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3-01 16:28:1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骨科護理論文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1.1患者方面:有些患者不遵醫囑,私自外出;對疾病認識不足,該絕對臥床的下床大、小便,活動;依從性差,過早過強活動骨折的肢體造成再次損傷,或者不敢活動肢體造成關節僵硬。
1.2醫院設施方面:骨科患者肢體活動不方便,需要借助輔助工具,如病床床腳剎失靈,床邊無護欄,走廊無扶手,地面濕滑,沒有警示標志;中心供氧、吸引裝置壓力不夠;停電時應急設施準備不足,這些都是潛在的安全隱患。
2安全隱患的防范措施
2.1骨科的護理:骨干護士可以把自己的工作經驗,碰到的疑難問題,在平時、早會、交接班、護理查房的時候討論、總結、學習,并把一些有價值的資料制作成PPT供以后不斷學習,修改。科室每月組織1次專科考核、護理查房、疑難病例討論;醫院聘請專家來院作專科護理講座,并與繼續教育學分掛鉤;選送骨干護士外出短訓,進修。
2.2經常組織護理人員學習:關于醫學方面的法律知識,強化法律意識。主動介紹疾病的治療、護理;有些下肢骨折的患者,日常生活護理都在床上進行,可在病床間加床簾,增加隱私,并養成進病房先敲門的習慣。
2.3加強護患溝通:護理人員要注意溝通的技巧和方法:在入院第一時間熱情接待患者,介紹醫院環境和各項規章制度、床位醫生、護士。骨折肢體的功能位放置,減少疼痛,增加對護士的信任;在晨、晚間護理、巡視病房,各項護理操作前后,主動關心患者的需要,學會傾聽,及時排除疑問,增加人。
2.4加強病歷管理和書寫:用過的病歷及時放入病歷車,上鎖;護理記錄及時、準確、完整,與醫生記錄保持一致;不得隨意涂改記錄;需要動態記錄的,做好交接班;醫院成立質控小組,每月檢查病歷的書寫質量,及時反饋問題,及時改正。
2.5強化安全管理,實施彈性排班:合理安排護理人員的銜接,注意新老搭配,將危重患者、護理難度較大的分給有經驗、有能力的護士負責;對于一些突發事件如搶救,突增的患者,護士病假,可安排機動班上班。
2.6加強基礎護理,防止并發癥發生:在患者入院時,及時和患者溝通,對其進行跌倒、墜床、壓瘡的風險評估。對高風險的患者:在床旁掛放警示標識;列入交接班內容;指導正確使用床欄,呼叫器;積極預防壓瘡發生:使用氣墊床等減壓裝置;積極預防深靜脈血栓;根據病情落實翻身措施,建立翻身記錄卡;指導正確使用便器,指導患者早期床上活動,抬高患肢,避免在下肢輸液,動態監測血凝度,必要時預防性使用抗凝藥物。
2.7完善醫院設施:各種器材、藥品、設備齊全完備,運轉正常;走廊、廁所有扶手欄桿;地面保持無障礙物,干燥,必要時放置防滑標志;病床上有床欄,向患者說明床欄的使用方法。
2.8建立健全護理安全管理體制:成立由分管院長、護理部主任、科護士長、護士長組成的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負責督導、檢查。科室成立質控小組,每周負責檢查護理安全、質量的執行情況,針對檢查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原因,提出改進措施。
3結果
有效地降低了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率,極大地提高了護理質量。
4討論
1.1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就是:患者入院之后,根據常規護理順序對患者展開臨床護理,遵照醫囑開放患者的靜脈通道之后按照醫囑要求,進行患者的術前準備工作,保證患者可以順利完成手術治療,對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進行基本護理,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在患者出院的時候,給予健康指導,并且在出院后一周內進行一次電話回訪。在此基礎上,對觀察組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具體操作如下:
(1)在患者入院之后,對患者的病史、病情、并發癥等基本資料予以了解,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準備床鋪、搶救設備等。
(2)當患者進入病區之后,及時給予搶救及護理治療,并且全面了解患者的生命體征、臨床癥狀、心理狀況、疼痛等情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預見性護理方案。
