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爽aaaaa大片,国产精品成人自拍,国产999精品久久久,国产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優秀范文 石油進出口貿易

石油進出口貿易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7-21 17:13:12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石油進出口貿易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石油進出口貿易

第1篇

目前我國是一個能源凈進口國,以進口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煤炭為主,2005年我國能源凈進口(16945萬噸標準煤)占能源消費(223319萬噸標準煤)的比重約為7.6%,2001年只有1.8%,近年來我國。我國能源凈進口占能源消費的比重呈上升趨勢,2005年我國石油進口量約占世界石油貿易量的6.8%。能源產品的進出口貿易一直作為我國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的最主要方式,它在保證我國能源滿足國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產品貿易大國之一。

我國能源貿易在礦產品進出口貿易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源貿易額占全部礦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的比重從2001年的24.1%增長到2006年的26.1%;能源產品貿易額迅速增長,2006年能源貿易額1001.87億美元,比2001年232.71億美元增加330.5%,年均增長率達到33.9%。

我國能源產品貿易量大幅增長,2006年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量達到37396萬噸標準煤,比2001年21974萬噸標準煤增加70.2%,年均增長率11.2%。2001年以來,我國能源產品貿易額的增長幅度遠遠大于能源貿易量的增長幅度,能源產品貿易量的持續穩定增長,是其貿易額不斷創出新高的重要原因,同時,能源產品價格的上漲更是導致能源產品貿易額不斷增長的重要原因。

石油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已經達到47.3%。我國石油進口貿易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2006年從9個國家合計進口石油13018萬噸,占當年我國石油總進口量的71.7%。

二、2001-2006年我國能源貿易額占礦產品貿易額的比重

2001年我國能源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為232.71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全部礦產品進出口貿易額966.56億美元的24.1%,2006年能源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為1001.87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全部礦產品進出口貿易額3839.01億美元的26.1%。我國能源貿易額占礦產品貿易額的比重總體上呈上升趨勢。

2006年我國能源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為1001.87億美元,其中,石油917.54億美元,占我國能源產品進出口貿易額的比重91.6%,煤炭50.7億美元,占5.0%,天然氣33.63億美元,占3.4%,石油的進出口貿易在我國能源產品進出口貿易中我國占絕對的優勢。

三、我國石油進口額占礦產品進口額的比重

2001年我國石油進口額為154.06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全部礦產品進口額565.46億美元的27.2%,2006年石油進口額為819.52億美元,占當年我國全部礦產品進口額2302.93億美元的35.6%,近年來我國能源貿易額占礦產品貿易額的比重呈現明顯上升趨勢。

四、2001-2006年中國石油進出口貿易特點和趨勢

我國石油消費巨大,嚴重依賴進口,2006年我國石油凈進口量16286萬噸。從我國石油的進口貿易情況看,我國石油進口量不斷增長,自2001年的8163.2萬噸迅速增長到2006年的18157.0萬噸,2006年比2001年增長了122.4%,年平均增長率為17.3%,從目前的趨勢看,我國石油的進口量還會進一步增長;另一方面,我國石油的進口額增長幅度更大,自2001年的154.06億美元迅速增長到2006年的819.52億美元,2006年比2001年增長了432.0%,年平均增長率為39.7%。2005年我國石油進口量約占世界石油貿易量的6.8%,我國已經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后的第三大石油進口國。從我國石油的出口貿易情況看,我國石油的出口量從2001年1674.1萬噸到2006年的1871.4萬噸,最高的年份2005年為2207.7萬噸,我國石油的出口量變化不大。

2006年位居我國石油進口前九位的國家為:沙特阿拉伯(2471萬噸)、安哥拉(2345萬噸)、俄羅斯(2113萬噸)、伊朗(1864萬噸)、阿曼(1318萬噸)、韓國(1106萬噸)、委內瑞拉(732萬噸)、剛果(542萬噸)和赤道幾內亞(527萬噸),9個國家合計進口量為13018萬噸,占我國石油總進口量的71.7%,我國石油進口貿易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

五、2001-2006中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

2001年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導致了能源需求,特別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為緩解國內石油供求的突出矛盾,我國石油進口量逐年增加,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

六、2001-2006中國天然氣、煤炭進出口貿易變化趨勢

2001年我國天然氣出口量為223.30萬噸,2006年為225.24萬噸,近年來我國天然氣的出口量基本上維持在200余萬噸的水平上,變化不大,從我國天然氣資源和產量分析,未來我國天然氣出口量不會有大的變化。

2001年我國天然氣進口量為489.62萬噸,2006年為605.81萬噸,近年來我國天然氣的進口量維持在600余萬噸的水平上,增長不大,由于我國進口的主要是液化天然氣,而天然氣的大規模輸送必須通過管道,未來我國天然氣進口量增長變化在很大程度取決于天然氣進口輸送管道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景。

2001年我國煤炭出口量為9012萬噸,2006年下降到6330萬噸,近年來我國煤炭的出口量逐年下降,由于國家限制高耗能產品的出口,取消了煤炭出口退稅,預計未來我國煤炭的出口量還會有所減少。

2001年我國煤炭進口量只有249萬噸,2006年迅速增長到3836萬噸,近年來我國煤炭進口量逐年大幅增長,年增長率達到72.8%。由于我國煤炭資源在地域上分布不均,北煤南運,陸路運輸成本較高,在符合比較效益的情況下,預計未來我國煤炭的進口量還會進一步增長。

七、我國能源進出口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很高,增長很快

2001年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只有29.1%,2006年已經上升到47.3%,近年來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導致了能源需求,特別是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長,在國內石油產量增長緩慢,而石油消費增長迅速,從而導致石油進口量連年大幅增長,使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不斷提高,預計我國石油消費對進口的依賴程度將很快超過50%。巨額的石油進口以及對石油進口依賴程度的快速提高,使我國的石油消費嚴重地依賴于國際市場。

2.我國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的成本在大幅度上升

自2001年到2006年,我國石油進口量增長了122.4%,年平均增長率17.3%,而石油的進口額卻增長了432.0%,年平均增長率39.7%,石油進口額的增長幅度遠遠大于石油進口量的增長幅度,這說明我國利用國外石油資源的成本在大幅度的上升。

第2篇

26、中國糧豐谷物進出口公司,申報海運進口散裝加拿大產小麥5萬噸。其進口貨物報關單上的“凈重”應填報為:―

A、50000噸

B、50000000公斤

27、北京石油設備進出口公司,于2007年2月10日采用H2000通關系統,向海關申報。海運進口裸裝大型石油勘探設備8臺。其進口貨物報關單上的“集裝箱號”應填報為:―

A、8 B、0

28、山東青島啤酒有限公司,于2007年2月10日采用H2000通關系統,向海關申報。海運進口德國產液體灌注機18臺。報關時向海關提供的《貿易進口付匯核銷單》編號:JK06012281。其進口貨物報關單的“批準文號”應填報為:―

A、免填 B、JK06012281

29、廈門海外貿易發展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20日采用H2000通關系統,向海關申報。一般貿易海運出口高純度鈣一批。報關時向海關提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兩用物項和技術出口許可證》編號:0000200601429。其出口貨物報關單的“許可證號”應填報為:―

A、免填

B、0000200601429

30、北京東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海運進口,技術改造設備一批。報關時向海關提供的《征免稅證明》上海關批注為“折半征稅”。其進口貨物報關單上的“征免性質”應填報為:―

A、國批減免(征免性質代碼898)

B、技術改造(征免性質代碼403)

31、北京某服裝加工貿易企業,于2007年3月9日采用H2000通關系統,向海關申報。進口“來料加工”面料一批。其進口貨物報關單上的“征稅比例”應填報為:―

A、全免 B、免填

32、北京某進出口貿易企業海運進口設備一批。向海關申報時所提供的發票上顯示:成交價格為FOB(成交方式代碼 3)新港30萬美元。其進口貨物報關單上的“成交方式”應填報為:―

A、3(FOB) B、FOB

33、北京隆泰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于2007年1月19日采用H2000通關系統,向海關申報。海運進口道路施工機械一批。申報時向海關提供的發票上顯示:成交價格為CIF新港56萬美元。其進口貨物報關單上的“運費”應填報為:―

A、免填 B、CIF

34、青島某進出口貿易公司,于2007年3月28日采用H2000通關系統,向海關申報。海運進口美國魚骨粉生產設備一套。申報時向海關提供的發票上顯示:成交價格為CFR青島30萬美元。保險費為5000美元。其進口貨物報關單上的“保費”應填報為:―

A、3、5000、502

B、502/5000/3

35、某某進出口貿易公司,于2007年1月21日采用H2000通關系統,向海關申報。海運進口化工原料一批。申報時向海關提供的發票上顯示:貨物及包裝容器費總計:成交價格為CIFXXX港25萬美元;并且發票單獨列明,由賣方免費提供的包裝容器費為10000 美元。其進口貨物報關單上的“雜費”應填報為:―

A、免填

B、502 /-10000 /3

36、北京偉達實業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于2007年2月11日采用H2000通關系統,向海關申報。一般貿易海運進口高壓斷路器零件一批。申報時向海關提供的《入境貨物通關單》編號:110400106001197(監管證件名稱代碼 A)。其進口貨物報關單上的“隨附單據”應填報為:―

A、A:110400106001197

B、A

37、杭州某進出口服裝加工貿易企業,經海關批準,于2007年1月12日,采用H2000通關系統,向海關申報。將原來料加工的進口料件轉為內銷。其進口貨物報關單上的“用途”應填報為:―

A、03 (其他內銷)

B、11(其他)

38、北京機械設備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購買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的,北京精密軸承廠生產的“航空軸承”后出口。其出口貨物報關單上的“生產廠家”應填報為:―

A、1109(北京市門頭溝區 )

B、北京精密軸承廠

39、北京某合資企業,于2007年2月28日采用H2000通關系統,向海關申報。海運進口自用投資設備一批。包裝箱外部刷有No:25/30 字樣。申報時向海關提供的海運提單顯示為:NO MARK。其進口貨物報關單上的“標記嘜碼”應填報為:―

