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1-28 10:31:19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研究3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1引言
初中歷史博古論今,從人類的起源一直講到近現代社會,經歷了人類歷史最精彩的各個篇章。其中包含了我們民族的智慧、榮辱、興衰等。是培養青少年愛國情操的重要課程。同時,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長了學生智慧,使青少年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促進青少年的成才和德智美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要積極地克服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學好歷史知識,提高學生個人的素養。
2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影響了初中歷史教學的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成績,阻礙了學生學習的全面發展。要教好初中歷史,首先要對這些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地分析。
2.1課前問題分析
上課前的準備工作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課前準備不充分是導致初中歷史課堂教育效果不佳的重點問題之一。首先,大部分教師備課過于依賴教學參考,過分依賴多媒體課件,冗繁的知識點導致課堂教學死板、呆滯,課堂失去教師的個性,完全照本宣科,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整個課堂死氣沉沉。結果是老師愛講什么講什么,學生愛做什么做什么,一堂課下來,學生和老師成了毫不相干的人。其次,教學內容缺少內涵,往往講的是一些歷史的表象問題,就知識點講知識,使知識點顯得枯燥、干澀。如講《秦王掃六合》只是將秦王統一六國的意義等進行重點講述,一張口就是:秦王統一六國的意義怎樣、怎樣的重要,大家一定要記下來,考試要考的等等。久而久之給學生形成了一種心理暗示,歷史課不用學,按老師說的死記硬背就能過關。
2.2課堂上存在的問題分析
首先,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發揮,整堂課老師講得大汗淋漓,自我陶醉其中。學生呢?有一部分在學數學、英語等,有一部分睡覺,有一部分講話,有一部分呆呆地望著老師等等千姿百態,學生聽講、聽懂得很少。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難以發揮,整堂課都是老師在唱主角,課堂上教師的主體地位難以動搖,學生的學習太過被動。其次,課堂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難以發揮。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難以深入。即使對待課堂提問也很少有思考的主動性,一些學生隨口亂答,一些學生無辜地望著老師,等待老師的回答。這種歷史課堂教學形式使教師很累,學生的學習卻得不到進步。
2.3課后存在的問題分析
首先,初中歷史課很少留作業,即使有作業也盡可能當堂完成。一方面由于學生對歷史學習的一些偏見,課堂作業有部分學生沒有及時完成,預留的作業回家后由于主科作業以及思想上的不重視,很少能圓滿完成。另一方面歷史知識的學習在于長期的積累,初中歷史的學習效果絕不是一些練習題就能提高的,也不是課堂聽聽就能取得好成績的,學生課后沒有積累和鞏固必然影響教學質量。其次,初中歷史課后,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機會較少,造成了學生對歷史學習上的一些偏激認識難以糾正,影響了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
3造成初中歷史課堂現狀的因素分析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之所以存在眾多問題,其根源在于課堂教學模式創立的不成熟、不完善和教師與學生的溝通不到位。首先,初中歷史課堂的教學模式雖然一再強調創新,可實踐卻停留于表面,其實質還是傳統的講授教育方式。要不就是創新過度,將整個課堂交給學生,失去老師的導航,課堂一片混亂,在這種環境下學生很難獲得中心的知識能力。其次,教師的教學能力有限,歷史知識面太窄。一方面教師不能適應現代歷史教學的靈活多變,自己的能力難以完全發揮。另一方面教師能力不足導致了教師備課的不充足,課堂知識拓展有限,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此外,一些教師好大喜功,急于表現自己的學識“淵博”,教學偏離正軌,忽略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造成了教師講得精彩,學生聽得“空白”,影響了學生對初中階段歷史知識的掌握,致使教學成績難以提高。再次,學生對歷史課重要性認識得不足。一方面中學的歷史課大多安排在下午上課,這種安排容易對學生形成“歷史不重要”的心理暗示。另一方面,在中考中,歷史課的地位比較尷尬,如同“雞肋”,造成了學生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同時,又由于語、數、英等科目學習的壓力,使學生難以應對,于是就放棄了歷史學習。而教師對存在的問題又不能及時地解釋、糾正,就形成了歷史不重要,甚至于出現歷史課堂寫別科作業、學別科知識的現象。
4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問題的解決對策
針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若干問題,抓住問題核心,有目的性地一一解決,是提高初中歷史教學效果,提高學生歷史學習成績的最佳途徑。
4.1加強對歷史教師的培訓
一方面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要選擇專業的、知識能力強、思維開闊的教師。另一方面還要注重對歷史教師的培訓,避免教師的落伍。不斷豐富培訓“歷史教學培訓”的內容和形式,并對培訓效果設定科學的評價機制。首先歷史教師的培訓不能鉆牛角尖,造成培訓內容枯燥、乏味、深奧。使受培訓人員不但不能完全掌握,還會把這種枯燥的講授方式應用到教學實踐當中,造成了歷史課堂教學更加枯燥、乏味。其次培訓形式要豐富、新穎,使受培訓教師能受到啟發,從而跟上改變課堂教學的模式,增強歷史課堂教學的豐富多彩、靈活風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4.2重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發揮
首先,注意課堂導入的形式,盡可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愛上歷史學習。同時,注意課堂教學內容的豐富性,注重歷史知識與其他科目的結合,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印象。如《秦王掃六合》的課堂教學中。第一,可與語文知識“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結合長城的存在,秦始皇的功績,勞民傷財,當年的威風,在歷史的長河中如一粒塵埃。第二,可與地理結合。秦始皇掃平六國的“根據地”在哪?今天的陜西咸陽、西安地區。還可以結合歷史地理,深化學生的歷史知識及能力。如在講課中巧妙設計內容,讓學生知道鴻門宴與阿房宮有多遠等。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其次,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和課堂魅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另一方面有效地引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幫助學生總結歷史學習的規律。如對秦始皇、武則天等人物的評價,一般都會從他們對社會的貢獻,在軍事、農業等方面的突出表現進行評論,同時結合影響社會進步的阻礙進行綜合評價。
