懂音樂語言的邏輯,如為什么一首音樂需要用小調而非大調?因為小調在音的組織結構上形成陰郁感;又如為什么不同的音樂要用不同的拍號?除了方便記譜外,不同的拍號也會帶來不同的音樂感覺,其中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以華爾茲而著名的3/4拍,這些都是音樂語言所要表達的內涵。因此對于專業學習音樂的學生而言,教授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讓學生學習好音樂理論知識是必需的課程。
四、總結
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創建和諧社會,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整體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質,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因此,為達到培養德智體美勞五位一體高素質人才的教育目標,審美教育顯得十分重要。為切實加強高校美育工作,深化美育教學改革,教育部在2020年8月專門成立了首屆全國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由此可見,國家對大學生的審美教育的重視程度之高。作為一名古典吉他教育工作者、高校美育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聆聽或演奏古典吉他來體會音樂的美,為學生帶來一次次心靈和精神上的感動和享受,在學生的校園生活當中,不但讓音樂為他們增添了一份美麗的色彩,同時通過音樂的審美來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達到創造美的能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還可以預防學生心理問題危機的發生,最終培養出具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核心價值觀、堪當中華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建設者。參考文獻:
[1]孫進根.古典吉他在教學實踐中的問題分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5.
[2]蔣梵.古典吉他名作演奏指導:萌芽時期到文藝復興時期[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1.p20.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DB/OL].2020.
作者:段龍吉 單位:新疆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