A、免填

B、No:25/30

40、北京機械進出口貿易公司,于2007年3月2日采用H2000通關系統,向海關申報。代北京某合資企業進口該企業自用投資設備一套。其進口貨物報關單上的“備注”應填報為:―

第3篇

    【關鍵詞】匯率制度 進出口貿易

    一、匯率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匯率水平是影響進出口貿易的一個重大因素。經濟學的常識告訴我們,本幣升值,意味著其它國家的貨幣貶值,在進行出口貿易的時候,同樣的貨物進口國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國貨幣,因此進口國可能轉而求其它國的商品,不利于本國的出口。而本幣貶值,意味這他國的貨幣升值,進口同樣的貨品需要更多的本幣,不利于他國出口。

    匯率變動會影響進出口貿易以及貿易收支,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匯率變動引起收入變化,影響進出口貿易

    匯率變動的最直接體現就是本幣的升值或貶值。貨幣升值會造成進口商品價格下降,而出口商品價格上升,雖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國際收支,貨幣貶值則可以達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實際上,貨幣的貶值對收入的影響主要來自兩個方面:貶值會造成進口商品價格上升,出口商品價格下降,從而使得貿易條件惡化。與此同時,在同樣名義收入水平下,消費者只能購買較少的商品,也就是導致實際收入的下降,這必然導致該國支出的下降,從而改善貿易收支。另外,如該國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資源,則貶值可以刺激國內外居民對本國該種產品的需求。根據凱恩斯經濟學的原理,民眾的經濟支出會通過凱恩斯乘數而數倍提高國民收入,國民收入的提高又會提高國內支出,達到良性循環的結果。

    2.匯率變動引起價格傳遞,影響進出口貿易

    前面說到,匯率變動的最直接體現是貨幣的相對價格上升或下降,這首先在進出口貿易中體現出來。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國際市場的價格變動最終也會影響國內市場的一般價格。因此匯率的變動會引起國內一般價格水平,從而影響進出口商的貿易額和國家的貿易收支,這從以下兩個方面體現:首先,貨幣的升值是以本幣表示的進口商品價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過價格傳遞,影響最終商品成本的下跌和價格的下跌。其次,匯率變動會使得貿易收支發生變化,如貨幣貶值后會出現貿易收支順差,然后使得外匯儲備增加,而外匯儲備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須通過購買外匯而在國內市場上投放更多的基礎貨幣。顯然,更多的基礎貨幣會導致通貨膨脹。近兩年中國的外匯儲備不斷的增長,盡管不是人民幣貶值的結果,但是大量的外匯儲備和國際經濟的變化,使得中國的通貨膨脹率一直較高就是很好的說明。當通貨膨脹出現的時候,其實是鼓勵人們消費,因為在名義貨幣不變的情況下,公眾更有意愿將貨幣轉化成有形的資產,客觀上又會推動物價上升。

    二、應對匯率變化的一般對策

    應對匯率變化的一般對策主要從進出口貿易中多樣化的進口來源,結算貨幣的選擇,以及利用各種金融工具。

    1.選擇多樣化的進口來源

    如同一國貨幣緊盯著另一國貨幣有很大風險一樣,進口來源的單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轉移匯率風險,甚至操縱價格。因為如果進口來源過于單一,反映了該國的某種資源對其貿易對象國或者地區的高度依賴。2007年底和2008年7月發生的兩次大的石油漲價行為可以說明這一切,因為全球的石油資源過渡依賴一些產油國或地區。某些資源過于依賴單一國家或地區,必然導致企業的經營嚴重受制于該國的貨幣匯率的波動,該國進而將匯率的風險轉嫁到進口商。這種單獨的依賴本來就是不明智的選擇,再加上當前全球經濟的不明朗,進口商的經營風險進一步放大。因此,必須適當地擴大進出口業務的地域分布,在國際范圍內分散原料來源和銷售地點,在多個資金市場上以多種貨幣籌措資金,按照匯率走勢和國際貿易形勢,建立一定的貨幣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國際貿易和投融資中的外匯風險。

    2.進出口貿易中選擇合理或多種交易幣種

    進出口貿易中的出口,特別是出口商要選擇合理的貨幣作為結算和付款的幣種,當然這一般是進出口商雙方博弈的結果。因此,在有關對外貿易和借貸等經濟交易中,簽訂合同時選擇何種幣種,作為計價結算的貨幣或計值清償的貨幣,直接關系到交易雙方是否將承擔匯率風險。一般而言,出口貿易采取硬幣計價,以防匯率貶值給自己帶來損失,而進口商會選擇軟幣,以避免升值造成的匯兌損失。如當前的國際貿易中,歐元和人民幣有升值的壓力,而美元貶值已經成為現實,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歐元和人民幣作為結算和付款的幣種,而進口上則更愿意選擇美元結算。當然在實際進出口貿易中,雙方博弈的結果一般是約定采用一部分硬幣和一部分軟幣,甚至多種貨幣計價和付款。其結果是進出口商共同承擔匯率的風險,增大了談判的成功率。在長期合同中,還可以使用貨幣保值的方式,即選擇某種與合同貨幣不一致的、價值穩定的貨幣,將合同金額轉換成用所選的貨幣來表示,在結算或清償時,按所選貨幣表示的金額以合同貨幣來完成支付。還有一種降低匯率風險的辦法是,出口時雖然選擇了軟幣,但可以適當提高價格以防貨幣貶值風險,進口時選擇了硬幣,則可以適當壓低價格以防范升值損失。

    3.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工具低于匯率風險

    金融工具的出現本身就是因為匯率風險轉嫁的必然結果,而通過一定的金融工具,進出口商也共同承擔了匯率風險,或者向后推遲了承擔匯率風險的必然結果。對于金融業發達的國家而言,積極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經司空見慣,因此發展中國家對金融工具的利用顯得更為迫切。這些國家一方面要加快國家的外匯市場建設,推出各類外匯業務,一方面企業則需要積極利用外匯市場及其金融衍生工具來規避外匯風險。企業可以運用遠期外匯交易、外匯期權交易、出口押匯、出口商業發票貼現、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業務、外匯借款等多種方式轉嫁匯率風險。

    三、結束語

    當前國際經濟形勢非常不明朗,國際金融中心華爾街被拯救,石油價格風險較高,日本經濟長期的疲軟以及世界經濟經近幾年高速發展之后也出現減緩的跡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也因為內外因素出現了很大的不確定性。而當前國際經濟已經融為一體,休戚相關,因此國家之間的貨幣比值變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歐等六國的中央銀行集體宣布降息以促進經濟發展足以表明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對于進出口商而言,匯率變化的巨大風險不能僅僅靠國家的財政政策來進行規避,他們需要選擇更多進口來源,需要更靈活的結算貨幣,以及選擇更多金融工具。

    參考文獻:

    [1]何璋.國際金融[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陳德恒.國際金融.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3]孫文莉.匯率的貿易收支效應的理論演進.財貿研究,2006,(4).

第4篇

關鍵詞:貿易結構;二氧化碳排放;關聯;SKYLINE分析方法

作者簡介:烏力吉圖(1972-),男,蒙古族,內蒙古阿拉善盟人,經濟學博士,上海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

中圖分類號:F06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096(2012)06-0037-05收稿日期:2011-10-24

引 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增長,其中對外貿易起到了核心的推動作用。2006 年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66.9%,進出口貿易總額從1978年的206.4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738億美元,從而表明對外貿易在中國經濟中占有愈加舉足輕重的地位,呈現出典型的出口導向型經濟特征。然而,在當今世界產業分工中,發達國家處于產業鏈上端,出口產品以高技術和服務業為主,碳排放量相對較低;而發展中國家的出口產品則以低端產品為主,碳排放量較高。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擁有巨大貿易順差的國家來說,通過國際貿易,為其他國家轉移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相當可觀。因此,中國貿易結構與碳排放的關聯分析對我國結構調整、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際貿易與二氧化碳排放問題已引起國內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并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齊曄等(2008) 采用投入產出法估算了1997年~2006年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劉強等(2008)通過46種主要出口貿易產品的研究,指出出口產品帶走了大約13.4%的國內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量約占全國碳排放量的14.4%。彭水軍等(2010) 運用1997年~2005年可比價投入產出表,考察了國際貿易與大氣、水污染因素之間的關系。陳迎等(2008)基于投入產出表的能源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2002年~2006年中國外貿進出口商品中的內涵能源問題,發現5年間內涵能源進出口凈值隨著貿易順差的擴大呈現增長的趨勢。張友國(2009)應用投入產出模型,測算了1987年~2006年貿易對中國能源消耗和SO2排放的影響。許廣月等(2010) 對我國出口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量之間的動態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指出長期內出口貿易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

由此可見,我國對于貿易與碳排放關系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進出口貿易中隱含碳排放量方面,關于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與碳排放關聯的研究不多見。因此筆者基于投入產出的SKYLINE分析法對我國進出口貿易結構與二氧化碳排放的關聯進行分析。

一、中國貿易結構的特征

1.模型與數據

投入產出模型的SKYLINE分析法是列昂惕夫提出并廣泛用于分析一國產業和貿易結構的研究方法。用矩陣表示為

X=(I-A)-1(D+E-M)(1)

其中,(I-A)-1是里昂惕夫逆矩陣,表示完全消耗系數;X是國內總產出額;I是單位矩陣;A是由投入系數aij構成的投入系數矩陣,表示直接消耗系數;D是國內最終需求額;E是出口額;M是進口額。方程(1)可進一步分解為

X=(I-A)-1D+(I-A)-1E-(I-A)-1M=XD+E-XM(2)

其中,XD表示國內最終需求的生產誘發額;XE表示出口需求的生產誘發額;XM表示進口需求的生產誘發額。

從方程(2)可得

XDi=Xi+XMi-XEi(i=1,…,n)(3)