4.3注意與學生的溝通
歷史是一門內容豐富多彩,知識蘊含廣泛的學科,受很多學生的喜愛。可是由于中學生對學科的一些偏見和學生學習中的一些障礙等原因,影響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因此,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溝通,化解學生思想上的一些偏科行為,排解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才能更有效地組織歷史的課堂教學,使學生將歷史學習當成一件輕松、愉快又很重要的事去做。
5結語
歷史課本身就是一門豐富多彩,容易吸引學生學習的學科。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的培養。對備課內容要做到精益求精,在教學中適當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滿足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和理解,進一步促進歷史教學效果的提高。
作者:歐雪秋 單位: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第八中學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篇2
初中歷史課程以普及歷史常識為主,讓學生掌握基本的、重要的歷史知識與技能,以人類優秀的歷史文化陶冶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客觀的認識歷史,注重人類歷史不同領域發展的關聯性,注重歷史與現實的關系,綜合應用所學知識對歷史進行全面的認識與分析,初中歷史課程主要與歷史知識,歷史文化相連。由于學科的屬性,導致初中歷史知識相對落后,具有過去性特點。并且初中歷史知識涉及面廣,具有跨學科性,融合各科知識,知識點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又具有綜合性的特點。而初中生是一個朝氣蓬勃的年齡,對于歷史知識與文化沒有太大的興趣可言,初中歷史知識在吸引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熱點方面很是缺乏,學生對這些久遠的,落后的知識上沒有積極性,課堂教學效率可想而知,想要高效的初中歷史課堂的狀況也是較難的。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1.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低效鑒于初中歷史課程內容的過去性特點,初中歷史課堂呈現一潭死水現象。初中學生活潑好動,青春活力,對于新鮮的,快樂的,與時俱進的事物非常感興趣,追求時尚,追求現代,更是將自己的生活學習與時尚相連。而初中歷史課程研究的恰是過去的知識,過時的技術,學生對于時尚現代的知識趨之若鶩,對于歷史知識產生不了興趣,學習上就更沒有激情可言了,歷史課堂的低效是必然的結果。
2.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模式單一不管是歷史知識還是歷史技能,還是歷史文化等,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表現在學生面前,教師上課時也大都是以文字傳授為主,過去的知識,枯燥的文字,傳統的講授式課堂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上昏昏欲睡,學生提不起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歷史教學模式單一,讓學生一直在同樣的教學模式中學習,學習的又是枯燥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文化方面你的知識,因此單一的教學模式讓初中歷史教學課堂呈現出死氣沉沉的現象。
3.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欠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習中我們一切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生的主人。初中歷史課堂中一般都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處于中心位置,一切以教師講授,教師的活動為中心,為重點,學習的事情成了教師應該做得事情,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凸顯,學生的主動學習激情不能彰顯,學生也就喪失了學習主體的地位,缺乏主動學習精神,沒有將學習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二、初中歷史課堂針對教學現狀進行對策分析
1.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讓學生學習更高效教學效率高效,學習效率高效,一直是教育的追求,課堂高效是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教師的引導,督促,激勵的功能更是在高效課堂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對于學生而言,學習的枯燥、乏味與娛樂、游戲愉悅性相比,是相當明顯的。學生喜好的就是能讓自己開心的、愉快的事情,對于需要自己努力、付出行動的事情一般不是很熱衷。學習本身是一項辛苦的工作,也是一項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工作,再加上歷史知識的枯燥,無味,課堂教學效率就會低下,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是如此。教師要發現個中緣由,找出原因所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想要讓初中歷史課堂高效、讓學生學習起來有興趣可言,就要將歷史那些較為枯燥乏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將歷史知識用不同的形式、不同展示方式展示出來,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呈現知識與文化,吸引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興趣,產生好奇感,提高教學效率。
2.采用多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單一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厭煩。所以我們可根據教學內容和課標要求,更換不同的教學模式會讓學生耳目一新,從不同的教學模式中同樣能獲得新知,但是不同的是學生的學習激情不一樣了,學習興趣不一樣了,教學效率也自然不同。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學會恰當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比如:什么樣的知識內容采用講授式;什么樣的學習內容采取學生自主式學習方式;何種的教學模式又是適合本次歷史課堂內容的傳授的,這些都需要教師用心斟酌,用新鮮感、創意讓學生產生對歷史課堂的興趣與愛好。
