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3-09-24 15:54:43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鄉村旅游相關理論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綜述
(一)國外研究狀況
在早20世紀60年代,西班牙已經有了現代意義上的鄉村旅游。到了20世紀80年代,歐美等發達國家農村就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影響力。所以,國外鄉村旅游發展相對成熟。Fleischer在他1996年的《鄉村旅游真能從農業中獲利》中提到了以色列典型的鄉村旅游形式是以提供住宿和早餐為主的農莊旅游,他認為鄉村旅游規模很小,季節性強,受諸多因素影響,帶來的收益較低,因而對地方經濟影響不大。
(二)國內研究狀況
我國的鄉村旅游起步較晚,是在市場需求的促動下,在農業發展需要調整產業結構、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形勢下產生的。鄉村旅游的理論研究也是伴隨著鄉村旅游的現象的出現和繁榮而漸漸受到重視的。我國最早開始進行鄉村旅游實證研究的是盧云亭、劉軍萍等人,他們在《觀光農業》(1995)一書中較為系統地對鄉村旅游的概念、產生動因、屬性特征等方面作了理論探討,并對北京五個城郊農業地進行了旅游規劃方面的研究。
二、鄉村旅游產品特征
任何鄉村旅游形式的出現與發展都有其獨特的性質,以保證它的生命力。本文認為鄉村旅游具有以下特征:
(一)鄉土性
鄉土性是鄉村旅游產品的本質屬性。旅游者以鄉村空間環境為活動場所,以鄉村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為對象所進行的旅游活動。因此,無論是開展鄉村旅游所依托的場所,還是開展鄉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吸引物,都體現出鄉村旅游產品的獨特的鄉土性。
(二)文化性
任何鄉村旅游發展都是依托一定的鄉村文化積淀而來的,鄉村旅游的對象一鄉村景觀、鄉村旅游的產品和鄉村旅游市場均呈現出鄉村文化的屬性,充滿了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體現了鄉村旅游產品豐富的文化特性。
(三)季節性
鄉村旅游資源大多圍繞當地優良的田園風光進行的旅游活動,從而受季節和氣候影響較大,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充分考慮季節因素,以便因時、因地組合旅游產品。
(四)綜合性
從全國范圍來看,鄉村旅游活動越來越豐富,在“吃、住、行、游、購、娛”方面不斷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充分體現了鄉村旅游產品的綜合性。
三、鄉村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市場規律意識差
市場依托型鄉村旅游模式首先要有遵循市場規律的意識,市場規律要求遵循市場供給需求為前提,進行合理的資源調控,控制生產資料在各個部門的比例。以木化石館為例,將木化石從云南運來并建館供游客觀賞,投資高達上千萬,但結果并不怎么討喜。
(二)客源市場狹小, 產品單一,易出現惡性競爭
在分析游客出游目的的時候,我們可以得出:大部分游客進行鄉村旅游的目的主要是想緩解其在生活中、學習中以及來自社會方面的壓力,而對購物相關旅游產品的吸引力卻很少,而據目前在開發相關旅游產品方面注重對鄉村農副產品購物以及觀光的開發,對鄉村休閑度假產品開發以及鄉村養身開發力度不足。
(三)市場營銷手段匾乏
由于在鄉村期的粗放經營, 不重品牌,導致旅游的特色品牌比較少,而且質量不高。缺乏一套完整的產品策劃和包裝手段,餐飲、工藝品、土特產品、特色活動等輔助產品不夠豐富, 經營特色不夠。游客在獲取旅游信息渠道主要依靠親人們相互推薦,而真正通過媒介渠道知道的的相關旅游產品信心占少部分,這一點則說明,在開發其鄉村旅游產品時忽略加大對旅游市場進行有效的營銷和知名度推廣手段的力度,信息模式獲取很是單一。
四、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對策和建議
(一)遵守市場規律
在開發鄉村旅游產品的同時應該遵循市場規律,不能脫離市場需求而盲目的區開發旅游產品,遵循市場供求關系,嚴格合理的控制產出比例,根據旅游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以及不同時期的市場需求,對其產品開發體制做出相應調整。
(二)產品開發形式豐富,營造良好環境
就旅游產品而言,它所提供給游客的旅游產品應該不只是單功能型的。旅游產品的開發要針對不同區域不同消費群體, 要能很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者。因此應該制定合理的客源市場分析機制,不斷擴大其旅游市場,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旅游,在產品的開發中應注重開發多功能復合型產品, 注意產品參與性問題, 并努力與其它旅游產品相結合。
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是鄉村經濟產業的重點項目之一,它不僅能將鄉村與城市緊密連接,成為城市居民放松身心、擁抱大自然的有效方式,還有利于增加農業生產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維護環境生態和諧以及促進現代化新農村建設,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途徑。嚴賢春編著,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年正式出版發行的《生態農業旅游》,以生態農業為背景,探討與分析了農業旅游基本理論,并詳盡地介紹生態農業旅游具體實踐措施與涉及到的各類問題,對研究鄉村振興戰略下的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有重要借鑒價值。《生態農業旅游》全篇共七章,主要包括生態農業旅游的基本知識、生態農業旅游者及市場開拓、生態農業旅游資源及產品開發、生態農業旅游環境與保護、生態農業旅游業及運作、生態農業旅游的規劃與實施、生態農業旅游管理等。
該書系統且全面地闡述了生態農業旅游的理論概念與實踐內容,有助于讀者對生態農業旅游產生基本了解。此外,該書還針對丘陵地區的地貌環境特征,提出適合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垂直生態觀景模式”,為生態農業旅游多元化模式提供了全新的發展方向。通讀全書,不難看出《生態農業旅游》結構清晰、內容全面,可作為農業及旅游類學科的教學輔導用書,也可供林業、農業及旅游業相關工作人員閱讀學習。生態農業旅游是近幾年所興起的一種新型農業發展經營模式,也是一種全新的旅游方式。它在強調農業生產的基礎之上,將生態、農業與旅游項目有機融合,并利用自然生態環境、田園風光、以及獨具特色的農業生產活動與經營模式,吸引廣大游客到鄉村進行風景觀賞、休閑娛樂、放松身心、品味農家風味等休閑活動。
然而,隨著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愈發熱烈,一些問題也逐漸突顯。首先,商業化嚴重,鄉村特色不足。許多農業旅游經營者為追求即時利益與城市風貌,經營環境和旅游項目的設計過于商業化,缺乏鄉土風情的獨特魅力,反而會極大地降低對游客的吸引力,不利于旅游經營的長遠發展。其次,服務水平差,缺乏專業人才。因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過快,專業人才供不應求,導致行業內部分工作人員職業素質低下、工作態度不端正,從而阻礙生態農業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最后,意識不到位,忽視生態保護。生態農業旅游經營者者往往以商業利益為前提,對生態環境保護不加以重視,而在環境保護措施不完善、部分游客素質不高的情況下,更容易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鄉村振興是國家為建設美麗中國、構建現代化農村所實施的重大舉措,其關鍵在于推動鄉村產業融合,促進城鎮與鄉村的密切聯系,最終實現城鄉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要以新農村建設為核心,全方位進行振興發展:一是加強人才振興,大力招攬鄉村優質人才,培育專業、實干的農民工作隊伍;二是加強農業振興,借助高新科技構建現代化農業生產體系,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與競爭力;三是推動文化振興,強化鄉村思想文明教育,提高農民基本文化水平,弘揚優秀鄉村文化;四是推動生態振興,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維護鄉村自然生態環境。