(3)針對情緒不穩的患者而言,給予一定的心理疏導,向患者詳細講解有關手術的內容及注意事項,有效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等情緒,加強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同時和患者家屬進行溝通,讓其多關心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4)對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進行評價,在病床前設置一些醒目標語或者欄桿,避免患者從床上墜落。確保醫院地面的清潔、干燥,強化防滑處理,避免患者跌倒,出現二次傷害。
(5)因為骨科患者的恢復期比較長,非常容易出現壓瘡等并發癥,一定要加強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幫助患者翻身、清潔等。并且注意患者的飲食,保證患者營養均衡,逐漸提高患者的抵抗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除此之外,針對發生肺部感染的患者,可以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一些抗生素,治愈與緩解患者的病情。
(6)在患者長期臥床的過程中,非常容易發生排便困難或便秘的現象,為此,在手術治療之前,需要對患者床上小便進行訓練,針對術后保留導尿管的患者,護理人員一定要注意無菌操作,保證操作環境的無菌要求,避免患者發生尿路感染。在患者出院的時候,給予健康指導,并且在出院后一周內進行一次電話回訪。
1.2觀察指標
觀察對比兩組患者出現肺部感染、壓瘡、便秘、下肢靜脈血栓、泌尿系統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1.4統計方法臨床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1例,壓瘡0例,便秘1例,下肢靜脈血栓0例,泌尿系統感染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5.0%;對照組患者發生肺部感染4例,壓瘡2例,便秘4例,下肢靜脈血栓2例,泌尿系統感染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5.0%,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98.3%,對照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為88.3%,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一般而言,骨科患者均是突發性損傷,經常因為疼痛劇烈、缺乏對疾病的了解,導致出現較重的思想壓力,并且因為臥床時間比較長,很多患者都存在著生活自理問題,進而經常出現焦慮、恐懼、煩躁等負面情緒。為此,一定要重視骨科患者的護理,保證患者可以早日康復。預見性護理指引模式主要就是在基礎醫學理論、護理知識、專業護理觀察技能、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將其進行有效的融合,構建針對性的臨床問題處理系統,幫助醫患雙方選擇恰當、合理的診斷方法與治療方案,消除或者減輕潛在、現有的并發癥,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促使患者盡快康復。在該組研究中,實施護理干預措施之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0%,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25.0%,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為了全面提高護理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臨床預見性護理中一定要注意:
(1)入院護理與護理方案制定方面。醫護人員在接診骨科患者的時候,一定要馬上結合患者的情況給予有效的護理操作,及時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根據患者的病情輕重,進行給氧、深靜脈置管等操作,并且通知相關醫護人員做好手術準備工作,建立患者護理檔案,對搶救時間、方法等進行記錄。在完成緊急處理之后,醫護人員需要對患者病歷資料進行查閱,和患者進行交流,觀察患者的反應,了解患者病情的具體情況。護理人員根據醫師臨床資料與建議,制定護理方案,并且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和其一起討論,不斷優化護理方案。在此過程中,一定要重視護理人性化、個性化的體現,盡量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