其中,下標i表示不同的產業部門。方程(3)的兩邊用XDi相除可得

1=XiXDi+XMiXDi-XEiXDi=θi+θMi-θEi(4)

從方程(4)可知,如果該部門的產出在滿足國內需求外,還可以滿足出口需求時,意味著θi>1,這表示自給率高于100%線的水平,此時,θMi

圖1中直方形寬度表示該部門的生產規模,列昂惕夫將該部門產出占總產出的比例作為衡量該部門生產規模的指標,由方程(5)來表示。

Si=Xi∑jxj(i=1,…,n)(5)

圖1是2007年中國三部門SKYLINE分析圖。圖中各部門S1、S2和S3對應方程(5)的Si; θE2、θM2和θ2分別對應方程(4)右側的各項。以第二部門為例,第二部門的直方形寬度即S2所占比例最大,意味著中國的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θ2在100%線以上,說明第二部門在滿足國內需求外,還可滿足出口需求θE2。陰影部分θM2表示進口。

圖12007年三部門SKYLINE分析圖

本文的消費、投資、出口和進口數據來自最新數據源“2007年投入產出表”和“2002年投入產出表”。分行業碳排放的數據是根據陳詩一(2009)的計算方法計算而得。

2.分析結果

圖2、圖3是以方程(4)和方程(5)為基礎的2002、2007年中國貿易結構的SKYLINE分析圖。

表1、表2、表3和表4是以圖2、圖3為基礎計算出的2002、2007年我國排名前10位的出口產業部門及代表性進口產業部門。

表1前10位出口產業部門(2007)

12345678910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化學工業與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表2代表性前5位進口產業部門(2007)

12345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金屬礦采選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廢品廢料表3前10位出口產業部門(2002)

12345678910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

表4代表性前4位進口產業部門(2002)

1234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金屬礦采選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

二、進出口貿易的碳排放分析

1.計算方法

測算進口貿易的內涵排放通常采用2種方法,一是以本國生產技術和部門碳排放強度系數為基礎,生產等同量的進口產品的替代方法。替代方法的優點在于:考察出口國貿易結構的同時,可以分析在開放經濟條件下進口貿易對我國能源和環境的影響;不足之處是這一方法易高估從發達國家進口產品的內涵能源。二是以進口國完全消耗系數和部門碳排放強度系數為基礎,度量進口產品的隱含碳。這一方法的優點是對進口產品隱含碳的估算誤差相對小;不足之處是很難獲取進口國完全消耗系數、尤其是部門碳排放強度的數據。以國家單位GDP排放強度替代部門排放強度平均水平的研究方法則可能導致:不能反映進出口國家的貿易結構,同時低估

圖22007年中國貿易結構的SKYLINE分析圖

圖32002年中國貿易結構的SKYLINE分析圖

或高估進口國各部門的碳排放強度。在探討進出口貿易的隱含碳時,反映貿易結構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因此在當前數據條件下,綜合考慮上述2種方法的優點和不足之處,筆者采用了前者,即替代辦法。根據方程(4)可得

cEj=(z^(I-A)-1XE)/(z^(I-A)-1XD)×100 (6)

cMj=(z^(I-A)-1XM)/(z^(I-A)-1XD)×100(7)

其中,cEj是第j部門出口誘發的碳排放量占第j部門國內最終需求誘發的碳排放量的比例;cMj是第j部門進口誘發的碳排放量占第j部門國內最終需求誘發的碳排放量的比例;z^是各部門的碳排放強度系數為對角要素的對角矩陣。

中國對外貿易中,加工貿易占一半以上,加工貿易的一個典型特點就是中間投入品是從國外進口的。基于進口的中間投入品是在國外生產,不會對本國的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如果忽略了加工貿易的存在就會部分高估對外貿易對中國環境的影響。方程(6)和方程(7)明顯的缺陷就是忽略了加工貿易的現實。為了精確反映中國貿易結構與碳排放的關聯,筆者根據宮川(2005)計算模型,對方程(6)、方程(7)中的XE和XM進行分解,即

XE=BE=BdE+BM^ABdE=XE*+XME(8a)

XM=MB=B{M^ABd(I-M)+M^}D+BM^ABdE=XM*+XME (8b)

其中,B=(I-A)-1;Bd={I-(I-M^)A}-1;M^是進口系數m-為對角要素的對角矩陣。方程(8a)把出口需求的生產誘發額XE分解為:對國內生產的誘發部分(XE*)和對進口產品的誘發部分(XME)。同樣,方程(8b) 把進口需求的生產誘發額XM分解為:由國內需求誘發的進口產品(XM*)和由出口需求誘發的進口產品(XME)即加工貿易,由此區別了“出口誘發的國內生產額”、“出口誘發的進口額(加工貿易)”和“國內需求誘發的進口額”。鑒于加工貿易的碳排放量不能計算為出口貿易的隱含碳,因此分別從方程(8a)、方程(8b)消除表示加工貿易的XME,代入方程(6)和方程(7)即得

cEj=(z^(I-A)-1XE)/(z^(I-A)-1XD)×100(9)

cMj=(z^(I-A)-1XM)/(z^(I-A)-1XD)×100(10)

運用方程(9)和方程(10),可以分析我國貿易結構在國際分工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

2.計算結果

表5是根據方程(9)和(10)估算的2002、2007年各部門進出口貿易CO2排放量的比較。表5第2欄是根據方程(9)計算的各部門出口誘發的碳排放量占國內最終需求誘發的碳排放量的比例。數據顯示:2002年紡織業的出口誘發碳排放量高于該部門的國內最終需求誘發碳排放量;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出口誘發的碳排放量占國內最終需求誘發的碳排放量的比例分別是89%、74%;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通信設備與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分別為51%、51%和40%。這一結構到2007年有了很大的變化,首先紡織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這2個部門的出口誘發碳排放量高于這2個部門的國內最終需求誘發碳排放量;其次是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化學工業、金屬制品業,出口誘發的碳排放量占國內最終需求誘發的碳排放量的比例在70%~98%;再次為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金屬礦采選業、廢品廢料、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所占比例在51%~65%。這一計算結果表示:(1)伴隨著中國貿易的快速增長,出口含污量也在迅速上升;(2)出口含污量從2002年的輕工業(紡織業、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向2007年的高科技(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重化工業轉化(化學工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

表5第3欄是根據方程(10)計算的各部門進口誘發的碳排放量占國內最終需求誘發的碳排放量的比例。由表中數據可知,2002年中國進口貿易含污量較高的部門是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紡織業,進口誘發碳排放量占國內最終需求誘發碳排放量的比例在51%~75%。隨著進出口貿易的不斷擴大,到2007年進口結構也產生了變化,首先是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2個部門的進口誘發碳排放量高于這2個部門的國內最終需求誘發碳排放量。其次是金屬礦采選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進口誘發碳排放量占國內最終需求誘發碳排放量的比例在82%~88%。再次為化學工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所占比例在41%~59%。這說明在出口含污量快速增長的同時,中國進口貿易含污量也增長迅速。

表5第4欄是由方程(9)、(10)計算出的各部門凈出口碳排放量占國內最終需求誘發的碳排放量的比例。從第4欄可以看出:2002年除了代表性前4位進口產業部門和幾乎沒有發生外貿的建筑業以及進出口貿易含污量相當的化學工業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其他部門出口貿易的CO2排放量都超出進口貿易的回避CO2排放量。首先是凈出口二氧化碳排放比例顯著的有紡織業,所占比例是71%;其次為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6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17%)、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17%)、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16%)、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10%)、金屬制品業(8%)、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6%)、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6%)、非金屬礦物制品業(5%),共10個產業部門。到2007年,比例和部門都有明顯的變化,2007年除了代表性前5位進口產業部門和幾乎沒有發生外貿的建筑業,其他部門出口貿易的CO2排放量明顯超出進口貿易的回避CO2排放量。首先是凈出口二氧化碳排放比例顯著的有紡織業,所占比例高達163%;其次為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63%)、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45%)、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41%)、金屬制品業(33%)、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31%)、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29%)、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22%) 、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9%)、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化學工業(11%),共10個產業部門。上述研究表明:(1)2002、2007凈出口二氧化碳排放比例顯著的10個產業部門均是出口導向型產業部門,與表1和表3的出口產業部門的內容相符。這一結果支持的結論是:(1)2002、2007年我國貿易結構在國際分工中具有污染逆差特征(通過國際貿易, 中國承擔了本應進口國承擔的碳排放量);(2)凈出口二氧化碳排放從2002年的輕工業、傳統行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向2007年的高科技、、重化工業轉移;(3)凈出口比例顯著的10個部門中,只有紡織業2007年的凈出口碳排放高于國內需求的碳排放,其他部門的凈出口碳排放都明顯低于國內需求的碳排放。這意味著,出口對中國環境影響的持續擴大主要是因為出口在最終需求中的比重持續上升,而不是因為出口貿易的污染密集程度高于內需誘發的污染密集程度。

表5部門進出口貿易CO2排放量的比較(2002年、2007年)

部門出口CO2所占比例20022007進口CO2所占比例20022007凈出口CO2所占比例20022007農林牧漁業 14%27%10%19%4%8%煤炭開采和洗選業24%48%19%39%5%9%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27%51%35%82%-9%-31%金屬礦采選業 23%55%26%88%-3%-33%非金屬礦及其他礦采選業23%38%21%34%2%4%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14%21%9%15%6%6%紡織業121%196%51%33%71%163%紡織服裝鞋帽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89%80%19%17%69%63%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33%65%16%20%17%45%造紙印刷及文教體育用品制造業51%65%35%36%16%29%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25%49%23%43%2%6%續表5