由此可見,鄉村振興戰略有助于處理生態農業旅游的部分問題,為農業旅游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同時,也能讓鄉村振興戰略落于實處,發揮其有效作用。加強基礎建設,發揚鄉村特色。政府及相關部門應當在保障當地人民生活基礎的前提下,為生態農業旅游發展提供一定的扶助政策。與此同時,將當地自然風光和特色物產資源融入生態農業旅游項目中,不僅可以彰顯出當地獨特的旅游魅力,吸引更多游客,還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提升經濟效益,實現生態農業旅游的高效發展。注重人才培養,提升服務質量。當地各級部門需要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工作,建立一支以農民為核心的地方人才隊伍,以推動鄉村振興。此外,生態農業旅游經營者還要對相關從業人員的職業素養、服務水平以及當地特色文化進行培訓,以全面提升服務質量,為游客帶去良好的旅游體驗,從而有利于生態農業旅游的長期經營與發展。
重視生態問題,提高保護意識。無論是政府部門或旅游經營者都必須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才是鄉村發展的寶貴財富和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因此,在生態農業旅游發展過程中,必須要具備生態平衡發展意識,并制定出一系列環境保護規章制度,切實保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全方位落實,使之成為鄉村振興與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重要助力。《生態農業旅游》一書以生態農業旅游理論為基礎,對相關實踐與發展進行了詳細闡述,并包含諸多獨到見解,是一部優秀的生態農業旅游研究著作。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生態農業旅游,一方面能有效推動旅游行業發展,為其提供更多機遇,另一方面,還能大力促進鄉村經濟增長,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使鄉村邁向現代化發展道路。
關鍵詞:鄉村;休閑旅游;系統特征;濟南市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3)21-5361-04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 System:Taking Jinan Surroundings for Example
CAI Lei
(Department of Common Cours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areas around the cities i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 system were analyzed. Taking Jinan surroundings as an example,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resource system func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rural areas; leisure touris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Jinan city
隨著城市人群對鄉村休閑生活方式的體驗需求,以休閑、養生、健身為目的、以回歸自然為導向的鄉村休閑旅游逐步占據了旅游市場的重要地位,出現了民俗游、采摘游、登山游、垂釣游、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方式,逐步構建了交通、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等全方位的旅游資源功能系統。依據美國學者Gunn在20世紀90年代初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統理論(簡稱TFST[1],即系統要素之間存在強烈的相互依賴與相互作用),分析與研究了中國城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系統的結構特征、功能特征及優化措施等,對于完善與優化鄉村休閑旅游產業發展布局,提高農村旅游業發展的競爭力及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鄉村休閑旅游相關研究綜述
近年來,有關鄉村旅游的研究較為活躍,與區域休閑旅游研究相關的主要有區域界定、資源含義、系統功能等。美國學者Gunn提出“都市旅游環帶模式”的模型,是劃分都市旅游區位功能的重要研究成果[2]。中國學者對于城市周邊功能區域劃分進行了很多相關研究。顧琛琛[3]提出城市邊緣區具有城市與鄉村兩方面的特征,即城鄉結合部說。在中國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學卷》中對城鄉接合的地域稱之為“城市邊緣區”。2002年《國務院關于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中將此地域確定為建設用地交錯帶。方修琦[4]提出城鄉過渡帶說,即此地域為城市的主城區核心地帶與農業用地中間的地域實體。對于旅游資源,國家旅游局定義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游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游業開發利用,并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現象和因素,均稱為旅游資源[5]。學者楊振之則將旅游資源定義為一種單向吸引功能的系統。李華辰[6]借鑒TFST理論,發展性地把旅游系統細分為客源市場(需求)系統、目的地(供給)系統、出游系統和支持系統四要素。
2 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發展特點
2.1 鄉土性
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使人們的壓力越來越大,通過各種行為排解心理壓力,愉悅身心已成為現代人不斷自我完善的重要技能,鄉村休閑旅游的固有特征“鄉土性”正是迎合了城市人群的這種需求。“鄉土性”既是與各種旅游相關聯的資源營造的氛圍,同時也是在鄉村形成發展的歷史中形成的,即具有歷史文化特征,能夠吸引城市人群到鄉村進行休閑娛樂的特有資源特征。
2.2 廣泛性與多樣性
鄉村旅游資源的廣泛性、多樣性是中國城市周邊鄉村地域的重要特征。從地理條件來看,中國地域特征表現為幅員遼闊,地形地貌特征較為復雜,各種自然地理條件都有所表現。同時,中國的鄉村旅游資源類型較為廣泛且種類繁多:以資源的傳統觀來看,有自然、民俗風情,人文,傳統飲食,工藝品,都市、田園風光等;以資源的現代觀來看,有觀光型、生態旅游型、休閑娛樂型、度假型、養生保健型等;以資源的基本屬性來看,有自然、社會、人文等;以資源級別分類,既有按照“A”來定性的旅游景點級別,也有按照“一、二、三、四”級別劃分的標準。
2.3 系統性
依據系統理論,中國目前的鄉村旅游資源無論從其資源的組成、種類以及各資源的功能來看,都具有顯著的系統性特征。鄉村旅游資源既是系統的因子,同時也是一個相互依托、相互制約、開放的有機整體;是一個由社會、經濟、文化以及自然等要素(或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系統,同時也是自然與人文條件構成的旅游系統整體[7]。系統資源的每一個環節、每一部分對于系統的運行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某一因子發生變化就會造成整個系統運行出現偏差甚至于出現運行障礙。
2.4 季節性
中國鄉村休閑旅游從其地域特征來看主要是在鄉村這個特定的環境進行。因此,眾多的旅游項目都要根據其季節性特點來進行,還要根據農作物的生長規律以及氣候條件的發展變化來確定。中國的鄉村旅游資源主要以大自然風貌與農業生產規律相適應的旅游項目為主,而這些旅游項目要遵循季節變化的總體規律,要受到地域、地理緯度、氣候變化等條件影響,季節性特征是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特征。
2.5 民族性
中國的鄉村生活方式一般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廣大的農村地區是民族傳統得以傳承的重要根據地,其中各種民間的習俗、特定的節日、重要時刻的人的行為規范、各種生產與生活的活動等都可以成為重要的旅游資源。如泰山的東岳廟會、菏澤的牡丹花會、濰坊的風箏節、臨淄齊文化旅游節、平陰玫瑰節等多項具有豐富民族特色的旅游項目。
3 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系統特征分析
3.1 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概況