(2)心理疏導及健康指導方面。大部分骨科患者因為身體創傷較大,并且發病較為突然,恢復期較長,非常容易出現焦慮、恐懼、抗拒等負性情緒。此時,需要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讓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態,這樣才可以有助于患者的康復。在和患者進行溝通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患者的興趣愛好找準切入點,調動患者談話的熱情與積極性,之后找出問題,幫助患者解決。有時候,因為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較少,進而導致出現擔心、憂慮等心理狀態,此時,護理人員可以向患者講解一些疾病知識,讓患者了解治療過程及效果,進而逐漸打消患者的疑慮,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在骨科患者中,經常會出現局部部位功能暫時欠缺的情況,此時,護理人員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鍛煉計劃,幫助患者恢復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在早期訓練中,可以讓患者借助CPM機訓練,可以避免出現關節僵化、肌肉萎縮的現象。隨著患者病情的改善,可以增加運動項目與訓練量,促進患者病情的恢復,提高患者康復的自信心。
(3)營養護理方面。營養是維持人體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在疾病狀態下,因為機體消耗比較大,進而對營養物質的需求也比較高。在骨科患者治療過程中,需要合理搭配飲食,這樣才可以保證患者機體的營養需求,加快患者骨骼愈合,縮短治療時間。在對骨科患者實施營養護理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予以詳細制定,但是均要遵照基本原則,即營造良好的飲食環境,合理搭配營養,保證食物可口,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一般而言,骨科患者的食物中需要含有大量的熱量與蛋白質,這樣才可以保證患者的能量供應;并且多食用富含纖維的食物,這樣可以有助于消化;食用含有無機鹽、維生素的食物,補充患者的創傷損失;食用含有維生素D、鈣的食物,促進患者骨吸收與骨形成,加快患者康復。
選擇筆者所在醫院骨科收治的105例老年患者,男性42例,女性63例,60~70歲78例,71~80歲21例,81歲~85歲5例,90歲以上1例。下肢損傷占62.7%(其中21例股骨頸骨折,14例股骨粗隆骨折,7例股骨頭缺血壞死。10例股骨干骨折,11例脛腓骨骨折,3例髕骨骨折、4例踝關節骨折)。腰部疾病占16.32%(其中9例腰椎間盤突出,7例為胸腰椎壓縮性骨折、3例頸椎及腰椎管狹窄,2例胸腰椎結核,1例骨纖維瘤),關節疾病占12.3%(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行膝關節置換術6例,下肢骨與關節感染7例),其他骨科疾病占9.68%。
2臨床護理
2.1心理護理:護士通過聊天了解老人的心理需要,收集分析患者的資料。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狀態,對待老人應尊重并理解他們。生活上多關心幫助他們,要迎合老年人心態,使用恰當稱呼,并讓其表達自己想法,護士要耐心傾聽,不能顯得煩躁,護士說話語速要適合老人聽力。,對需要行手術治療病人,護士必須及時心理疏導,排除患者心理緊張與恐懼。并為他們創造舒適、安靜的住院條件,努力幫助他們克服焦慮、孤獨、寂寞。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他們講解骨科疾病及治療措施與康復情況,以贊揚的口吻鼓勵老年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努力幫助他們克服恐懼、悲觀的心態。從心理上安慰老年患者,解除思想負擔,使之積極配合治療。
2.2營養護理:老年人由于胃腸道消化吸收功能減弱,再加上長期臥床,活動減少,導致腸蠕動減慢,因此應選擇多樣式、易消化、富有營養食物,同時還要少食多餐,低脂高鈣,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如瘦肉、蛋類、魚蝦、牛奶等,并鋪以鈣類藥物治療。
2.3日常護理:護理人員及其家屬應意識到其重要性,加強老年老年安全保障措施。如使用防滑地板、穿防滑拖鞋、病房應安置夜燈,減少床邊雜物,固定好床腳剎車,外出檢查使用輪椅時要系好安全帶。有些患者不能下地活動,應講解床上活動的重要性。并加強其基礎生活護理。保持頭發、口腔及皮膚清潔,提高生活質量。