部門出口CO2所占比例20022007進口CO2所占比例20022007凈出口CO2所占比例20022007化學工業36%70%37%59%0%11%非金屬礦物制品業21%25%16%15%5%10%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23%54%23%42%1%12%金屬制品業30%70%22%38%8%33%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22%40%27%40%-5%0%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21%31%20%26%1%5%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40%63%34%41%6%22%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51%184%52%143%0%41%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74%98%75%107%-2%-9%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35%54%18%23%17%31%廢品廢料23%55%22%71%2%-16%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24%44%20%37%3%7%燃氣生產和供應業16%34%14%29%2%5%水的生產和供應業21%33%17%25%3%8%建筑業1%1%1%1%0%0%交通運輸、倉儲及郵政業30%45%20%26%10%19%其他部門 19%24%12%16%7%8%

三、結論

筆者利用投入產出的SKYLINE分析法,對我國貿易結構與碳排放的關聯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2002、2007年我國貿易結構在國際分工中具有污染逆差的特征。需要注意的是,出口對中國環境影響的持續擴大主要在于出口在最終需求中的比重持續上升,而不是因為出口貿易的污染密集程度高于內需污染密集程度。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世界工廠”地位確定了其貿易結構對環境資源的影響是“逆差”的特征。這意味著若要改變貿易結構對資源和能源的不利影響,必須首先改變“世界工廠”的地位,選擇“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道路。“十二五”時期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階段,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不斷釋放出的國內需求潛力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強勁的內在動力。此時,決策者不僅要看到轉型發展的前景,同時還必須關注因為內需增加所誘發的資源、環境的壓力。如果科技創新、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結構轉型等“創新驅動”跟不上,內需拉動帶來的發展成果因衍生的環境成本將被大打折扣。

參考文獻:

陳詩一.2009.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與中國工業的可持續發展[J].經濟研究(4):41-55.

陳迎, 潘家華, 謝來輝.2008.中國外貿進出口商品中的內涵能源及其政策含義[J].經濟研究(7):11-25.

劉強, 莊幸, 姜克雋, 等. 2008.中國出口貿易中的載能量及碳排放量分析[J].中國工業經濟(8):46-55.

彭水軍, 劉安平.2010.中國對外貿易的環境影響效應:基于環境投入——產出模型的經驗研究[J].世界經濟(5): 140-159.

齊曄, 李惠民, 徐明.2008.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估算[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8): 8-13.

許廣月, 宋德勇. 2010. 我國出口貿易、經濟增長與碳排放關系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1): 74-79.

張友國. 2009.中國貿易增長的能源環境代價[J]. 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 17-30.

宮川幸三. 2005.スカイラインチャートによる産業構造分析の新たな視點[J]. 産業連関-イノベーション&IOテクニーク-(2): 54 -66.

(編校:薛平)

An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China’s International Trade

Structure and Carbon Emissions

Wulijitu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第5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對外貿易持續擴大,中國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以高能耗產業為主導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迫使中國的能源需求與日俱增。石油作為全球主要能源之一,是工業制成品生產的重要原料。2013年中國石油消費量已達4.98億噸,居全球第2位。與巨大的石油消費量相對的卻是國內石油生產供應的不足。當前我國的石油需求缺口大部分依賴于進口,自1993年起,中國就已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來自海關總署網站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累計進口原油總量為2.82億噸,石油對外依存度已達到58.1%。巨大的能源消耗和高度的能源對外依存度使得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對中國高能耗的貿易結構產生一定影響(張濤,2012)。那么,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是通過何種途徑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的?這種影響對于不同種類進出口產品有怎樣的不同?當前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又會對中國貿易結構的變化帶來怎樣的影響?

學術界現有研究表明,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會對石油輸出國和石油輸入國帶來不同的影響。石油價格上漲會直接導致石油及相關產品價格的提高,增加石油輸出國利潤,減少石油輸入國利潤,從而改善石油凈出口國的貿易條件,惡化石油凈進口國的貿易條件(Elekdagetal,2008)。Jimenez-rodriguez等(2005)的研究結果表明,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會增加石油進口國的外匯支出,而石油出口國在油價上漲中的收益大于損失。對于中國來說,高度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和巨大的石油進口量使得其國內經濟更易受到國際石油價格波動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內已有許多學者探討了油價沖擊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張斌等,2010;陳宇峰等,2011;李治國等,2013),其中有關貿易受油價波動影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石油價格變動對進出口總量的影響上。楊建輝等(2008)的實證結果表明,國際原油價格上漲對我國國民生產總值影響不明顯,但我國出口貿易額會受到嚴重阻滯。唐麗(2010)利用狀態空間和協整檢驗的方法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國際油價與中國進出口總額間不存在長期協整關系,但加入人民幣匯率變量后,三者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人民幣匯率在國際油價與進出口額間發揮了中介作用。姚愉芳等(2008)研究指出,出口貿易的能源消耗大于進口貿易的能源節約量。從這一角度看,石油價格沖擊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更大。更詳細的研究表明,油價沖擊對貿易的影響具有非對稱性。孫薇等(2011)利用結構向量自回歸模型證明了油價沖擊與進口價格間存在非對稱的關系,即相比于負向的油價沖擊,油價正向沖擊對進口價格的影響更大。

有關石油價格變動對中國不同產品貿易影響的問題上,邵朝對(2012)從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角度分析認為,貨物貿易能耗程度高于服務業貿易能耗,所以更易受到能源價格沖擊的影響。其實證結果表明,能源價格上漲使貨物和服務貿易的出口結構惡化,進口結構優化。楊金翰(2012)對中國制成品貿易進行實證研究,得到了油價變動與加工貿易出口增長率負相關的結論。韓民春等(2007)的分析表明,國際原油價格波動能夠減緩中國工業制成品出口增長速度。胡光輝等(2013)研究了石油價格波動對中國外貿的影響,指出以勞動密集型為主體的貿易結構利潤空間小,抵御風險能力低,因而國際石油價格上漲不僅會增加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成本,還會增加其運輸成本,進一步減少我國出口貿易利潤。綜上所述,現有文獻大多是從進出口總額的角度分析油價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缺乏有關石油價格變動對貿易結構影響的分析,且有關研究對貿易產品的分類不夠詳細。本文首先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基于產品能耗密集度的角度分析了油價變動對貿易結構的傳導路徑。其次,利用面板數據模型考察中國SITC二位數分類水平下,不同產品進出口貿易對油價變動的反應程度。最后根據實證結果,分析國際油價變動對中國貿易結構的影響。

二、國際油價變動影響貿易結構的傳導路徑

由于不同行業產品能耗不同導致不同行業產品貿易受油價沖擊的反應程度不同,為了研究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對貿易結構的影響,這里有必要將貿易產品區分為能源密集型產品和非能源密集型產品①來進行討論。本文認為,在出口貿易結構中,若能源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較大說明出口商品的單位能耗較多,不利于出口貿易結構的改善;而在進口貿易結構中,能源密集型產品比重的增加意味著國內市場對外部能源的消耗增加,這有利于緩解國內對能源的消費需求。但是,對外能源消費的過度依賴使國內經濟更易遭受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帶來的沖擊,不利于經濟平穩增長。以油價上漲的情形為例,圖1描繪了國際石油價格上漲對貿易結構影響的傳導路徑,箭頭方向表示傳導方向。如圖所示,國際油價上漲能夠通過影響能源密集型產品的進出口價格對貿易結構產生影響。具體來看,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會直接造成石油及相關產品進口價格的提高。由于石油處于產業鏈上游,是工業企業生產的重要原料,石油及相關產品價格的提高會使得處于產業鏈下游的能源密集型產業的生產成本增加,通過成本轉嫁帶動國際市場上能源密集型產品價格的提升,從而使該類產品的進口價格上漲。另一方面,國際石油價格上漲能夠帶動國內石油價格的提高,造成國內石油及相關產品出口價格增加。與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傳導過程類似,國內市場由于受到石油及相關產品進口價格增長和國內石油價格上漲的雙重作用,能源密集型產品的生產成本也將增大,造成該類產品出口價格增加。

但是,能源密集型產品進出口價格的增加并不意味著該類產品在總貿易額中所占比重的相應增加。這一方面取決于產品價格彈性的大小。不同行業進出口產品價格彈性不同。對于需求價格彈性較大的產品來說,當產品貿易價格上漲時,消費者對該類商品的消費需求會相應減少,從而抑制該類產品貿易比重的增加;對于供給價格彈性較大的產品,當油價上漲造成產品生產成本增加時,廠商能夠通過調整生產規模減少產量,以使損失降低。另一方面,根據產業結構效應,石油價格持續上漲能夠導致非能源密集型產品對能源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增強,造成部門間生產要素重新分配,促進非能源密集型部門的生產擴張和貿易增加。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會增加石油及相關產品貿易價格,并通過成本傳導渠道增加能源密集型產品的進出口價格。但是,貿易價格的提高并不意味著能源密集型產品貿易比重的增加,這還要取決于產品價格彈性的大小以及生產要素在不同部門間轉移的暢通。以下以中國的數據為例,實證研究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對中國貿易結構的影響。

三、油價變動對貿易結構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模型選擇與變量說明本部分基于SITC(國際貿易標準分類)二位數分類下的63種產品(以下分析省略了未分類的其他產品(SITC9))、時間跨度為1995年1月~2014年10月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國際貿易標準分類下二位數分類水平所對應的產品名稱詳見附表。利用不同產品進口額占總進口額比重和不同產品出口額占總出口額比重的變化分別考察中國進口貿易結構和出口貿易結構的變化,進出口數據來源于UNCOMTRADE數據庫。以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現貨價格作為國際石油市場價格代表,并對其取對數以消除異方差帶來的影響,數據來源于美國能源情報署網站。