濟南市位于中緯度地帶,其位置南依泰山,北跨黃河,地處魯中南低山丘陵與魯西北沖積平原的交接帶上,城市南部有長城嶺、跑馬嶺、梯子山、黑牛寨等山峰,地勢南高北低。氣候屬于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較為清爽,冬季氣溫低,但無嚴寒。濟南周邊旅游資源豐富,既有歷史名勝古跡如龍山文化發祥地、齊長城遺址、四門塔、羅莊漢墓等眾多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又有五峰山、跑馬嶺、金象山、波羅峪、九如山、紅葉谷等山地旅游資源。同時還有眾多充滿濃郁地域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項目:長清萬畝杏花園休閑觀賞項目;商河縣鼓鄉神韻生態農業觀光園項目;歷城區柳埠鎮大櫻桃采摘、鄉村體驗項目;民俗風情線項目(市區高家莊彩石三王峪山水風景園明水百脈泉錦屏山旅游度假區朱家峪)等。濟南城市周邊有黃河、小清河、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為鄉村休閑旅游項目的實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2 旅游資源系統結構分析
3.2.1 空間結構 不同地區的旅游資源具有不同的空間結構,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資源特色,同時也會引導旅游者的旅游行為,影響旅游資源的開發速度以及規模效益的時空安排[8]。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在空間結構上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是地域分布特點。城市南部主要是依托以山地為主的特色旅游資源,也是主要的鄉村休閑旅游的重點發展區域,是集山地、瀑布、植被、園林、峽谷等為一體的風景休閑旅游地域。城市的北部主要是依托黃河、小清河等水系發達的自然資源而形成的垂釣、水上娛樂、溫泉等形式的旅游資源。城市的東部主要是依托歷史文物形成的輔旅游資源,如龍山文化發祥地、羅莊漢墓等。城市的西部主要是依托農作物種植、花卉養殖形成的主題旅游文化資源。從旅游資源開發的角度來分析,濟南市周邊旅游資源開發呈現出南高北低的空間結構態勢。南部山區旅游資源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可觀的經濟利益驅動下獲得了較大程度的發展,并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的旅游經營聯合體形式。濟南的東部、西部、北部與南部相比,其旅游資源的開發與項目的規劃設計以及配套設施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沒有形成有規模的經營聯合體(表1)。
3.2.2 行業結構 旅游行業結構是指旅游產業相關部門提供并為滿足旅游消費者的各種需要而形成的綜合性產業,以及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依據旅游業的特點以及旅游資源系統的行業結構特征,可將鄉村休閑旅游資源行業結構劃分為餐飲、旅館、景點、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娛樂消費等行業。通過對濟南市周邊休閑旅游發展狀況的研究與分析,得出濟南市鄉村休閑旅游行業結構特征具有以下特點:濟南市周邊鄉村旅游更注重餐飲的鄉土化、景點的自然化以及旅游娛樂與消費的特色服務,并非追求現代化的旅游基礎設施與星級服務;旅游交通對鄉村旅游的持續發展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會對旅游項目的推廣與吸引眾多旅游消費者產生重大影響;旅行社作為旅游消費者與旅游景點或旅游項目的重要橋梁與媒介,在城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項目起到的旅游引導作用逐漸弱化(利益驅動),見表2。
3.2.3 市場結構 依據濟南市周邊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其旅游的市場結構可分為旅游客源市場結構和旅游目的地市場結構。旅游客源市場即旅游需求市場[9],其特點是距離對于旅游客源市場的市場結構存在相關關系,距離越近則游客出游概率越大,客流量越大;距離越遠則客流量越小,出游概率越低。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的客源市場主體主要有當地的城市人群、附近地市的旅游消費人群、以濟南為旅游目的地的外地旅游消費人群。鄉村休閑旅游的主要消費人群以當地旅游消費人群與附近地市消費人群為主,旅游出行的方式以自駕、公交為主,旅游出行的時間多在2日以內,屬于短途短時間的休閑娛樂旅游模式。同時,旅游消費能力也是旅游客源市場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消費能力強的客源市場會促進產業的發展,反之則會產生副作用。旅游目的地市場結構主要依據史密斯提出的中心地標準距離公式:
AR=■
把每個客源地在目的地客源中所占的份額作為權重,公式中結果AR為濟南市的客源吸引半徑,Xi為第i個客源地的游客比重, di為第i個客源地與目的地之間的距離, n為客源地總數[10]。通過計算得出濟南市周邊客源目的地的吸引半徑為173.52 km,可以輻射到泰安、德州、聊城、萊蕪、濟寧、淄博等地市。
3.3 旅游資源系統功能分析
依據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的系統組成以及功能劃分,可以將系統分為需求、供給、出游、支持四個子系統。需求子系統主要包括客源市場與產品市場。濟南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客源市場主要有本地及周邊的近距離客源需求市場(主導)以及國內遠距離的旅游中轉客源市場,同時還包括部分國際客源市場,其旅游產品主要以休閑、娛樂、康體、健身、鄉村體驗為主。供給系統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務與勞務、基礎設施。其中包括大量的名勝古跡、民俗活動(地方節日)、收獲性主題活動(采摘等)、旅游服務、人造景觀與娛樂中心項目等,是吸引旅游消費者參與旅游活動的主要原動力。出游系統是指旅游交通設施及相關措施;需求與供給兩系統中間的交流媒介(市場營銷);與出游相關的各種服務等。支持系統包含與旅游相關的各種法律制度保障、行政管理監督、自然環境的保護等措施,其主要體現在政府管理者層面(圖1)。
4 城市周邊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系統優化
首先從宏觀層面上講,要優化外部管理體制。旅游資源是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構成系統的諸多方面是互相聯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對于其復雜的系統性,監督與管理往往出現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同時也會出現某類問題需要多部門聯動才能解決的現象。要實現鄉村休閑旅游資源的高效服務,就要從管理體制、運行機制進行優化,使地方政府與職能部門進行監督與管理資源的有效整合,促進多方面協調統一。要優化旅游產品的結構,形成產品結構的合理化配置。旅游產品結構既有空間結構,同時也有行業結構,還存在產品結構。因此,要合理地配置資源結構,要使旅游資源產生“正近鄰效應”,使旅游資源的獨特性與共同性協調統一,增強旅游資源的吸引力。要以旅游項目為中心配套協調發展,實現布局合理。旅游的吸引力是以旅游項目來帶動并發展的,實現旅游資源的合理布局要始終堅持以項目為中心,以項目促進配套設施,以項目促進服務。
其次,從微觀上要建立適應產業發展的專門機構,提高管理的效率。要解決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各種瓶頸問題,就要處理好農民個人、農村集體以及地方政府等各自的利益問題。要建立適應鄉村旅游經濟發展的高效管理體制,提高鄉村旅游產業監督與管理的效率。要促進產業的內部重組,淘汰落后的發展方式。鄉村休閑旅游多以松散的家庭為基本單位,存在規模小、項目單一、資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夠規范、服務標準低等問題。要以現代企業制度為基本思路,促進小規模的家庭式經營模式轉變,使之走向聯合經營、股份制經營模式,將現有的鄉村旅游資源合理有效地優化整合,提高經營的效率,提高科學化管理水平,處理好發展與資源保護的協調統一。旅游資源是一個有機的、相互關聯的系統整體,在進行旅游開發、項目構建時,要時刻注意處理好發展與資源保護的關系。鄉村旅游資源反映的是大自然的規律,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壞就會對整個旅游資源系統產生災難性影響,因此處理好資源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 楊新軍,竇文章.旅游功能系統:結構與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13(2):33-37.