2.4并發癥的預防與護理:(1)便秘:老年骨科患者因術后疼痛對預后擔心,容易產生焦慮、恐懼心理。疼痛、緊張等,引起便秘。飲食結構不合理,老年人因牙齒不好攝入的食物量少及食物過于精細均是導致功能性便秘的原因。骨科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休息,活動少,導致胃腸功能減弱。便秘是老年病人的骨科護理陶龍霞(安徽省銅陵市人民醫院,安徽銅陵244000)摘要:目的探討老年護理的特殊性。方法回顧自己對105例老年骨科病人的護理心得進行總結,結果103例病人通過優質護理服務無并發癥發生。1例病人根據病情放棄治療。1例死于原發性疾病。結論掌握老年骨科患者身體及心理特點,通過優質化整體護理,能降低老年患者的并發癥,提高老年患者的治愈率及生活質量。關鍵詞:骨科;老年人;并發癥;護理中圖分類號:R473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671-3141.2015.21.114骨科患者術后常見并發癥,針對患者不良心理產生根源,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開導,讓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消除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2)呼吸道并發癥預防:因手術疼痛及病情限制需臥床接受治療而影響咳嗽、咳痰,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易發生呼吸道并發癥。術前應指導患者練習呼吸運動,有煙酒嗜好的患者,積極勸告戒除煙酒,以減少上呼吸道分泌物。術后經常鼓勵患者做深呼吸、咳嗽和咳痰、適當變換,盡量咳出痰液。黏痰不易咳出,使用化痰劑或霧化吸入劑。咳痰無力且反應較弱,可用吸痰管吸痰和刺激喉部以誘發咳嗽、咳液。應用有效的抗生素,積極控制肺部感染。(3)泌尿系統并發癥預防:鼓勵患者多飲水、多吃水果,保持會清潔干燥。能自解小便,病情允許應早拔除尿管。術后多因切口疼痛及不習慣床上排尿等因素易引起尿潴留,鼓勵患者自主及時排尿。需行導尿術的患者,嚴格無菌操作規程,插管過程中選擇合適的導尿管,插管時要充分,動作輕柔,避免損傷尿道黏膜。留置尿管期間,注意做好尿道口護理,保持個人衛生,防止尿液反流,防止泌尿系感染。有感染時使用抗菌素治療。(4)壓瘡:骨科患者術后需長期臥床休息,骶尾部、足跟長期受到壓迫血液循環受到阻礙容易出現壓瘡。術后6h是壓瘡易發的高峰期[2],因此術后在患者骶尾部、足跟墊氣圈,解除壓迫,改善血液循環。每2~4h翻身一次。對高危人群在可能受壓的部位使用薄膜貼敷,可改善局部供血。針對發生壓瘡的患者,清潔潰爛處,用碘伏消毒,予以潰瘍貼貼敷。臥床患者的床褥要透氣,軟硬適中、吸水性好。每天1~2次使用溫水擦浴,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大便失禁者,及時洗凈肛周皮膚預防肛周和會陰縻爛、濕疹;小便失禁者可使用接尿器。(5)深靜脈血栓預防:老年骨折患者術后長期臥床、活動少容易導致深靜脈[3]。
2.5康復性鍛煉對骨科患者意義重大,有利于骨關節及肌肉功能的恢復。康復鍛煉要有計劃、有針對性,要充分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及病清,不能操之過急,應遵循由輕到重,由少到多漸進性原則。要以不疲勞為度。不能下床活動老年患者,護士要指導患者練習床上康復鍛煉,按摩肌肉向心性進行。要有一定力度,按摩到皮膚微紅為宜,以達到全身血液循環,避免肌肉萎縮或關節僵硬的發生,促進病情早日康復。
2.6出院護理指導:指導患者活動時注意事項、正確用藥方法及合理飲食。并向家屬交代老人住院期間的護理效果和心理狀態。告知患者復查時間及責任醫生的聯系方式,定期隨訪患者進行專科指導。鼓勵患者保持良好心態,保證充分休息和適當的功能鍛煉。
3結果
105例老年骨科患者通過優質化整體護理,無并發癥發生。1例患者根據病情放棄治療,1例患者死于原發性疾病。同時提高老年自我護理能力和患者生活質量,這對老年人疾病康復起到至關重要責任。
4討論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骨科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的230例患者隨機進行分組,每組115例,實驗組進行險管理,對照組進行常規管理。其中男161例,女69例,年齡20~87歲,平均為53.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及病情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管理方法
1.2.1風險因素分析