(二)計量結果由于本文構建的面板回歸模型的截面成員包含了SITC二位數分類下所要研究的全部類別的進口和出口產品,因而不適合采用隨機影響模型。同時分別對模型(1)、(2)進行冗余性檢驗,相應統計量P值均為0.0000,在1%顯著性水平下可以認為面板數據適合采用固定效應模型進行回歸分析。如果接受假設H2則認為樣本數據為不變系數模型,如果不能接受假設H2則需檢驗H1。如果接受假設H1則認為樣本數據為變截距模型,若不能接受假設H1則認為樣本數據為變系數模型。1.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對出口產品結構的影響面板回歸結果顯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國際石油價格變化對SITC二位數分類水平下的25種出口產品影響顯著。其中,PE32(煤、焦炭及煤磚)和PE33(石油、石油產品及有關原料)等7種初級產品②受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影響顯著,且方向為負。盡管SITC5(化學品及有關產品)和SITC6(按原料分類的制成品)均屬于能源密集型產品,但在二位數分類水平下,僅有PE52、PE65、PE67等三種產品受油價變動的影響顯著。部分原因是由于SITC5和SITC6產品的生產規模較大,企業進行生產調整的成本較高,產品出口不易受油價變動的影響。而SITC8(雜項制品)的情況與之不同,除PE81外,該類產品下的其余7類產品所對應的石油價格項的系數均顯著,且多受油價變動的負向影響。這一方面是由于SITC8為能源密集型產品,易受石油價格變動的影響。另一方面,雜項制品部門產品的生產成本相對較小,企業調整成本較低,供給彈性大,廠商能夠通過調整生產來應對諸如石油價格波動等外部沖擊所帶來的影響。從實證結果中還可看到,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對非能源密集型產品———SITC7類產品具有顯著的影響,且影響方向為正。部分原因是由于油價上漲導致“產業結構效應”的發生,資本要素和勞動要素向非能源密集型產業流動,有利于非能源密集型行業出口的增加。2.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對進口產品結構的影響面板回歸結果顯示,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對64種進口產品中的25種產品影響顯著,其中有16種產品進口與石油價格變動負相關,9種產品進口與石油價格變動正相關。受油價變動影響最大的產品為PI33(石油、石油產品及有關原料),其系數達到5.32,即國際石油價格每上漲1%,會使得該類產品進口增長5.32%。石油價格上漲也會降低非能源密集型產品SITC7分類下大部分產品的進口比重,其原因是由于PI33和部分能源密集型產品受油價沖擊的正向影響較大,使進口額占比增加,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非能源密集型產品的進口比重。但是,PI77和PI78類產品對應的石油價格系數為正。由于兩類產品分別為電力機械設備器具及電氣零件和陸路車輛,而我國當前的耐用品制造部門和汽車制造部門仍處于擴張期,部分抵消了油價上漲對此類產品進口需求的減少。此外,與出口情況不同的是,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對SITC6類下的6種產品進口均具有顯著的影響,而僅對SITC5類下的3種產品和SITC8大類下的2種產品進口影響顯著。部分原因是由于國內市場對于SITC6的需求彈性較大,油價上漲易使該行業進口額占總進口額的比重降低。而油價變動并不是影響SITC5和SITC8產品進口的主要因素。

四、結論及啟示

本文基于SITC二位數分類水平下中國63種產品的貿易數據,利用面板模型實證分析了國際油價變動對不同產品進出口比重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從能源密集度的角度考察油價變動對中國貿易結構的影響,結果表明:

(一)國際石油價格上漲有利于非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的增加面板數據回歸結果顯示,除SITC73以外的其他SITC7分類下的產品出口比重與國際石油價格正相關。根據“產業結構效應”,油價上漲能使處于產業鏈下游的能源密集型產業生產成本增加,出口價格上漲,導致非能源密集型產品對能源密集型產品的比較優勢增強,從而引發生產要素向非能源密集型行業的轉移,有利于擴大非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這對于減少出口商品單位能耗,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國際石油價格上漲能夠增加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降低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回歸結果顯示,SITC65、SITC83、SITC84、SITC85、SITC89等5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與國際石油價格負相關。而多數SITC7類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比重則與國際石油價格正相關。由于SITC65等五類產品均屬于能源密集型產品,上述分析已經表明,油價上漲會通過成本傳導機制增加能源密集型產品成本,這在當前我國勞動力成本優勢不斷弱化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了高能耗的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導致其出口下降,促進資本密集型產品出口在貿易結構中的上升。

(三)國際石油價格變動對石油及其相關產品的進口具有較大影響在25類受國際石油價格變化的影響顯著的產品中,PI33對應的系數最大。石油價格上漲首先引起石油相關產品價格上升,由價格傳導機制分析可知,對于進口依賴度較高的中國來說石油相關產品進口價格上升將導致初級產品占總進口比重上升,不利于進口貿易結構的改善。鑒于此,尋找新能源用以替代石油產品,減少我國對石油產品的依賴進而減少國際石油價格變動給我國產業結構帶來的沖擊具有重要意義。

(四)國內石油價格定價機制阻礙了國際石油價格對貿易結構的傳導盡管傳導機制分析表明,國際石油價格變動會通過引發國內油價變動造成能源密集型產品生產成本的提高,并通過成本傳導渠道增加能源密集型產品貿易價格。但是,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國際石油價格的變動僅對部分能源密集型產品的進出口影響顯著。究其原因是由于當前中國國內成品油價格仍受政府調控的影響,這就使得國外油價波動通過影響國內油價進而影響能源密集型產品貿易的傳導路徑受阻,使部分能源密集型產品貿易不因國際油價變動而產生較大變化。

第6篇

    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帶來了能源消費和CO2排放量的急劇增加。中國是人均能源資源相對稀缺的發展中國家,人均能源資源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1992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2003年,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能源進口國家。據預測,2020年中國原油缺口將加大到2.5億噸以上。緊缺的能源資源已經成為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1]。解決高能源消耗問題,實現經濟、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協調發展已經成為建設和諧社會過程中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中國已經向國際社會承諾,在2005年的基礎上到2020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強度40%至45%。加入WTO后,中國國際貿易自由化不斷深入,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和世界其他國家在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也日益增強。2004年,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量已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25616.3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順差達2954.7億美元。這不僅使中國逐漸依賴貿易伙伴的生產體制和消費模式,也影響著中國產業結構的演變及能源消費。能源是重要的生產要素,國際貿易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能源消費的增加,即蘊含能源進出口。由于中國的環境污染為典型的能源消費型污染,出口貿易的增長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增多。以鋁業為例,目前技術條件下生產1噸鋁耗電15000度,中國凈出口70萬噸鋁,僅從直接能源消耗的角度分析就相當于出口100多億度電。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中位于產業鏈低端,55%的出口貿易屬于附加值較低的加工貿易,而且資源和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仍占較大比例,以往的數據統計并沒有將蘊含能源進出口計入其中。能源環境約束已經成為影響中國進出口貿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對進出口貿易的能源消費影響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為制定相關節能政策和產業發展指導政策提供依據。通過加總產品生產過程中的直接能源消耗和間接能源投入,生命周期分析可以分析產品和服務中蘊含的能源[2-3]。由于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需要進行實地調研和收集詳細的中間產品能源消費數據,工作量巨大。現有研究中多采用投入產出技術對產業生產中的蘊含能源消費問題進行分析。投入產出技術可以不考慮各類產品和服務生產過程的復雜性和長度,使用Leontief逆矩陣來計算一個部門的完全需求[4-6]。李坤望和孫瑋發現,中國普通非能源商品貿易中隱含的能源輸出量遠高于能源產品的直接貿易量[7]。齊曄等人采用日本作為進口國代表,計算了中國進口商品的能耗系數,研究得出了中國隱含能凈出口的上下限[8]。Gay、Proops、Lenzen和Machado等人的研究則將進口矩陣納入到投入產出分析框架,他們的研究表明,澳大利亞、巴西、德國都是二氧化碳排放出口國,即這些國家進口品所蘊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小于其出口品中的CO2排放量[9-11]。Glen和Edgar等人對挪威進口商品的研究發現,其導致的CO2排放量的一半來源于發展中國家的進口,這些進口量只占挪威總進口量的10%[12]。能源投入產出分析的應用體現了對經濟增長背后的資源環境消耗的定量測算,從而也可以對進出口貿易背后的能源消耗進行系統的分析。隨著溫室效應和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的出現,國際二氧化碳談判、國內能源政策和國際貿易政策的制定等都亟待學界對國際貿易與能源環境之間的交互影響進行更為深入地研究,特別是對國際貿易背后的能源消耗進行系統地測算分析。投入產出表可以采用實物量單位或者價值量貨幣單位編制。已有研究中,實物量和價值量難以反映在同一張投入產出表中。為分析出口貿易對能源消費的影響,尤其需要分析不同因素對出口蘊含能源的影響,需要將能源部門的產業(投入產出表中行方向數據)同時采用實物量和價值量表示,但上述研究在能源投入產出表的編制中沒有考慮到中國能源系統中最終消費和中間投入之間的不同價格,也沒有深入分析出口蘊含能源的影響因素。

    二、中國國際貿易的演進態勢及其能源環境影響的定性分析

    1980年,中國出口貿易總額全球排名為第26位,隨著中國經濟開放程度的不斷擴大,尤其是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國國際貿易高速發展,中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中國進出口總值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008年的25616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01年以后,中國國際貿易年均增速高達26%,是全球國際貿易增長最快的國家。2010年,中國出口貿易排名全球第一,外貿進出口總值為29727.6億美元,比2009年同期增長34.7%,進出口貿易順差為1831億美元。中國的制造業產出占到了全世界的19.8%,高于美國(美國為19.4%),中國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加工生產基地。中國國際貿易的迅速增長帶動了能源消費的迅猛增長。尤其是2002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重型制造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和以量取勝的工業制造品的出口。中國是一個人均能源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家,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受制于資源稟賦,中國能源需求與本國供應之間的缺口不斷擴大,日趨依賴進口各類資源以滿足其日益增長的能源需求。中國初級產品占進口總額中的比例由1990年的17%,增長至2008年的31%。從直接能源進出口量分析,中國自1997年開始成為凈能源進口國家。2001年開始,直接能源進口量快速增長而直接能源出口量略呈下降趨勢,凈能源進口量快速增長。這說明中國能源對外依存度不斷增長,其中進口能源中以原油和成品油為主。2008年,原油進口量占直接能源進口量的67%,中國石油消費對外依存度達到創紀錄的51.3%。從直接能源進出口量分析,中國已經成為凈直接能源輸入國。對美國等發達國家而言,其國際貿易的增長意味著大量工業產品可以在這些發展中國家生產。國際貿易規模的擴大使得發達國家的居民消費可以更多地依賴于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制成品進口,提高服務業在其國民經濟體系中的比例,從而最終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國內經濟活動與生態資源環境的矛盾。但對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能源、環境法規政策的相對寬松和不完善,而自由貿易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出口型生產往往對社會和環境成本考慮不足,國際貿易擴大導致的產出增加會帶來能源消費的增長和環境的惡化。因此,國際貿易可能產生這樣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影響:一個國家可以通過轉移高能耗、高污染排放型產業至其他國家以減少其能源消費并保持其環境承載力;一個國家也可能由于出口產品生產過程中的高能耗、高污染,增加了其能源消費總量并使環境受損。進一步而言,通過國際貿易,一些國家可能間接出口了能源資源和環境承載力,而另一些國家則可能進口能源資源和環境承載力。