[2] 魏 偉,周 婕. 中國大城市邊緣區的概念辨析及其劃分[J].人文地理,2006,21(4):29-33.
[3] 顧琛琛.城市邊緣區旅游規劃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業大學,2011.
[4] 方修琦.近百年來北京城市空間擴展與城鄉過渡帶演變[J].城市規劃,2002,26(4):56-60.
[5] GB/T 18971-2003,旅游規劃通則[S].
[6] 李華辰.邊緣旅游區理論體系構建研究[D].河南開封:河南大學,2008.
[7] 佟玉權. 區域旅游系統結構優化的理論研究[J].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98,15(2):28-30.
[8] 王愛忠,何玲姬.昆明市旅游資源空間結構分析[J].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36(4)21-23.
【關鍵詞】鄉村旅游;旅游產業集群;空間集聚;產業關聯
一、引言
傳統產業集群理論主要被應用于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分析,將傳統集群理論擴展至旅游產業則形成了旅游產業集群理論。對于我國旅游產業集群的具體表現,國內眾多學者(袁莉,劉鞠林,2004;張夢,2005;尹貽梅,劉志高,2006)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但是,單獨考察我國鄉村旅游產業是否存在產業集群效應的文獻則少見。本文擬從這一角度入手,對我國鄉村旅游產業集群形成的原因進行探析,并基于此進一步探討我國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的具體特點。
二、我國鄉村旅游集群現象分類
張夢(2005)將旅游產業集聚分為資源依賴性產業聚集和專業市場帶動型產業集聚。顯然,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主要依賴于鄉村既有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這種資源依賴型的特點也決定了我國鄉村旅游集聚的資源依賴性,我國當前表現出來的鄉村旅游產業集群現象的主要形式有:
(一)城市依托型
城市依托型又稱城郊型,是典型的鄉村度假村發展模式。這類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主要憑借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區位優勢,目的在于開發和培養集療養、娛樂、運動健身等產品為一體的城市雙休日市場。其客源市場較為固定,主要是中心城市的一級環城區或地方縣市的二級環城區。
(二)交通依托型
交通依托型鄉村旅游的比較優勢在于其便利的交通條件,可進入性強是其主要特點。這類鄉村旅游產業基地大多是普及環保科技、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現代高科技知識的重要基地。其地理位置一般在高速公路、鐵路、國道等交通主干線附近,主要客源來自過往的游客和鄰近城鎮居民。
(三)自然生態景區依托型
自然生態景區依托型以生態休閑為主要特點,其比較優勢在于豐富的本地或鄰近的自然資源稟賦。險山怪石、峽谷瀑布、海底世界以及奇花異草等豐富的自然景觀可以讓游客更近距離的感受大自然,不僅滿足了游客獵奇的旅游心理,也讓游客在游覽之余獲得一份悠然自得的綠色心情。
(四)歷史民俗文化依托型
此類鄉村旅游的主要形式是民俗度假村和鄉村文化博物館。這些古村鎮大多偏離交通主干線和大型城市,因此其可達性大大降低,但是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奇特的人文景觀依然深深地吸引著久居城市的人們。旅客們住在農家、吃在農家的特色旅游形式讓他們更貼近感受民間文化、民俗節慶活動以及民間文化廟會等獨特的文化氣息。
(五)新型產業經濟依托型
產業經濟依托型鄉村旅游集鄉村旅游業、農業、漁業、林業于一體,旨在開發農業休閑、漁業休閑、林業休閑、果業休閑等產品,以滿足游客吃、住、游、購的需求。這種典型的工業化、規模化、專業化、知識化的鄉村旅游形式是現代化鄉村旅游的一種趨勢。它不僅能夠滿足游客觀光需求,而且還能夠向游客提品生產、銷售及其相關產業鏈式的旅游項目。
三、我國鄉村旅游產業集群形成的原因
尹貽梅,劉志高(2006)從旅游業是否具備集群特征這一研究角度,提出旅游業具備集群存在的兩個先決條件分別為空間聚集和產業聯系。本文借鑒這一分析方法,考察我國鄉村旅游產業集群是否滿足鄉村旅游資源的空間集聚和鄉村旅游產業關聯這兩大集群存在性條件。
(一)鄉村旅游資源的不可轉移性決定鄉村旅游的空間集聚
鄉村旅游資源的不可轉移性一方面要求游客向旅游產品移動,另一方面則要求相關旅游產業必須圍繞核心旅游資源所處的特定地域空間進行選址。因此,鄉村旅游資源的不可移動性,不僅要求不同地區依據自身的資源稟賦優勢因地制宜地吸引中外游客,而且決定了我國鄉村旅游在空間上的集聚現象。我國鄉村旅游資源極其豐富,這些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成為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核心吸引物。
鄉村旅游資源大體上分為鄉村人文旅游資源和鄉村自然旅游資源。從鄉村人文旅游資源稟賦來看,我國民族眾多且各民族具有較為顯著差異的民情風俗、文化藝術和等。同時,我國各地的歷史遺跡、古今建筑獨具一格、風采各異。另一方面,我國天然賦存的水景、山景、石景、天象景以及生物景觀等鄉村自然旅游資源也異常豐富。這種獨特多彩的鄉村旅游資源也為其多樣化的發展模式提供了可能。如杭州龍門古鎮鄉村旅游區;寧波江北綠野農莊旅游區;山東半島及遼東半島的果鄉;長江中下游的竹鄉;華北平原的棉鄉;新疆吐魯番的瓜果之鄉;云貴高原及桂西北的少數民族文化以及完美的山地文化生態聚落景觀;嶺南廣府風情與亞熱帶風光融合的浪漫家園;湖南韶山以及陜西延安等紅色旅游勝地等等。可見,在我國不管是鄉村人文旅游資源還是鄉村自然旅游資源都非常富足。我國鄉村旅游資源稟賦的地方特色濃厚,當這些旅游資源不可轉移時,就促成了我國鄉村旅游的空間集聚現象。
隨著我國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旅游消費環境的不斷改善,我國的鄉村旅游近年來也得到快速發展,鄉村旅游的標準化和規范度也日益提高。