①骨科護理知識的缺乏:骨科患者護理需要有專業的護理技術,初級的護士可能對于骨科復雜、多變的病情很難判斷,容易疏忽一些隱蔽部位的傷勢,這樣就存在一定的風險。②規章制度認識不深刻或者執行不嚴格:護士要做好“三查七對”,發現風險,立即上報,不得隱瞞。對于一些危急重癥的患者,如果護士交接班時沒有仔細檢查患者的病情,極易造成患者發生各種并發癥及其他本可以避免的一些病情出現,從而造成危險。③缺乏與患者溝通技巧:由于骨科患者比較多,并且病情都較嚴重,他們又不懂的一些診療程序,所以患者一般都具有消極的態度、焦躁的情緒。如果護理人員不耐心解釋或者態度惡劣,很容易造成醫患糾紛。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醫療設備材料的發展,骨科內固定材料也在不斷更新,可能一些價格相對較高材料、儀器還未列入醫保范圍,這時如果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家屬不能及時溝通,常常會造成醫療費用方面的矛盾。④環境管理不善及設施不合理:一般的骨傷患者都要求絕對臥床休息,如說稍微能夠行動的患者上廁所或者走動時,如果地面濕滑時易發生摔傷造成骨折再折。
1.2.2風險護理對策
①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風險意識,醫院最好能做到定期組織專業技能方面的培訓,逐步提高護士的專業知識、技能。加強護士的風險意識,增強團隊協作精神,提高處理風險的應變能力。②加強護士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護士要以患者為中心,仔細傾聽患者的心聲,護理過程中每一項操作輕柔、規范。學會換位思考,多與患者進行交流,態度要溫和,才能有效的避免護患矛盾。③重視醫院的環境管理。潮濕、有水的地方要設置防滑標志,像病房、走廊、開水房、衛生間等。④對護理操作規程進行規范化,護士長要嚴格按照護理操作規程對護士的操作進行檢查,這樣才能保證患者得到較高質量的護理。對于高危患者、手術患者、意外事故患者進行嚴格把關和重點看護。⑤交接班要嚴格按標準執行,進行交接班的護士要主動的去病房了解患者的病情,輸液患者各種管道是否暢通、皮膚檢查及病情等項目,還要查閱患者的病例。⑥護理記錄書寫要規范,護理記錄是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醫療文件,也是重要的法律文書,是日后發生護理糾紛時的證據,同時也真實的記錄患者病情的。因此,必須客觀、準確、認真。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投訴率,意外傷的發生及患者滿意并進行對比分析。患者的反應滿意度用醫院發放的滿意度調查表來獲得。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中的患者有投訴的2例(1.74%),發生意外傷的為2例(1.74%),該組患者的滿意度為(96.00%);對照組中的患者投訴為11例(9.57%),發生意外傷的為6例(5.22%),此組中患者的滿意度為(82.15%)。由此可見實驗組中患者的依從性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1.臨床資料
從2011年10月-2012年10月這一期間內因骨科疾病而被收入我院骨外科接受治療的患者中隨機抽取160例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對象,年齡最小的22歲,年齡最大的82歲,平均年齡(46.3±5.4)歲,其中,男性患者92例,女性患者68例。患者骨折部位如下:上肢骨折患者22例,下肢骨折患者122例,盆骨骨折10例,腰椎骨折6例。治療方法如下:行手術治療的有106例,行保守治療的54例。
2.方法
對上述160例患者的病例、病程及護理記錄進行回顧,分析其在住院期間安全隱患發生的情況。
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檢驗,顯著性檢驗水準P<0.05。
二、結果
1.安全隱患發生原因
160例患者發生安全隱患問題的原因,骨科患者發生安全隱患問題的主要原因是醫護人員操作不當引起的,與患者自身因素相比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2.安全隱患問題類型
發生安全隱患問題的26例觀察對象的安全問題的類型及發生率,患者常出現的安全隱患是墜床及跌倒,與其他安全問題相比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三、討論
1.1禮儀化護理
禮儀不管在那種場合都是一個文明的象征,在我科對禮儀方面的護理也是有嚴格的要求的.首先,對于一些電話式的詢問要注意禮貌性用語的使用,并且要輕聲細語,讓別人感受到重視他的電話.其次,在病人入院的時候,要耐心的給病人講解病房環境與住院要注意的一些事項,在給病人安排病房的時候,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盡可能的滿足患者對病房的要求,安排好病房后在對患者病情測量的時候,要先介紹下自己,讓患者有一定的了解;再次,在稱呼患者的時候,要采用尊稱,對患者要保持微笑的服務,不能讓患者感受到不滿情緒,對患者進行檢查的時候,要先敲門,禮貌性的問候,然后實行相關的護理操作;最后,患者出院時,相關的責任護士要和患者或者是患者家屬做好交接儀式,要提醒患者要注意的事項,發放我科的聯系方式,能夠及時的了解患者出院的康復情況,在為患者辦理好出院手續后,祝賀患者康復.
