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4-28 14:32:01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1篇的心血管內科實踐課程思政融合的探究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思政教育是大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是完成“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必經之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1,2]。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同時還要注意思政課程建設的深度,加快構建思政課程體系,在“思政小課堂”上下功夫。醫學教育是關于生命的學科,除了強調專業技能培養以外,人文精神培養同樣重要,要把思政和醫學職業素養教育貫穿于培養全過程。臨床醫學課程思政應抓好教師隊伍主力軍,建設好課程思政主戰場,將思政內容融入醫學課程,起到啟智潤心、涵德化人的作用。但如何將思政教育巧妙的融入臨床醫學課程仍然面臨很多挑戰。綜合查閱近五年中國知網文獻,與心血管系統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思政課程相關的文獻并不多[3],且在萬方論文數據庫中未檢索到將抗擊疫情融入到心血管課程思政的文章。在既往臨床課程思政融入過程中,教師多采用案例法結合法,急危重癥救治情感共鳴法,醫學人文價值升華法等。基于心血管系統疾病多表現為“急”“危”“重”的特點,更容易讓學生感受代入式教學及沉浸式體驗,因此,要充分利用心血管疾病譜特征,積極探索心血管課程思政建設新方案。本研究探索“戰地教學”模式,即抗擊新型冠狀病毒(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時,在“抗疫主戰場”通過教師線上講解新冠合并心血管系統典型病例,探討將思政元素融入到心血管內科實踐課程的新方式。通過隨機對照研究探討“戰地教學”模式思政融入效果是否優于常規線上實踐教學思政融入效果。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選取2022年吉林大學2017級臨床醫學5+3專業的40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輪轉線上實習期間(新冠疫情期間,實習轉為線上),進行非教學時段的實踐學習。將入選的40名學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20名學生。實驗組20名學生采用基于新冠感染病例的心血管系統線上實踐教學,以抗擊疫情“戰地教學”模式融合思政元素;對照組20名學生采用基于非感染病例的心血管系統線上實踐教學融合思政元素。兩組帶教教師年資及職稱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兩組實踐病例難度系數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及既往理論課成績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實習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理論及病例分析能力考核,收集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教學反饋及滿意度得分。
1.2方法
1.2.1戰地教學思政融入點
列舉基于實踐教學大綱的心血管內科章節對應心血管“戰地教學”思政融入點。
1.2.2思政內容融入方案
對照組采用疫情期間常規線上帶教模式,教師采用以病例為基礎的實踐教學方式進行帶教。教師準備心血管系統典型真實病例,學生提前預習理論知識,教師以引導式及啟發式方法從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輔助檢查,診斷及鑒別診斷,治療等方面引導學生思考及互動,針對重點、難點及疑點組織討論及解答,在實踐過程中充分結合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特點,融入課程思政內容。在收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院區,吉大一院心內科在抗疫支援階段派出8名高年資主治醫師及以上級別心內科醫師管理新冠合并心血管疾病病人。實驗組采用抗擊疫情“戰地教學”線上帶教模式,通過新冠感染病例實踐心血管系統常見病,通過“戰地教學”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對照組通過常規線上實踐教學方式融入思政內容。實驗組“戰地教學”與對照組思政融入內容及過程:(1)思政融入點內容準備:①病例1,實驗組:急性心肌梗死的靜脈溶栓治療—開通新冠肺炎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通道;2022年初在抗疫救治過程中,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突發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根據我國專家制定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形勢下急性心肌梗死診治流程和路徑中國專家共識(第1版)》,由國家醫療隊援鄂成員組成的金牌師資團隊進行專業研判,因地制宜開啟重癥監護病房管理模式,及時為患者進行了溶栓治療。新冠患者易存在凝血機制異常,救治小組的成員每4h輪班,始終守護在床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和治療效果,并給予悉心的照護與指導,使患者得到成功救治。