鄉村旅游已經越來越普遍,人們在出門旅游時選擇傳統的旅游方式固然方便,但容易產生日程安排緊張、行程約束性強,自主性低。傳統的鄉村旅游模式對于對旅游自主性和體驗感要求高的年輕人和中高端人群吸引力越來越低。另一方面,在城市化進程越來越明顯、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的情況下,回歸自然已成為一種趨勢,許多農家樂、戶外自助游成為旅游者首選的旅游目的地。人們開始意識到在鄉村開展低碳旅游十分重要,因此旅游企業應該從自身做起,在旅游活動中的吃、住、行、游、購、娛這六方面貫徹落實低碳理念。
目前為止,中國鄉村旅游的發展勢頭良好,但因人們低碳旅游認識不強、缺少對旅游資源準確有用的庇?o機制,使得我國鄉村旅游面臨著諸如開發雷同、鄉村文化性的消逝等一系列發展問題。基于實際,本文確定了將鄉村低碳旅游旅游實施途徑作為自己的選題。
一、鄉村低碳旅游研究概況
(一)研究背景
“低碳旅游”的概念正式被提出是在2009年發表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業》的報告中。這一概念就是倡導旅游者可以采用綠色環保的方式,在旅行的過程中盡量做到節能和環保。鄉村旅游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符合低碳旅游的理念,二者完美融合為鄉村低碳旅游。
政府在《中國旅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重點指出:旅游全行業要倡導節能環保的理念,走綠色旅游的發展道路。國務院于2010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意見》,其中明確指出推進鄉村旅游的低碳化發展迫在眉睫。國家在2015年通過《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進一步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堅持低碳發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研究對象
鄉村低碳旅游實現了低碳旅游行業和農業的有效融合,它基于鄉村,以鄉村為出發點,結合低碳經濟和環保生態旅游的發展核心,以地方民族文化為核心,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景點。文章以鄉村低碳旅游為研究對象,結合旅游管理所學知識,分析新形勢下適合鄉村低碳旅游的發展途徑。
(三)研究目的及意義
近年來我國鄉村低碳旅游快速發展,與低碳旅游強勁的旅游市場需求和廣闊的發展趨勢相比,我國鄉村旅游業供給側改革還有待推進。本文以鄉村低碳旅游為研究對象,在調查旅游供需條件基礎上,從旅游者的視角來分析鄉村低碳旅游的實施途徑,結合具體實際提出鄉村發展低碳旅游產品的思路和對策,對促進鄉村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二、實施鄉村低碳旅游的現狀分析
(一)鄉村低碳旅游發展的優勢
1.鄉村旅游發展勢頭良好
中國鄉村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已經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在號召低碳經濟、環保旅游的大背景下,新的鄉村旅游模式正隨著時代的需求在不斷的涌現,例如注重收獲和家庭化的“觀賞農業”和“采摘農業”模式,以差異和競爭化為主要特色的休閑漁牧業模式,這一切為進一步發展先鋒村低碳旅游奠定了基礎。
2.政府和社會各界的低碳意識加強
政府在2010年舉辦的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中表明要“大力推進旅游節能減排工作,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國家發展委組織在2014年編寫了《低碳社區試點建設指南》,由發展改革委發起的低碳城市試點工作截止2017年3月已經進入第三批組織推薦的階段。同時,社會各界人群自覺踐行鄉村低碳旅游,且在自媒體時代,廣大旅游者自發分享自己的鄉村低碳旅游經歷,號召更多人來參與和宣揚鄉村低碳旅游。
3.低碳旅游模式日益豐富
(1)交通低碳化
社會上號召環保出行的理念盛行,例如近年來“共享單車”的迅速普及,既符合共享經濟的理念,又順應倡導低碳生活的潮流。
(2)行為低碳化
旅游者堅持以身作則,在日常旅游活動中嚴于律己,堅持不隨地吐痰、不亂丟垃圾,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食用應季蔬果等。
(3)生活低碳化
旅游者不僅是在旅游活動中,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堅持控制低碳排放。例如在日常出行中盡量少使用汽車;在商場等地的電梯處常見到倡導“上二下三”的指示牌,倡導以樓梯代替電梯,減少碳排放。
4.低碳旅游管理日益規范
國家環保部于2010年1月在全國低碳旅游發展大會上正式啟動了“爭創全國低碳旅游試驗區”的活動,《全國低碳旅游實驗區》的評分標準也終于出現在大眾眼前,為建立低碳景區樹立了較科學的標桿。在2011年,安徽黃山成為首批入選示范區的景區之一,對其他地區如何踐行低碳發展有借鑒意義。
各地政府專門成立鄉村旅游發展協調與領導機構,各地景區管理嚴格按照“5A”景區的管理標準,在選址、設計、規劃等多方面都進行了規范管理,定期做檢查工作,杜絕產生高能耗、高污染的旅游企業、旅游行為。
(二)鄉村低碳旅游深度發展存在的問題
1.低碳旅游的社會影響力不高
長期以來,旅游者在旅游中往往更注重旅游活動的享受型,而堅持踐行低碳環保的觀念較弱,據統計,58.53%的游客認為低碳旅游實施的困難是低碳觀念與旅游的享受性相沖突,值得高興的是,大多數旅游者能夠認識到自身的行為對完善低碳減排工作有著深遠影響,據統計,游客主要認為可以通過選擇低碳的交通工具、做好垃圾分類、選擇綠色酒店和控制碳排放來實踐低碳旅游。
2.政府的引導和規范不足
中國對低碳旅游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加之各個地區發展現狀各不相同,整個行業呈現出差別化、復雜化的發展態勢。調查顯示,19.35%的游客表示自己愿意通過自己的行動去實踐低碳旅游,但74.19%的游客表示自己“愿意,但不知道如何做”。不愿意實踐低碳旅游的14名游客主要是由于缺乏了解和擔心低碳旅游會增加旅游費用。對此,77.88%的游客表示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低碳優惠政策,72.81%的游客認為政府加強低碳理念的宣傳力度,65.9%游客認為政府應該制定低碳旅游準則,52.07%的游客表示政府需要加大科研力度,40.55%認為政府可以制定類似“限塑令”的低碳旅游的法律法規,采取強制措施。