1.2規范化護理
規范化護理就是在患者救治的這段時間盡可能的減輕患者身體痛苦以及心里負擔,讓患者處于一個平靜的狀態.一般針對骨科科室收治的病患者大多數都是骨折的,患者常會忍受到巨大的疼痛感,而在醫院治療的時候,醫院護理要注意幾個方面的細節問題的考慮:首先,減輕患者對整治的恐懼感,平復患者心理.其次,護理人員要隨時了解患者各個方面的情況,從患者利益出發,減緩患者對醫院環境的不適應感.再次,解釋患者傷病的情況與主管醫生的技術水平,讓患者做到心中有數,減輕了思想負擔,使他們更能夠放松的接受治療.最后護理人員對患者提出的疼痛問題性質和病情情況正常性的疼痛范圍和時間要及時的進行說明,減少患者的擔憂,并且主動的協助其恢復,使患者早日康復.加強對護理人員相關知識的專業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素質,使護理人員能夠全方位的適應崗位,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安心的住院環境,同時有針對性的加強護理人員禮儀的培養,人性化的發展醫院護理,明確護理人員的服務性質,轉變服務理念,發揮護理在醫療中取得的最大的成效.
1.3按需護理
1.3.1術前護理
術前護理是手術開始前的一個基礎,為手術的成功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術前要盡可能的減輕患者的恐懼心理和增加信心,穩定患者情緒.術前準備工作主要有:第一,護理人員要簡單的介紹相關的一些病情情況和手術情況,使患者能夠做到大致的了解,不至于由于未知而引發的恐懼;第二,對于特別的一些患者,可以適當的運用鎮靜藥物幫助他們度過這個時期;第三,主管部門要對患者術前準備有個詳細的分析,解釋它的重要性,同時對在術中如何能更好的配合醫生治療有一個說明,當然也要講解一些術后情況,特別是術后的一些需要特別注重的方面.使患者能動在最短的時間內減輕病痛,讓患者恢復健康.
1.3.2術后護理
術后護理直接影響患者恢復程度的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在手術后,當患者麻醉過后,要及時根據患者的需要進行麻醉后者運用止痛藥物,緩輕患者術后的疼痛,同時護士要對患者手術情況要說明,對術后出現的一些基本的、正常的身體情況對患者和患者家屬進行說明,使患者和患者家屬能夠最好預防工作和保護措施,同時護士也要及時的觀察和了解患者的恢復情況,及時的向醫生反饋信息,更好的對患者進行康復治療.
1.4全責護理
有部分骨折患者為因為突然的行為不便和疼痛,使患者所面對的精神壓力提高,有些患者會表現出情緒低落和性格暴躁等.這要求在護理的過程中要充分的考慮患者的心理情況,予以諒解,并且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的溝通,使患者與醫院人員建立相互了解和信任的關系,提高患者的配合度,有利于后期的治療和護理.對一些非骨折患者的護理要加強重視,因為這些患者由于病情的特殊性,需要長期住院,這給患者身體和心理方面都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往往使他們對后期的恢復缺乏信心,不能積極的接受治療.對于這類的患者,護理人員要有針對性的對其心理進行輔導,緩解他們的承受壓力.通過溝通和細心周到的照顧,取得患者的信任,讓患者感受到關心,建立患者的信心.對家屬進行病情的分析和以往這類病情的最后恢復情況,緩解家屬的壓力,減輕他們的心理負擔.對患者和患者家屬普及一些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項和保護措施,加強基本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在醫療護理和家屬共同的協調、配合下增加患者的抗病信心.