63歲的帶隊心內科教授是醫院馳援武漢醫療隊中年齡最大的專家,隨醫療隊南征北站,作為醫療隊中的“定海神針”,用行動踐行著“大醫精誠,尚美至善”的崇高和偉大。對照組:急性心肌梗死教學案例思政融入點是挽救心肌,挽救生命的醫德及價值觀教育。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思政點不僅是守護心肌守護生命的理念,區別在于教師們身體力行,專人專病救治,快速研判與決策,以實際行動教會學生解決問題,做好生命接力,做抗疫中的“護心人”。②病例2,實驗組:呼吸之間,急性心力衰竭的救治—開啟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呼吸之窗;新冠病人突發急性呼吸困難,伴頻死感及大汗,血氧飽和度、心率等生命體征迅速惡化,心血管團隊立即查體評估病情,在隔離病房,在搶救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呼吸機輔助通氣救治,患者轉危為安。實驗組案例通過新冠合并心臟急癥即刻搶救的思路,使學生體會到醫者的使命與擔當,挽救生命是至高無尚的榮光。對照組:急性心力衰竭救治思政融入點是對生命的珍惜及樹立醫學生自信感。實驗組區別于對照組的關鍵點是疾病識別、診斷及鑒別診斷,需與呼吸系統疾病呼吸衰竭鑒別,救治成功體驗加強了醫學生對疾病早期識別及臨床思維培養的重要性的認識。③病例3,實驗組:跳與不跳,緩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器救治—打開心源性暈厥患者的心臟起搏之門;青年新冠病人合并緩慢型心律失常,反復暈厥,心內救治團隊綜合分析病情考慮為心臟傳導系統異常,傳統靜脈藥物救治只能暫時維持心跳,對于新冠患者改善預后及康復回歸社會無益,因此,團隊在三級防護措施下實施永久性起搏器植入術,讓不跳的心臟恢復了正常節律。對照組:思政點是匠人精神及醫學生對患者康復、提升生活質量回歸社會的人文思考。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思政升華關鍵點是三級防護狀態下實施介入操作即為不便,教會學生面對各種困難積極克服的勇氣與決心,及關注青年新冠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后雙重心理變化、心理健康的培養。④病例4,實驗組:命懸一線,高齡重癥病人體外膜肺氧合的器械救治—重建重癥病人的生命加油站;通過一位85歲高齡重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多學科聯合,使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重要性及對合格醫生必須具備精益求精高技術要求的“含金量”的體現。本案例思政特點是高齡重癥新冠病人的復雜救治,進行有創操作及動作幅度較大的無創操作,都會增加自身感染的風險,但就像教師報名出征武漢時沒有想過風險、得失一樣,面臨患者需要搶救的場景,從沒退卻,時刻牢記醫學誓言、抗疫精神、國家囑托、職責所在,不放棄每一位病人,這些榜樣的力量正是醫學生奮斗的方向,也是祖國能夠不斷發展、進步、繁榮昌盛的核心所在。對照組:思政內容缺乏帶教教師榜樣的力量,僅是多學科合作及復雜病例救治的難度體現。結合本科《內科學》教學大綱和計劃要求,將大綱中需要掌握的常見疾病,如心絞痛,心房顫動,高血壓等合并新冠典型病例作為教學案例,從不同思政角度與教學融合。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各類疾病思政角度均結合了教師經歷,示范作用及家國情懷,升華思政內涵。(2)思政融入過程:實驗組教學實踐中,提前錄制患者臨床表現,按教學流程及病情進展穿插“抗疫主戰場”教師救治患者真實照片及適當播放視頻,在心血管急危重癥典型病例教學過程中融入抗疫場景(三級防護,技能操作,介入手術等),每課時思政總時長控制在5min。除此之外,實驗組課程設置根據新冠患者病情發展,一幕幕呈現出來,通過引導、啟發式的教學,讓學生仿佛身臨“戰場”其境,對學生臨床思維的培養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同時設置學生互動環節,讓學生們親自參與臨床診斷及治療決策,由老師進行指導和分析,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們知識的掌握和升華。對照組病例結合心血管疾病急危重特點融入思政內容,沒有實驗組病例生動。實驗組思政內容資源更豐富,素材新穎,結合實際從“抗疫”的新角度,挖掘榜樣力量及事跡,升華醫學人文素養及愛國主義情懷。
1.2.3考核評價方法
實習結束后從理論知識考核及病例分析能力進行考核,總體評估兩組學生綜合能力。理論考核方式為選擇題及簡答題兩種傳統題型,考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病例分析題主要考核臨床思維及分析解決問題能力。最終成績具體配比:總成績=(理論考核成績×40%)+(病例分析成績×60%)。考核結束后,由教師發放問卷,收集學生對課程思政部分的教學反饋。課程思政教學反饋內容包括課程生動性、樹立醫學生自信、增加使命感、堅定就死扶傷信念、珍惜生活珍愛生命、生命意義的理解以及維護人民群眾健康重大責任意7個方面,滿意度總分為100分,各部分按15、15、15、15、10、10、20滿分比例分配。
1.3統計學處理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24.0進行統計處理。計量資料使用平均值±標準差進行統計學描述,計數資料使用頻數、構成比進行統計學描述。計量資料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統計處理,計數資料使用卡方檢驗。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學生基礎資料比較