3.低碳旅游產品開發不完善
調查顯示,低碳旅游者對旅交通便利度、信息和線路的完善度、低碳旅游的健全度等項目要求較高,低碳旅游產品開發不完善是影響游客的旅游決策的重要因素。
然而,現階段鄉村低碳旅游企業不能充分提供低碳旅游產品,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難以踐行低碳旅游觀念。當前中國的鄉村低碳旅游模式主要包括生態觀光農業、農家樂等,但是這些項目的發展過程中卻缺少貫徹低碳理念的認識。
4.游客對鄉村低碳旅游的了解和認識不足
通過調查可知,現階段大多數游客只是聽說過“低碳旅游”這一名詞,對低碳旅游的認識不完全統一,獲悉信息的來源大多數是源自信息量大但內容良莠不齊,且準確度低的互聯網。
調查顯示,4.65%的游客是通過互聯網獲悉的低碳旅游,60.37%和37.79%的游客分別通過環保公益活動和廣播電視獲悉的低碳旅游。說明當前我國在鄉村旅游上運用低碳技術還不夠普及,又因為鄉村低碳旅游的主體具有分散性,旅游者難以把握全面準確的信息。
三、鄉村低碳旅游發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低碳旅游大環境不樂觀
現階段,在旅游方面,我國的社會主流價值倡導的是“娛樂”、“消費”和“放松”,而非“低碳”和“環保”,通過在攜程、途牛等大型旅游官網上的調研可知,低碳旅游并非主推的旅游產品,這主要是由于低碳旅游能夠創造的附加旅游收益較低。因此無論是游客還是旅游產品開發商都不熱衷于低碳旅游,低碳旅游的市場大環境并不樂觀。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夠
目前,雖然我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低碳旅游的政策,但是在落實上還有待提高。鄉村旅游基地、農家樂等機構在開展低碳旅游的過程初期會增大經營成本,如采購環保用具、食材等。在缺乏政府的引導和支持的情況下,旅行社和開發商都很難自覺主動的開展低碳旅游。
(三)低碳旅游行為獎勵力度不夠
行為主義心理的強化理論認為適當的獎勵與懲罰能有有效地塑造個體行為,強化理論同樣適用于低碳旅游的引導工作。對于鄉村低碳旅游的開放商而言,鄉村低碳旅游的“慢”、“低”、“少”的特征大大限制了旅游的附加價值,目前政府對于低碳旅游的引導和獎勵大多流于精神鼓勵和宣傳上,缺少實際性的獎勵和幫扶。
(四)游客缺乏對低碳旅游的關注
游客在現階段對開展低碳旅游缺乏主動性,大多數游客仍然在被動地了解低碳旅游,并且游客們對于旅游始終是懷抱著“享受”、“休閑”第一的目的心態,當游客認為與享受和休閑發生沖突時,進行鄉村低碳旅游的行動力就明顯下降。
四、對策與建議
(一)倡導環保價值觀,改善主流旅游環境
社會環境方面的改造要依靠政府、鄉村旅游企業和游客三分的共同努力,具體來說,一是引入社會資本參與鄉村低碳旅游建設;二是積極爭取國家相關支持政策和資金;三是政府、社區和高校應倡導環保價值觀,加強游客對鄉村低碳旅游的積極認知;四是將低碳旅游產品作為商業計劃來規劃,吸引各類民間資本參與。這樣有利于提升鄉村低碳旅游建設的質量,推進低碳旅游產品進一步普及。
(二)政府加強支持力度,提高開發商積極性
在開展鄉村低碳旅游的初期,政府要起到主要的引導和支持作用。第一,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低碳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參與低碳行動;第二,政府應該制定低碳旅游準則;第三,政府需要加大科研力度,增加對低碳旅游產品研發的投入;第四,政府可以制定類似“限塑令”的低碳旅游的法律法規,提高普通旅游的環保標準;第五,政府部門要做好規劃,形成一批布局合理、功能齊全、特色各異的低碳旅游產品,為鄉村低碳旅游增添新的元素,推進鄉村全域旅游的發展。
(三)促進產品開發,完善信息平臺
現階段我國鄉村低碳旅游產品的開發和配套服務還遠遠不足以滿足游客的需求,因此我國可以借鑒國內外低碳旅游發展先進地區經驗,在做旅游規劃、出臺促進旅游業發展政策、加大旅游人才培養等方面應結合低碳旅游產品發展趨勢加以重視。鄉村低碳旅游的拓展一方面要依靠與現有旅游平臺合作推廣,一方面要建立起獨立的旅游信息平臺,對鄉村低碳旅游愛好者和旅游收入的統計,這樣可以對比低碳旅游和普通旅游的份額,為宣傳做好基礎。
(四)提高游客認識和行動力
在提升游客對鄉村低碳旅游的認識方面,政府的宣傳應當起到主導作用,旅行社和鄉村旅游開發商要起到輔助宣傳的作用。政府應當加強低碳理念的宣傳力度,利用公益廣告、社區活動,聯合學校進行環保教育等方式來提高社會對低碳旅游的重視。
從旅行社和鄉村旅游開發商的角度來看,第一,可嘗試利用微信平臺以推廣微信公眾號作為推廣和營銷的有利渠道。第二,創建“接地氣式”官方微博,鄉村低碳旅游可嘗試建立并豐富官方微博內容,不定期炒熱#鄉村低碳旅游#相關討論話題。第三,利用秒拍、美拍視頻拍出個性化宣傳片,同時鼓勵游客利用秒拍、美拍等視頻軟件拍攝個性旅游宣傳片并上傳,鄉村農家樂將為游客提供門票打折、優惠券等獎勵。第四,鄉村低碳旅游還可以嘗試與新興產業合作,例如與采用的AR+LBS技術的手游開發商合作,通過游戲在環境和主線創設與景區的地理位置、特色景點等相結合,引流玩家到景區進行游覽和消費。
Abstract: Taking Wanwan Village in Shangluo C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oriented rural landscape, using SPSS software and IPA model, and finds out that the importance and satisfaction of Wanwan Village's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re not consistent, and the landscape facilities are not sound, the landscape is not prominent, the villagers lack of cultural awareness as well as other problems, and based on this, proposals for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ptimization are put forward.