2結果
骨科在對2012年8月-2013年8月這段期間住院的病人、護理人員進行了隨機抽樣調查,調查結果顯示:病人的滿意度和護士的職業滿足感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3討論
1.1一般資料:我們選取了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80例骨科患者,男性109例,女性71例,年齡在15-68歲之間,平均年齡(48.69±10.37)歲。其中患者骨折部位主要有腰椎骨折59例,四肢骨折91例,盆骨骨折20例,骨折患者發生原因主要有車禍骨折79例,硬物損傷骨折51例,跌倒骨折50例。所有患者均經過專業的骨科手術治療,主要采用住院靜養方式進行護理,所有骨折患者在年齡、性別、骨折部位、骨折原因等方面均沒有明顯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方法:對所有患者護理情況利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進行統計分析,記錄患者所有資料和數據,進行深入探討骨科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對不安全因素進行概率分析和統計,然后針對患者個人實際情況,制定不同的護理對策和方法,防止不安全因素發生對患者骨科護理產生不良影響。同時對患者進行護理滿意度調查,認真聽取患者對骨科護理的評價和護理意見。
1.3統計分析方法:采用SPSS15.0軟件,對收集的所有骨科患者資料和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不安全因素統計分析:經過對所有患者進行統計分析,在骨科患者護理過程中,下肢靜脈血栓、床上跌倒、褥瘡、磕碰等都是骨科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都會不同程度的造成患者在骨科護理中發生意外情況。
2.2滿意度統計分析:對患者進行骨科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問卷調查形式,共10個題目,每題1分,共計10分。小于5分:得分小于5個滿意題;5-7分:6個滿意題;7-8分:7個滿意題;8-10分:8個滿意題以上。
3討論
骨科護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在骨科護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對患者護理和恢復有著重要影響,并且不安全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醫院管理是最主要的,骨科護理屬于醫院管理部分,醫院對骨科患者的護理監督負有重要責任,由于醫院監督管理不到位,護理人員在實際護理工作中某些方面不夠細致,對患者護理造成了不同程度影響。其次,護理操作不科學。骨科護理不同于其他護理工作,并且是一個長期護理工作,護理人員對骨科護理沒有掌握專業護理知識和操作技能,對患者造成二次傷害。另外,病房環境也是影響骨科護理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指病房基本設施造成患者發生意外事故或碰傷,摔倒等情況,病房環境也是骨科護理中不容忽視的重要不安全因素。最后,患者自身因素。有些患者不聽從護理人員安排和要求,擅自行動或外出等,對護理人員飲食安排、訓練、檢查等事項不服從,導致意外發生。探討骨科護理中不安全因素解決策略:首先,醫院要建立科學的護理安全制度。骨科護理作為一門特殊的護理工作,有著特殊的護理要求和護理技能,醫院要制定護理操作規范,指導和規范護理人員科學護理,并建立相關檢查和監督制度,避免發生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其次,加強對護理人員教育和培訓。骨科護理作為一種特殊的護理,具體的護理操作技能和方法要對護理人員進行專門的業務培訓和教育,熟練掌握操作基本要領,科學開展骨科護理工作,避免因護理人員業務素質發生護理安全事故。最后,加強對患者管理。骨科護理需要患者配合,護理人員要熱情、真誠向患者講明情況,按照規定要求患者遵守必要規定,對不遵守相關規定的患者,及時告知醫生或家屬。
1健康教育應用于骨科護理方法
1.1入院宣教
微笑迎接患者,幫助患者盡快熟悉病房環境,清楚自己的主管醫生、責任護士,接下來的檢查流程,注意事項。教會患者及家屬使用病房內相關設施,耐心解釋疑問,讓患者在第一時間消除恐懼、陌生感,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和關心,從而拉近護患距離,配合治療護理,利于早日康復[2]。
1.2住院教育
在接下來的每日查房中,不僅關注患者的病情,還應關注患者的生活起居。根據患者自理能力的不同,給予適當的幫助,認真做好治療,密切觀察病情,主動健康宣教,加強專科護理,及時解決心理問題。為患者制定康復計劃,提供信息和情感支持,由“幫他做”過渡到“教育、支持他做”。