    出口貿易高速發展使中國能源消費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由于中國的環境污染為典型的能源消費型污染,出口增長在促進中國消費增長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環境污染的增多。開發、利用能源所產生的環境約束不僅已經成為能源戰略和能源決策中越來越重要的決定性因素,而且是影響中國進出口貿易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雖然中國國際貿易的高速發展可以為中國的環境保護積累必要的經濟基礎,通過進口高能耗污染密集型產品可以直接降低本國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程度,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技術,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及進口先進的機械設備會促進國內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的發展。因為受制于中國在國際產業分工中擔當的加工裝配者角色①,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不可避免地加速消耗了大量的稀缺性自然資源,導致“掠奪性”資源開采問題。與出口貿易帶來的能源消費增長一致,出口行業所排放的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也相應增加,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環境承載力不斷下降。“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②,這是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和初級產品相比,工業制成品生產中的環境影響不僅包含著原材料的開采與加工,還包括其本身加工過程中所排放的廢水、廢氣與固體廢棄物。由于工業制成品占中國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一直上升,2009年,其比例達到95%,故本文選擇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分析國際貿易的環境影響效應。1990—2010年,中國的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由462億美元上升為13965億美元,年均增長17.6%。同期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由1990年的57797萬噸增長至2010年的240944萬噸,增幅達4倍。工業固體廢物和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呈同步增長態勢。工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從1990年的1033萬噸增長至2006年的2235萬噸,年均增長5%。其后由于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劃③中制定了降低單位GDP能耗20%、在2005年的基礎上到2010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10%的政策,中國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10年減少至1864萬噸。因此,從整體上分析,中國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在2006年之前隨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呈同步增長態勢,但“十一五”期間由于政府管制呈下降趨勢。另外兩項環境指標,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由于國家以造紙等行業減排為重點,采取各種環境政策積極推進高污染行業的清潔生產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中國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并未出現和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同期增長的趨勢。1990—2010年間,中國的工業廢水排放量沒有明顯的增長趨勢,1990年排放量為236億噸,2010年為238億噸。這說明從工業廢水排放量這一環境指標來看,工業制成品出口總額的增加并未對工業廢水排放產生顯著的影響效應。工業COD排放量和工業廢水排放量變動趨勢一致,僅在1997年達到峰值,此后則呈下降趨勢。中國的二氧化硫排放中,燃煤電廠二氧化硫排放量約占全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的50%,電力是工業生產制造的基礎,因此從整體分析中國二氧化硫排放和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與中國的出口貿易規模之間存在正向關聯關系。從兩項環境指標(工業廢水排放量和工業COD分析)來看則沒有顯著的正向關系。因此,需要對中國國際貿易和能源消費及環境污染之間的關系做更為深入的系統分析。

第7篇

關鍵詞: 中國;哈薩克斯坦;貿易現狀;進出口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65-1285/c.2016.04.04

歡迎按以下方式引用:于洋,胡國良.“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對哈薩克斯坦進出口貿易現狀分析[J].克拉瑪依學刊,2016(4)28-34.

一、引言

自哈薩克斯坦獨立以來,中哈貿易往來不斷加強,雙邊貿易及經貿合作一直備受關注。國內學者對中哈貿易做了大量研究和分析,王海燕(2005)分析了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經貿合作的新機遇,提出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的經濟合作應以貿易為先導,產業合作為后盾,從而更快地提高雙方的經濟合作水平;[1]18王維然、朱延福、吳唯君(2012)通過大量數據分析了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貿易的影響,不同商品受到影響的程度與原因都不相同,中方會因受到關稅和通關成本等因素的影響而處于不利地位;[2]92胡國良(2014)對MS、TC、CA指數進行測算得出: 中國對哈國制成品貿易競爭力全面占優,不僅產品種類多,而且貿易額占比也遠遠高于哈方,而哈方貿易競爭力依賴于少數產品的大量出口;[3]58(2015)認為“一帶一路”建設為中哈經貿合作提供新契機,以能源合作為基礎的中哈經濟合作正向多領域、深層次的方向發展。[4]59

國內許多學者對中哈貿易結構及貿易方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而本文主要分析2008年之后中哈兩國的貿易發展情況及其主要貿易商品的價格變動,并對近年來兩國貿易狀況進行了研究。最后為促進中哈貿易發展、促進兩國貿易互利共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建議。

二、中哈貿易發展現狀

(一)中哈兩國對外貿易的變化情況

圖1顯示了1995-2014年中哈兩國進出口貿易額變化情況。兩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變化趨勢基本是一致的。在2000年之前,中哈兩國進出口額增速和總額都是比較低的,但是自2000年到2008年,兩國的進出口貿易額幾乎以相同的增速上升,說明在此期間,兩國的經濟發展迅速,中國GDP平均增速為10.42%,哈國為10.15%,從2008年到現在,進出口波動都很大,并且兩國的變動出現了一些差異,2008-2009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額平均下降了14%,哈國下降了32%。2010年之后,中國進出口額都有大幅度回升,其增速在2012年之后明顯放緩,并且未來還有減緩的趨勢;而哈國的出口額大幅度上升后,從2012年起,一直下降,其進口額在2010年之后增速遞減的趨勢增加,而2013年之后又呈遞減趨勢。

由以上分析可知,近幾年來中哈兩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均有下降趨勢,并且未來還將繼續下降。2015年1-11月,中國的進出口總額與2014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2.2%和14.4%。①哈國2015年1-9月國家對外貿易順差126億美元,同比下降59%,對外貿易額588億美元,同比下降36.4%。其中,出口額357億美元,同比下降42.5%,進口額231億美元,同比下降23.8%。②

(二)中國與哈國雙邊貿易變動趨勢

從兩國開展貿易往來之后,貿易密切程度在逐步加深,哈國是中國在中亞的第一大貿易合作伙伴,而中國也逐步成為哈國的第二大貿易國(哈國出口中國的貿易額占總出口貿易額的12%,哈國進口中國的貿易額占總進品貿易額的17.4%)。從圖2可知,從1995-2009年,兩國雙邊貿易總體上是遞增趨勢。但是,由于2009年之后世界需求疲軟、經濟發展減緩等原因,中哈兩國貿易額比例波動巨大,雖然兩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經濟都逐漸恢復,并且對外貿易總額也逐步上升,但是兩國雙邊貿易劇烈下降。2010-2014年,中國出口哈國的貿易額占中國總出口貿易額的比例、中國進口哈國的貿易額占中國總進口的比例、中國出口哈國的貿易額占哈國進口貿易額的比例、中國進口哈國貿易額占哈國出口貿易額的比例分別下降8.1%、37%、20%、36%。尤其2013-2014年中國從哈國進口貿易額占中國總進口貿易額比例下降幅度為40%,2013年之后,中國出口哈國貿易額占哈國總進口貿易額的比例在逐漸上升。

為了進一步說明中哈兩國貿易密切程度的變化情況,本文計算了2007-2014年中哈貿易結合度指數。貿易結合度指數是指一國對某一個貿易伙伴國的出口占該國出口總額的比重與該貿易伙伴國進口總額占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之比,該比值反映了兩國貿易相互依存的程度,其計算公式為:TCDxy=(Xxy/Xx)/(My/Ww)。TCDxy為x、y兩國的貿易結合度,Xxy為x國對y國的出口額,Xx為x國出口額,My為y國進口額,Ww為世界進口總額。貿易結合度以1為平均值,數值越大,兩國在貿易方面的聯系越緊密;數值越小,則貿易聯系越松散。

由表1可以充分說明,中哈兩國貿易往來一直非常密切,但是中哈兩國在2010年之后,貿易結合度指數有所下降,貿易往來與之前相比,密切程度有所下降,尤其是中國對哈國貿易結合度指數在2010-2014年下降了29%。

(三)中哈主要貿易商品的價格變動情況

中國從哈薩克斯坦進口的產品以資源型初級產品為主,最近幾年產品種類在不斷增加。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的產品除勞動密集型產品外,以機電產品為代表的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所占比重在高速增長。根據數據的可獲得性與全面性,本文以每章產品下HS四位編碼來分析可衡量商品的價格。中國與哈國進出口貿易各選取9種商品,因為從2008年開始中哈兩國的對外貿易以及兩國間貿易波動巨大,所以列舉2007-2014年中國從世界進口這些商品的價格和從哈國進口的價格以及中國出口哈國的商品價格和中國出口世界的商品價格對比分析(如表2所示)。

總體來看,在2008年之后,中國從哈國進口的主要商品價格要低于中國從世界進口這些商品的價格。礦產品中2709是哈國出口最多的產品,價格與世界價格基本持平,而隨著中國從世界進口的2844種商品的價格不斷下降的同時,從哈國進口的價格卻不斷增加,兩者價格差從最高的72 786美元/噸縮小到1 034美元/噸。而1211種商品價格差距一直很大,并且還有繼續加大趨勢。中國從哈國進口的其余幾種商品的價格與中國從世界進口的價格差距近幾年來一直呈縮小趨勢,在世界價格不變甚至有所下降的情況下,可見哈國出口中國的主要商品的價格是不斷增大的。