3.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知道,教師也明了,但是為了能在課堂中大量的充塞歷史知識,能在一堂歷史課中盡可能的講授更多的知識,一般教學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地位,沒有真正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教師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學情,充分做好備課的準備工作,一切教學活動的設置,一切教學內容的確定都要將學生放在首位,教學流程的每一個關鍵環節,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學習,讓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能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小主人的快樂感,自信感,這樣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才是高效的學習,這樣的課堂才能稱得上是高效的課堂。
作者:沈燕芬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篇3
歷史學科是初中階段文科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對初中階段的歷史課程教育工作進行現狀分析,并制定符合初中教育工作客觀實際的策略,是目前很多初中歷史學科教育人員重點關注的問題。
一、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一)溝通機制尚不成熟
有效開展師生之間的溝通,是保證初中歷史學科的教育工作質量得到全面優化的基礎。但是,一些初中歷史教師在進行具體的歷史學科教育工作設計的過程中,對于溝通機制的價值缺乏必要的認知,并沒有結合歷史學科的趣味性特點,制定符合歷史學科教育活動實際情況的教學策略,導致很多歷史學科的專業知識無法成熟完整地適應教育溝通體系建設的實際需要,很難為初中歷史教育工作的更好開展提供完整的支持。還有一些師生溝通機制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缺乏對學生學習障礙的必要分析,這就使得溝通機制的構建很難有針對性地適應學生的主體學習內容優化學習需要,很難為學生更加有效地實現對溝通機制教學機制的建設提供幫助,也使得學生在進行歷史學科專業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無法成熟有效地憑借對溝通機制的合理操作實現對歷史專業知識學習水平的優化。
(二)缺乏對學生地位的優化調整
目前,一些歷史學科在進行教學模式設計的過程中,依然按照傳統的方式進行具體的教學程序的設計,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設置情況的關注,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歷史學科的教學活動在開展的過程中,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價值的必要認知,很難為初中歷史學科教育工作的全面改良提供較為完整的保障。一些初中歷史學科的教育性質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缺乏對學生主體地位這一關鍵性因素的認知,很難從優化調整教學模式的角度實現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合理設置,很難為歷史學科知識成熟全面地實現教學應用提供幫助。一些歷史學科的教育工作在理念層面依然將學生定位為單純的知識接受者,并使用標準答案記憶的方式開展教學,導致一些歷史學科的教育性質工作的具體推進的過程中,很難全面精準地適應歷史學科教育性質工作的優化處置要求,導致學生在歷史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無法得到明確。
二、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的策略
(一)完善初中歷史教學師生溝通機制
在進行歷史學科專業知識教學方法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強化對信息溝通工作的重視,使更多與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活動相關的措施可以更加精準全面地適應初中歷史課程教育工作的客觀需要,使初中歷史學科成熟完整地適應歷史專業知識教育工作體系建設的實際要求,更好地維護初中歷史專業的教育工作價值。在進行具體的信息溝通機制建設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必須加強對歷史學科知識重點和難點情況的重視,更加完整地憑借對初中歷史學科的研究總結,制定符合新時期教育考核體系實際情況的策略,使更多與初中歷史學科教育方案相關的活動都可以在溝通機制得到成熟有效構建的情況下,更好地保證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實現精準的排除,有效地保證初中歷史學科的教育工作價值得到更加完整的顯現。
(二)提升學生地位的設置合理性
在進行歷史學科教學方法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將轉變教育工作理念作為重點關注的問題,使更多與初中歷史學科教育工作的客觀實際相關的因素可以充分實現對自身價值的合理判斷,為初中歷史專業教育工作的全面改良提供較為完整的支持。在進行學生地位考察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學生在歷史學科教育中的主體地位,使更多與歷史學科教學方案都可以成熟精準地適應歷史課程教育工作的客觀需要,為學生在歷史學科學習過程中更好地憑借自身主體地位的優勢實現對歷史知識的優化學習。例如,在進行秦始皇相關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允許學生自行開展對秦始皇歷史功過的分析研究,使學生的主觀思想可以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其積極作用。教師需要結合教育效果的評判機制,對學生定位設計的科學性進行分析,并在實踐經驗積累的過程中,逐步實現對教學模式的調整,保證初中歷史課程的教學模式可以在調整優化的過程中得到合理處置。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初中學生的綜合學習水平。本文結合新時期我國歷史學科的教育工作實際狀況,對歷史課堂的教學現狀進行了完整的總結研究,并結合歷史學科的教學實際,制定了符合初中歷史課程教育工作客觀需要的策略,對提升初中歷史課程的綜合性教育工作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張奚銘.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及對策分析:以人教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上冊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32(9):57-59.
[2]李現麗.淺談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現狀及對策建議[J].才智,2014(33):171.
[3]邵文江.初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的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9):241.
[4]張德成.對初中歷史課教學中存在問題與對策的探討[J].赤子(上中旬),2015(17):243.
作者:王陳代 單位: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舊城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