1.2.1日常生活護理
指導和教會患者在維持自身健康及日常生活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如進食、更衣、如廁、肢體活動等訓練。責任護士經常巡視病房詢問患者是否需要幫忙,這些細節不僅對患者病情有直接影響,更是優質護理服務所需要做的。細節護理讓護士有發揮專業知識的機會和領域,不僅順利完成本職工作,還充分調動了護士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更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使護患關系更融洽[3]。
1.2.2康復護理
康復護理以自理模式為指導思想,讓患者掌握方法技巧,自覺主動參與鍛煉,調動自身主觀能動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和行為能力,真正達到康復目的。護士與患者共同制定康復計劃,患者因每天有計劃、任務和目標,鍛煉的積極性增高。護士因要督促患者鍛煉,其責任心增強,真正達到參與的效果和目的。住院患者普遍需要臥床休息,但任何治療都有雙重性。臥床一方面有助于疾病痊愈和身體恢復,另一方面,因臥床不動易致各種并發癥,如肌肉萎縮、關節僵硬、韌帶攣縮、壓瘡、下肢血栓形成、泌尿系感染等,影響手術的預期效果,給患者及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和負擔。積極正確的康復鍛煉能有效改善和增進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及關節的穩定性,增加關節的活動度,盡早恢復滿意的肢體和全身功能。同時有效克服患者的依賴心理,促進心理康復。
1.2.3功能鍛煉
功能鍛煉應自骨折復位固定后開始,直至骨折愈合,功能恢復到最大程度為止。在骨折治療及康復的過程中,功能鍛煉須貫穿始終,因此患者要有長期堅持的思想準備。功能鍛煉單調枯燥,要告知患者忍受痛苦,如果沒有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是不會取得滿意效果的。正確指導功能鍛煉,可促進骨折部位骨質形成和生長,促進愈合;改善血液循環,利于保持和恢復肌力與關節活動,在不影響固定的前提下,盡快恢復患肢肌肉、肌腱、韌帶、關節囊等軟組織的舒縮活動,防止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早日實現生活自理。上肢鍛煉以恢復手指的拿、捏,及肩、肘、腕關節的屈伸旋轉等功能;下肢鍛煉以恢復站立、行走和負重為目標,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強度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不可反復、強力活動,以防再次骨折[4]。早期功能鍛煉:傷后2周內因局部反應明顯,腫脹達最大限度,骨痂尚未形成,應勞逸結合,不應操之過急。鍛煉原則是在關節不能活動的情況下,主動地使肌肉收縮舒張,從而達到初步鍛煉的目的。中期功能鍛煉:傷后3周~6周內,骨痂逐漸生成或成熟,局部腫脹消失,骨折端較穩定。鍛煉原則是在不影響骨折穩定的情況下,需以各關節和功能位為中心,可做較大幅度的關節活動,正確指導患者進行功能位關節鍛煉。晚期功能鍛煉:此期骨折愈合堅固,外固定解除,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正常,還要通過全面肌肉與關節鍛煉,逐漸恢復肢體功能。
1.3出院指導
向家屬講解辦理出院手續的流程,交代出院后用藥、飲食、功能鍛煉、復診等相關事項,并征求患者在住院期間意見和建議。教會家屬為臥床患者翻身、叩背及皮膚護理的方法,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根據肢體功能恢復情況,與醫生協同制定鍛煉計劃,預防廢用綜合征發生[2]。定期電話回訪,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鍛煉情況、治療情況,對患者提出的問題予以耐心解答,對不清楚的問題不得隨意敷衍,對不能馬上解決或電話解答的問題應另行答復,或請患者回院復查。
2結果
對于護理人員來說,其主動服務意識增強,工作責任心增加,自我價值提高,社會地位提升。且隨著優質護理的開展,護士由被動服務轉變為主動服務,患者遇到問題時主動提供幫助,讓患者感受到無微不至的關懷,滿意度逐步提高,醫院的信譽度也逐步提升。又由于護士能主動巡視病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第一時間向醫生報告,避免了許多潛在危險,為醫生提供第一手資料,醫護關系更加密切。
3健康教育應用于骨科護理發展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