關鍵詞: IPA;鄉村;景觀建設
Key words: IPA;countryside;landscape construction
中圖分類號:TU985.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3-0043-02
0 引言
近年來,鄉村景觀的相關研究得到了學者的重視,鄉村景觀建設在理論研宄與實踐發展上也取得了空前的進展。鄉村景觀是具有特定的景觀形態、行為、內在和過程的景觀類型,是聚落形態由分散的農舍到提供生產和生活服務功能的集鎮所代表的地域,是土地利用以粗放型為特點、人口密度較小、具有明顯田園特征的景觀[1]。
萬灣村位于陜西省丹鳳縣棣花鎮,南靠蟒嶺筆架山,北鄰丹江水,和棣花二廊廟相對;面對滬陜高速、312國道,交通非常便利,東距縣城14公里,西面與商州區相鄰。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農產品加工初具規模,使游客吃在農家、住在農家,充分享受了鄉村田園風光,逐步形成了具有萬灣特色的“觀光―餐飲―采摘―購物―休閑―度假”一條龍的萬灣鄉村旅游品牌,但同時在鄉村建設中對景觀建設仍有所欠缺,這也將影響萬灣村的深度發展。
1 基于游客感知的鄉村景觀重要性及滿意度分析
原始數據來源于游客,共制作180份調查問卷,再把原始數據通過SPSS軟件從重要性和滿意度兩方面分別計算出各自的均值與標準差。統計如下:
在客源地方面:本省市的有161人,占89.5%;其他省市的有19人,占10.5%。
游客年齡分布:主要集中在青年和中年人,其中17-25歲的有36人,占20%;26-40歲的有54人,占30%;41-60歲的有75人,占40%以上;16歲以下的兒童均是隨家庭出游;60歲以上的老人較少。
受教育程度: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有123人,占65%以上;高中或中專學歷的有48人,占25%以上;初中及以下學歷的有9人,占5%左右。
月收入情況:游客的月收入低于3000的有65人,占35%以上;3000-5000的有69人,占將近40%。
由表1可知,游客對鄉村景觀的重要性感知度平均得分在4.25-4.72之間。其中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幾項指標的重要性感知度的均值相差不大,如表1所示。
如表2所示,游客鄉村景觀的滿意度感知平均得分在3.40-4.08之間,相比較重要性的感知度,滿意度的得分偏低;其中:萬灣村的鄉村景觀要素最令游客滿意的是生態環境質量;最不滿意的兩項是鄉村風貌整潔度和鄉村旅游服務設施。
游客對于萬灣村鄉村景觀的重要性感知和滿意度評價排序基本保持一致,但總體上重要性感知度要高于實際的滿意度(表3)。
2 基于游客感知的IPA分析
如圖1(運用SPSS軟件計算出的均值與標準差的分布圖)所示,左邊為滿意度的數值,下邊為重要性。劃分為四個象限,圖中數字對應表中的序號[2]。右上角為B象限,重要性和滿意度都比較高,屬于“持續保持區域”[3],位于此區域的鄉村景觀要素包括鄉村景觀多樣性、鄉村景觀美景度以及生態環境質量;沿逆時針方向,C象限表示的是滿意度高于重要性,屬于“過度重視區域”,也就是供給過渡,在此象限無要素分布;左下角為D象限,象限是“次要改進區域”,位于此區域的鄉村景觀要素包括交通便利程度、鄉村風貌整潔度、鄉村旅游服務設施和鄉村旅游服務質量;E象限表示重要性程度較高,但滿意度較低的區域,屬于“重點加強改善區域”[4],在此區域無要素分布。
基于以上分析,萬灣村存在以下問題:
2.1 鄉村旅游服務設施不完善
從圖1中的D象限中可以看出,萬灣村的鄉村旅游的服務設施的游客滿意度的均值為3.40,而重要性的均值為4.25,所以滿意度低于其重要性程度,旅游服務設施在旅游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從數據中分析可知萬灣村在這方面做得不夠完善。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主要是萬灣村村民文化意識的不足導致對鄉村建設不夠重視。
2.2 萬灣村的鄉村景觀不突出
從圖1中的B象限中可知,在這個區域中游客的滿意度的均值為4.80,重要性的均值為4.72。所以滿意度與重要性基本一致,變化不大,其中的鄉村景觀多樣性就分布在其中,即萬灣村規劃區內的景觀設施相比較其他地方的比較單一,創意不足,缺乏鄉村景觀建設所特有的景觀小品和必要的旅游導向系統,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萬灣村缺乏鄉村文化,村民過于盲目的追求城市文化,從而忽略了鄉村自身特有的文化。
2.3 萬灣村村民的鄉村文化意識不足
從圖1中的D象限可以看出在這個區域分布有四個景觀要素,交通便利程度、鄉村風貌整潔度、鄉村旅游服務設施和鄉村旅游服務質量的滿意度均值明顯低于其重要性,即萬灣村村民對這四個要素重視不足,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就是萬灣村村民文化意識不足,這是由于鄉村居民接受的專業知識少從而導致缺乏專業的規劃理念,造成自行拆舊建新,建筑形式隨意等一系列問題[5],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大多是受到城市建造風格的影響,反而忽略了自身所在地原有的價值。
3 景觀建設的優化建議
3.1 完善鄉村旅游服務設施
從調查分析可知,萬灣村旅游服務設施很不完善,有待改進。旅游服務設施的完善直接影響的是游客的數量,只有完善好旅游服務設施,才能更好的為游客服務,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來村里觀光旅游。比如隨著自駕游的普及,在旅游旺季到來之前可以在空曠的地方增建停車位等。為游客提供更便捷、更舒適的服務,并且一定要在保護好鄉村景觀這個前提下去完善好旅游服務設施。
3.2 改變本村的建設重點,突出特有的鄉村景觀
鄉村旅游的發展離不開景觀的建設,景觀的建設必不可少[6]。在保護好原有的景觀的前提下,可以適當的增加一些特色景觀設施,如在道路兩旁栽植景觀樹與景觀花,在各個路口見標示牌,指明路線;在道路兩旁安裝景觀燈,美化道路;在重要地段比如中心地帶,建小型水景噴泉廣場,在廣場上擺一些娛樂設施;等。
3.3 加強對村民文化意識的培養
文化是人類傳承中最重要的一種傳承,它代表的是一個地方的特色,顯示出該地方的與眾不同。加強村民文化意識的培養勢在必行,讓村民意識到景觀建設的重要性,以便于更好的開展景觀建設。可以通過開設知識培訓班、免費發放相關景觀建設的圖冊等途徑對村民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培養。
參考文獻:
[1]唐宗浙,林譯恒.鄉村景觀規劃初探[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4(36):5342-5343.