如表3可知,2007-2014年,中國出口6402、6104、6201、6302這類服裝鞋帽制成品的價格呈上升趨勢,由于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已逐漸喪失,勞動力成本不斷升高導致紡織業生產成本提高,最終出口價格逐漸提高。但是這類商品出口哈國的價格只有6402這類商品呈上升趨勢,其中出口哈國的6104、6302這類商品由2011年之前平均高于出口世界的價格的48%,直到近幾年,出口哈國價格逐漸下降,6104這類商品甚至低于出口世界的價格,6302這類與世界價格相近。2014年之前,出口哈國的6201這類商品的價格一直低于出口世界的價格,并且價格呈遞減趨勢。從總體上看,中國出口哈國的主要商品的價格要高于中國出口世界的價格,但是許多商品的價格在逐步趨近于世界價格,并且在不斷縮小與世界價格的差距,這也是中國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去產能、增加出口的一種途徑。

三、中哈貿易的影響因素初步分析

中哈貿易互補性強,雙邊貿易發展潛力巨大,為將中哈貿易巨大潛力轉化成現實生產力,應具體分析近年來影響其貿易擴大的因素。由圖2可知,近年來波動最大的是中國出口哈國的貿易額占哈國總進口貿易額的比例和中國從哈國進口貿易額占中國總進口貿易額的比例,所以本文著重分析這兩者貿易的影響因素,在總結貿易影響因素的過程中,選擇了以下4個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人均GDP。反映了一國經濟發展水平及一國需求能力,即人均GDP值越高,需求能力越強,進口貿易需求會加強。

2.技術水平。通常用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來衡量一國的技術水平。

3.匯率變動。匯率的變動影響該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最終對商品的需求產生影響,進而對一國的進出口貿易產生影響。

4.貿易自由化程度。貿易自由化指一國放松了對外貿易的管制、大量削減關稅與非關稅壁壘、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融入全球化的過程。該指標通常用對外貿易依存度來表示,即一國對外貿易額(出口+進口)除以一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當一國對外貿易依存度越高,說明該國與世界的經濟活動關系越緊密,開放程度也就越高。

5.中哈貿易商品與世界價格差額

本文初步分析了各因素對貿易的影響情況,運用Eviews7.0軟件分析了貿易與各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結果見表4、表5)。

表4中,RESID表示中國出口哈國的貿易額占哈國總進口貿易額的百分比,ZG代表中國從哈國進口貿易額占中國總進口的貿易額的百分比,G表示哈國的GDP,H表示哈國的匯率水平,YF表示哈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用來衡量一國技術水平),Z表示哈國貿易自由化水平。RESID與ZG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RESID與哈國貿易自由化程度存在明顯的負相關性,與其人均GDP 的相關性不大,與技術水平也具有一定的負相關性。

2010年1月起,哈薩克斯坦與俄羅斯、白俄羅斯的關稅同盟正式運行,3個國家除部分商品外,其余商品對外實行統一進口稅率,并且在2011年7月,又取消了海關監管,建立了統一的關境。目前,歐亞經濟聯盟已經成為中亞地區最成功的區域合作組織。中國對哈薩克斯坦出口的紡織、服裝和鞋類等輕工業品,由于在哈國采用了“包車保稅”“包機包稅”等不規范方式進行報關,在哈薩克斯坦根據經濟聯盟的規則對“灰色清關”的貨物進行嚴格規范時,這類貨物的出口受到了較大影響。[2]97哈國的貿易自由化程度逐漸降低,即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有所轉移,貿易額有所下降。

表5中,RESID表示中國出口哈國的貿易額占哈國總進口貿易額的百分比,ZG代表中國從哈國進口貿易額占中國總進口的貿易額的百分比,ZG表示中國的ZGDP,ZH表示中國的匯率水平,ZYF表示中國研發支出占GDP的比例(用來衡量一國技術水平),ZZ表示中國貿易自由化水平。

我國的貿易自由化程度與RESID具有明顯正相關性,而這些因素與ZG的相關性較小。中國的貿易自由化程度是逐漸增加的,尤其是2010年之后,與中國的對外貿易政策有極大關系,2009年1月,中國―新加坡自貿協定生效;2010年3月,中國―秘魯自貿協定開始實施;2010年1月正式全面建成中國―東盟自貿區;2011年8月,中國與哥斯達黎加自貿協定生效;2014年7月,中國―冰島自貿協定和中國―瑞士自貿協定正式生效;2015年12月20日,中韓、中澳自貿區生效。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引起一部分貿易增加的效應,增加了中國與自貿協定伙伴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貿易額。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一)結論

近年來,中哈兩國的對外貿易增速均有所降低,兩國之間的貿易沒有增長的趨勢,而主要貿易商品的價格與出口世界價格相比較有一定差距。從整體來看,中國在降低出口哈國的商品的價格,而與貿易額比重變化相關性最強的為一國的貿易自由化程度;哈國貿易自由化程度與中國出口哈國的貿易額占哈國總進口貿易額的百分比呈明顯負相關,說明哈國主要參與歐亞經濟聯盟,產生了一定的貿易轉移效應,而中國貿易自由化程度與中國出口哈國比例存在明顯正相關性。

(二)政策建議

首先,應加強與哈國的政治和經濟溝通,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因為2015年哈薩克斯坦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哈國未來一定會更加開放,貿易自由化程度也會逐漸加強,對中國出口哈國產品實現產能輸出是一種挑戰和阻礙,加強技術創新、提高勞動效率,從而降低產品出口哈國的價格,將是獲得哈國廣闊市場的途徑。中哈兩國更應加強企業、個人的溝通和交流,中方企業應該進一步了解哈方的市場需求,從而提供商品和服務。

其次,面對當前世界范圍內原油和礦產原料供給擴大、需求萎縮、價格暴跌的局面,我國在加快國內改革步伐的同時,應積極開拓國際合作的新途徑,鼓勵哈國積極參與到中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在為哈國工業化發展引進更多資金和技術支持的同時,尋求更多貿易和產業合作機會,促進兩國經濟共同發展;尤其是在哈國目前及未來重點發展的農業方面,進行經濟投資和合作,加強對哈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灌溉系統進行投資修建。

最后,在中國出口的產品中,要更加注重產品的差異化和質量,因為哈國經濟發展水平要高于中亞其他國家,對產品的要求越來越高,會有許多消費者反映中國的產品有質量問題,因此出現抵制情緒。哈國入世后,其市場競爭更加激烈,所以提高產品質量是占據市場的重要舉措。

注釋:

①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網站(http:///publish/portal0/)。

②數據來源:中國駐哈薩克斯坦經濟商務參贊處網站(http:///article/jmxw/201511/20151101165145.shtml)。

③主要商品分到HS四位編碼,單價由TRADE MAP數據庫提供的總額除以總量計算得到。HS商品代碼:2709――石油原油及從瀝青礦物提取的原油;2844――放射性化學元素及放射性同位素;7403――未鍛軋的精煉銅及銅合金;2603――銅礦砂及其精礦;7202――鐵合金;7901――未鍛軋鋅;2503――硫磺;1001――小麥及混合麥;1211――主要用作香料、藥料、殺蟲、殺菌或類似用途的植物或這些植物的某部分(包括子仁及果實),鮮或干的,不論是否切 割、壓碎或研磨成粉。

④6402:橡膠或塑料制外底及鞋面的其他鞋靴;8471: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6104:針織或鉤編的女式西服套裝、便服套裝、上衣、連衣裙、裙子、裙褲、長褲、護胸背帶工裝褲、馬褲及短褲;6201:上衣及類似品;8708:機動車輛的零件、附件;7304:無縫鋼鐵管及空心異型材;3926:塑料制品;6302:床上、餐桌、盥洗及廚房用的織物制品;4202:箱、包、盒、用皮革或再生皮革、塑料片、紡織材料、鋼紙或紙板制成,或者全部或主要用上述材料或紙包覆制成。

參考文獻:

[1]王海燕.新疆與哈薩克斯坦經貿合作的新機遇[J].大陸橋視野,2005(7).

[2]王維然,朱延福,吳唯君.俄白哈關稅同盟對中哈貿易影響的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7).