結果可以看出,兩組學生基線資料比較,性別,年齡及既往理論知識考核成績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
2.2兩組學生考核成績比較
實驗組的總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的病例分析成績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間理論考核成績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2.3兩組學生對課程思政的教學反饋比較
實驗組學生對課程思政的以下7方面滿意度反饋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多數實驗組學生認為“戰地教學”模式對對他們的職業素養培養和“白求恩精神”傳承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討論
“戰地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課程思政手段,在面對新冠疫情的特殊時期,通過抗疫最前線的教師線上授課,激發同學們學習熱情進而增加參與度,增強學生切身感受和體會[4]。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戰地教學”抓住了“現場教學”的大好時機,更加系統深入地向青年學子講好“抗擊疫情”這場生動、深刻的“思政課”,折射出中華民族面對困難敢于亮劍,戰勝困難的勇氣與決心,將偉大的抗疫精神及其背后的鮮活案例及時融入教學,形成思政案例庫,通過講好中國故事,彰顯制度優勢,有效提升思政課程的針對性和說服力。“抗疫主戰場”對醫學生而言是最生動、最真實的課堂,從“最前線”帶來教學案例,從“一段病情”為切入點,把新冠肺炎的診治與心血管系統疾病結合,還原臨床真實案例,透過“新冠”洞悉“心血管”疾病的診治要點,匯總心血管系統知識精華,將教學課堂“延伸一公里”。從教學思政反饋可知(表4),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戰地教學”更能引起情感共鳴,樹立醫學生自信心及使命感,敬畏生命及救死扶傷的信念等,緣于“戰地教學”的病例鮮活生動,將“抗疫精神”融入教學,并充分結合心血管急危重癥的救治特點,教師以實際行動守護人民健康,詮釋“黃大年精神”“為人師范”,將“大醫情懷與白求恩精神”“服務及奉獻精神”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把疫情當教材,用一流精湛的專業技術、仁心大愛的家國情懷、不辱使命的責任與擔當,為學生呈現著醫者榮光、鑄魂育人的“戰疫思政課”,教師們嚴謹負責的治學態度、盡善盡美的事業追求,是底蘊、是沉淀、是傳承,引導、激勵學生在人生路上砥礪前行,不負韶華,奔赴理想,讓學生們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團隊合作意識,及認識到扎實掌握臨床技術的重要性;賡續紅色血脈,增加學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堅定文化自信和專業自信,實現思想啟迪和價值引領。此外,實驗組學生病例分析能力成績高于對照組,說明通過“戰地教學”方式融入心血管臨床實踐課程,使學生更專注地系統化學習理論知識和聯系臨床,更有利于培養臨床思維。因此,“戰地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思政手段。后續通過思政案例庫的形成使用及實驗組線上教學視頻的回放及教師案例教學復現,作為對照組同學的補充教學,使教學同質化。由于此種課程思政模式具有時效性,隨著新冠病毒的致病性減弱,傳染病等級及抗疫政策的調整,此種課程思政模式不適于繼續應用。但思政案例庫可繼續使用,并由此可借鑒,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積極充分聯動周圍資源進行整合及利用,善用“思政小課堂”,靈活、精準地將價值觀引導寓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之中。育人之本在育德。以“戰地教學”模式融入心血管系統課程思政,是緊緊圍繞國家新醫科建設背景下“雙一流”的戰略決策,牢牢把握課堂育人主戰場,深挖課程思政要素,更加精準的面向學生需求,面向社會需要,感召學生堅持為黨和人民事業服務,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職業自豪感和建設健康中國的信心與擔當。從創新性角度,心血管“戰地教學”模式具備獨創性,國內未見此類醫學實踐教學模式。從成效分析角度,結合“思政小課堂”,將理性科學臨床思維與感性認識結合,具備實踐深入度。從精神傳承角度,兼具“紅色基因、紅色精神及白求恩精神”的傳承,本團隊作為“黃大年式教學團隊”,認為在心血管臨床課程教學過程中,應繼續聯動身邊可利用資料挖掘課堂思政元素,將思政的種子埋入學生心中。
參考文獻:
[1]教科社.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J].教育科學論壇,2022.
[2]中國關工委辦公室.教育部、中國關工委等十部門印發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J].中國火炬,2022,28(9):9.
[3]丁銘鉻,楊翠玲,成海娟,等.老年心血管病教學“課程思政”的探討與思考[J].心臟雜志,2022,34(1):120–123.
[4]鈕曉音,邵莉.新形勢下醫學教育的挑戰與應對[J].高教探索,2021.
作者:周雯倩 張志國 徐赫 鄭楊 單位: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樂群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