第8篇

關鍵詞:對外貿易順差收支平衡

一個國家能保持對外貿易順差通常可以被認為,該國的出口商品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并由此積累了相當的對外支付能力或對外債權。但持續、巨額的貿易順差則可能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降低資金使用的收益率。貿易順差本身就說明放棄了同期相應的進口,若未將順差資金運用于對外直接投資、或引進國內所需的先進技術或人才,而只是表現為在國外銀行的存款或購買外國債券,則其收益率往往不如進口國內所需的先進設備或短缺的原材料;加大本幣匯率升值的壓力,若不能有效地化解這一壓力,而讓本幣升值,則可能對隨后經濟發展、尤其是對外貿易的發展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有關企業要將其中大部分兌換成本幣,以滿足其繼續經營的需要,而迫使貨幣管理當局通過外匯占款渠道增加本幣投放。貨幣當局若不能以有效的手段對沖、收回這些本幣,則將加大國內通貨膨脹的壓力;將承受對外談判的巨大壓力。順差國的貿易伙伴、特別是逆差國,勢必設置多種貿易障礙、甚至可能不惜犧牲其國內消費者利益,以貿易失衡為由,要求順差國減少出口或增加從逆差國進口,使順差國經濟遭受巨大困難。

巨額順差加大了國內經濟受外來沖擊的風險,不利于國內經濟的協調發展。近些年來,我國大陸國際收支雙順差問題,特別是貿易順差令世人矚目,并引發若干國際爭議。鑒于相當一段時間內,我國大陸對外直接投資額還將少于吸收的外來直接投資,其順差局面一時還不會改觀,因此,本文僅就貿易順差展開討論。

我國貿易差額的基本分析

(一)我國貿易差額的發展概況

原本經濟落后的國家,采取了符合其國情的經濟發展方針策略,隨著經濟發展,其對外貿易往往在經歷一段時間的逆差后轉為順差。日本、韓國等國家都曾如此。我國也不例外:上個世紀80年代,進出口貿易1年平衡,兩年順差,其余7年逆差。合計為42.9億美元逆差。而從1990年起,情況就完全改變了,除1993年外,我國對外貿易持續順差,抵消1993年的逆差121.2億美元,1990-2005年,累計順差達3977.5億美元,其中2000-2005年累計順差額為2291.7億美元,2005年為1018.8億美元,創歷史記錄。近年以來,有關部門多次提出平衡貿易收支和國際收支,但2006年上半年順差仍達到615億美元,超過2005年同期水平。

(二)我國貿易順差劇增的主要原因

自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連續成為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并形成了以外資企業為主的加工貿易基地。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00-2004年,外資企業在我國大陸加工貿易總順差中所占比重分別為63.6%、67.9%、70.1%、74.1%和77.8%,同期,外資企業在進出口總順差中所占比重依次為56.7%、62.2%、61.8%、73.6%和76.7%。正是在外資企業加工貿易順差持續增加的推動下,2004年我國大陸的加工貿易順差達1063億美元,2005年攀升到1424.5億美元;2006年上半年外資企業在我國大陸進出口總額中所占比重更達58.47%;

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的生產和銷售大幅度增加,替代了進口,如美國政府責任辦公室向國會提交的對華貿易報告就指出:2003年美國公司在華分支機構在中國市場的銷售額達340億美元,而同期美國對中國出口僅290億美元;

美國等發達國家在大量地從我國進口勞力密集型產品的同時,嚴格限制其具有先進技術的產品向我國出口,人為地擴大了貿易差額;

2005年順差突然擴大主要是由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進口(主要是設備進口)增速(17%)放慢,與出口增速(28%)拉開缺口;

外商投資企業偽報進出口額以轉移資金。有學者運用比較法(即比較貿易伙伴貿易統計數據估算轉移定價規模)對進出口偽報的研究結果認為,“僅2001年一年,中國大陸通過進出口偽報方式進行的變相資本流動,就高達662.27億美元,相當于當年中國大陸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3.0%。當然上述估算忽略了轉口貿易、加工貿易的影響而并不十分精確,但足以說明進出口偽報規模之大已不可忽視。”“2002年下半年以來,人民幣升值預期逐漸興起,進出口偽報的目的,日益從資本外逃轉向資本內流,方式也從過去的高報進口低報出口,轉向高報出口低報進口。”這樣的變化虛擴了我國大陸外貿順差。渣打銀行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也提出:“由于進出口企業虛報數據等原因,中國去年的貿易順差遠沒有官方公布的1020億美元那么多,估計實際上只有350億美元,其余的670億美元實際上是貿易中隱藏的非貿易資金流入。”

筆者認為,除了上述原因外,還有以下幾點也很突出:

對貿易差額觀念和政策的滯后。我國曾長期外匯短缺,改革開放初期,把鼓勵出口換匯、創匯作為政策的重點;將“外匯自求平衡”作為外商直接投資一項基本要求。應該肯定這些政策的歷史必然性和正確性。但是,發展至今,我國外匯儲備以至國際債權債務的情況已完全不同于當初。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2005年《中國國際投資頭寸表》,2004年我國已有對外凈資產1203億美元,2005年,該項資產達到2875億美元。盡管如此,在許多地方或部門,人們的觀念仍然停留在當初,一些“經濟學家”也鼓吹出口對國民經濟有貢獻,而進口則相反。體現在政策上,各級政府鼓勵出口換匯、創匯的措施不少;鼓勵進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勵進口的措施,則相對不足。

經20多年發展,我國已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業體系,且許多制造業出現產能過剩,以至于許多國產品不僅在國內市場上取代了進口品,而且在相關的國際市場上也占據了很大份額。這種轉變是好事,但也使相關產品貿易由原先逆差轉變為順差。

騙取出口退稅。虛報出口的動因,除了上述資本內流,以獲取人民幣升值好處外,還有騙取出口退稅的好處。出口退稅本是國際慣例,意在避免雙重征稅,以降低消費者負擔。同時也降低出口商經營的成本,鼓勵了出口。我國大陸的出口退稅額從1985年的19.7億元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4200億元,同期占出口額的比重從2.4%提高到8.6%。然而,并非所有的退稅都有真實的出口。虛報出口,騙取退稅案件時有發現和披露,就說明了這點。

我國內需不振影響進口增長。我國提出擴大內需以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方針已多年,但成效并不明顯,主要標志之一是城鄉儲蓄存款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經濟發展速度,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公布數據,我國大陸城鄉儲蓄存款余額從2000年初的59321.83億元增長到2006年6月底的154996.87億元,短短五年半時間,增長了161.3%。高儲蓄率的成因除了傳統消費觀念因素外,更多的是對收入增長的預期不佳,而對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住房等消費前景的擔憂。在消費欲望不強的情況下,消費品進口的增長自然也就難以理想。

此外,還應看到,雖然我國貿易順差較大,但真正具有綜合競爭力的產品還很有限,許多產品出口靠低價競銷,效益并不理想。實現貿易收支平衡的若干思路和建議

(一)切實轉變觀念

要辨證地認識順差的利弊以及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要正確、全面理解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意義,特別要從我國人均自然資源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國情和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國策出發,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國外資源,發展對外貿易。在制定和修訂發展規劃、政策和法律法規時,都應以實現貿易平衡為出發點,同時,加快統一中、外資企業稅收制度。

(二)轉變對外貿易發展的方式

積極鼓勵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對外貿易,改變外資企業在我國外貿中占據主要地位的局面;積極發展一般貿易和其他形式的貿易,改變加工貿易在我國外貿方式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出口商品以數量增加為主轉變為以品質提高為主;走內涵發展為主的道路,改變靠外延發展為主的外貿發展思路。要明確:靠外資企業和加工貿易為主發展對外貿易是不可能成為貿易強國的。

應考慮根據我國的產業政策和外貿商品的經營效益等情況,適時適度調整出口稅率和出口退稅率,進一步優化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和進一步提高效益,進而促進實現貿易收支平衡。

應進一步加強引進先進技術工作,并著力在真正吸收和消化所引進的技術,為我所用,同時大力加強自主創新,實現由目前的貼牌、定牌加工為主向委托設計、生產,以至自有品牌生產、營銷為主轉變的貿易。

(三)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區的談判和建設

我們必須冷靜對待貿易摩擦和外國施壓,據理力爭,從長遠發展觀點出發,處理爭議。同時,我國已經與東盟國家達成自由貿易區的意向,并與新西蘭、智利等國家進行自由貿易區的談判。這些都應該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推進,以利于雙方共同努力,實現貿易收支平衡。

(四)謹慎處理有關戰略物資儲備建設

我國已經是石油凈進口國,且石油進口規模還將繼續擴大。而近兩年來,世界石油價格急劇上升,屢創新高。對此,有人提出大量進口石油,建立國家石油儲備,既穩定保障國內石油供應,又降低國家外匯儲備。對其他一些戰略物資,也有類似建議。筆者認為,對此應十分謹慎,認真分析石油價格持續上揚的原因和趨勢,考慮我國大量購進對價格的沖擊。

此外還需要加強海關、外貿管理、外匯管理、銀行、商品檢驗、運輸管理等部門之間的通力合作,驗核進出口商申報的進出口貿易的真實性及其報價的可信性,以核實相關的統計數據,確認貿易差額的準確性。

同時應加強經濟發展規劃,嚴格防止重復建設,有效地緩解或化解產能過剩問題;積極、穩妥地發展對外直接投資,更好地利用國外資源和市場;著力改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人民群眾收入和生活水平,有效地擴大內需,降低國內高儲蓄率。

平衡貿易收支的前景

目前我國政府已開始采用擴大內需、降低儲蓄率、市場開放、匯率浮動以及擴大進口等組合政策措施來改進國際收支平衡。

筆者認為,由于上述造成貿易順差的原因,都是長期存在、并在隨后多年繼續存在,2-3年內不可能全都扭轉,實現貿易收支平衡需要多方面相當時間的綜合努力。鑒此,筆者認為提出“適度順差,綜合平衡,中長期平衡”的方針比較合適。

所謂“適度”,是指在外貿一時還不能實現收支平衡的情況下,應努力將順差額控制在一定限度內;所謂“綜合平衡”,是指不要求所有商品貿易和所有貿易方式都實現收支平衡,而允許在不同商品領域和貿易方式順、逆差互見;所謂“中長期平衡”,是指從現在起,經過幾年努力逐步實現貿易收支平衡,而且不硬性要求每年都實現平衡,只要逆差或順差不超過一定限額,可以若干年為一個階段,實現階段平衡即可。

參考文獻:

1.周小川.中國的貿易平衡和匯率有關問題[N].金融時報,2006

2.梅新育.多種暗箱成就外資暗流[N].國際商報,2006

3.翟志宏.外資加工貿易持續推高中國外貿順差[N].國際商報,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冈市| 化州市| 余江县| 义马市| 防城港市| 香河县| 博湖县| 五指山市| 观塘区| 肥西县| 巢湖市| 梅河口市| 泾川县| 四会市| 青浦区| 东乡族自治县| 东源县| 温州市| 汉源县| 蓬溪县| 邵阳市| 宁陕县| 咸丰县| 阜平县| 梧州市| 钦州市| 郎溪县| 高平市| 马龙县| 嘉兴市| 广河县| 虎林市| 舟曲县| 夏津县| 望城县| 天峻县| 麻栗坡县| 揭阳市| 嘉义市| 马公市| 红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