[2]王立龍.基于IPA方法的上海崇明島生態旅游評價研究[J].科技通報,2013(9):228-232.
[3]於佩紅.基于IPA分析法的海島旅游游客滿意度研究――以溫州市洞頭為例[J].2014(2):51-55.
[4]王戰營.產業集群發展中的政府行為及其評價研究[D].湖北:武漢理工大學,2013.
1.1體驗營銷的內涵
體驗營銷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逐漸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的營銷形式與理念。該營銷形式與營銷理論最為直接的理論來源就是參與經濟的概念。作為活動經濟的延伸與發展的參與經濟是人類經濟發展的第四個階段,前三個階段分別是:鄉村業經濟、工業經濟及文化經濟等等。體驗營銷就是在這一理論的基礎上產生的。以往傳統的“理性購買人”的設想被它打破了,在營銷的過程里,它通過各種手段,刺激購買人產生全方位的感官享受,在“參與式”的親身對比中,購買人便會決定購買其所銷售的活動產品。
1.2休閑農業旅游的體驗營銷模式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隨之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旅游形式——休閑農業旅游。休閑農業旅游指的是部分地區通過自身所具有的鄉村業景觀資源及生產條件,來發展觀光、互動、田園、旅游等一系列活動的新型生產耕作經營模式。旅客在綜合性的休閑農業旅游區內,不僅能夠采果、耕作、種地、觀光,體驗鄉村人的田園生活,感受鄉村田園生活的樂趣,而且還能夠進行健身、度假、娛樂及住宿等活動。休閑農業旅游是參與經濟的典型范例,在參與休閑農業旅游的過程中,旅客能夠感受到多重身體活動與心理活動,這類活動能夠讓人們放松心情、回歸自然,產生極大的精神和身體愉悅。除此之外,有關的經驗者能夠在熱鬧非凡的消費場所里進入穩定狀態,除能夠發展更大的新的感官刺激之外,還能夠得到豐厚的利潤作回報。因此,休閑農業旅游是娛樂的促銷形式,能夠激發客戶的情感,達到共鳴的作用。通過客戶親身參與、體驗獨特的休閑農業旅游魔力,不惜為參與休閑農業旅游掏腰包。休閑農業旅游的程序銷售在獲取了客戶對其認同的情況下就顯得非常簡單了。
2休閑農業旅游在體驗營銷形式下存在的問題
2.1缺乏經營主體的參與式的活動
現階段,在休閑農業旅游的營銷思路還未深入開展體驗營銷的活動。休閑農業旅游人員不熟知、不清楚,即使有些人熟知但是水平也是很有限的。這種情況不利于休閑農業旅游業的開展。在多數人的思想理念中,休閑農業旅游就是圈點地,再建幾間農家房,弄點像采花拔草之類的工程。這樣做忽視了購買人在休閑農業旅游中想要娛樂,忽視體驗營銷這一形式主體。這也是對休閑農業旅游的建設營銷上,未站在購買人的心理角度方面對結果進行考慮,因此這一經營的形式根本不會達到激發客戶多次花錢的效果。根據體驗營銷理念,休閑農業旅游應該從整體上進行問題上的深層次考慮,不僅在田園工程和鄉村產品的配套上,還要在對田園文化的相關活動上做出細化研究。在該文化理念中,休閑農業旅游提供的已不再是鄉村商品的惟一性,而是提供有關流通行業的花錢場所。
2.2休閑農業旅游的形式過于單一,同化趨勢相當嚴重
現階段,休閑農業旅游的發展名目種類繁多,比方說鄉村科技園、生態鄉村園及觀光鄉村園等等。然而就整體角度來看,休閑農業旅游產品尚且單一,無法滿足現代旅游花費的場地需要,精品更是少之又少。讓購買人再次掏腰包的效果難以提高。休閑旅游的形式與格局相似度極高,讓人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基本上就是垂釣、瓜果采摘及吃農家飯等等。通常情況下,休閑農業旅游的責任人會在適當地美化現有的池塘、養殖場、果園及田地等的基礎上,另外打造幾個人工景觀,隨后就開始發展休閑農業旅游業。經營方式如此類似,使游客感覺乏味單調,也就無法吸引更多的客戶。
2.3過分地注重形式,未充分重視氣氛的營造與互動功能的建立
相當一部分的田園工程將注意力放在了形式上,開設了諸如采摘鄉村產品、觀光旅游及野外垂釣等田園活動。在形式中,未站在整體的角度上來考慮打造田園文化氛圍的工作,在這樣的環境下,購買人根本不可能產生高品質的感官享受。根據體驗營銷的相關理念,應充分考慮購買人每一方面的需要,以滿足他們的不同需求。只有這樣的營銷才可以吸引客戶,才可以實現客戶群眾多多花錢的目標。
2.4缺少適當的科研旅游開發計劃,促銷推廣力度不夠
政府對休閑農業旅游資源缺乏掌握及整體引導,此外由于投資者普遍缺乏合理的發展計劃與進行論證的場所,因此容易導致盲目的活動及決策投資的隨意性。因此,部分地區的休閑農業旅游景點存在一哄而上的情況。沒有從整體上規劃、布局景區,同一景區的各旅游景點存在重復或雷同,協調性不高。某些觀光鄉村除了當地城鎮居民外,其他游覽客對這些都不了解甚至不知道,造成很多的休閑農業旅游在促銷推廣上力度不夠。即使是本地人,他們也很少知道本地觀光景址的特色,能主動去游玩的興趣顯然就更少了。還有就算一些硬件設備基本上過關,活動水平和品質較好的景址,也是因為活動責任人推動不力,未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因此,瀏覽客并不了解觀光鄉村的旅游景點。潛在的客源在花費的場所就難以轉變為現實的互動,所以愿為休閑農業旅游花錢的人,沒有很好地娛樂,休閑農業旅游就很難獲取收益了。
3體驗營銷在休閑農業旅游中的運用
3.1推動休閑農業旅游生產鏈的適當延長,重視挖掘田園娛樂特色
現階段,我國的休閑農業旅游特色意識淡化,未能使休閑農業旅游娛樂生產鏈得到有效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除在休閑農業旅游的有關工程上做好準備外,政府和有關休閑農業旅游責任者的理念必須改變。若想實現休閑農業旅游有關商品的增值和利益,必須延長休閑農業旅游的娛樂生產鏈。一方面是對相關鄉村商品附加值進行推動,以采摘為基礎,互動為手段,大力推進和鄉村商品相關旅游的活動,盡量避免把休閑農業旅游單純地定位在鄉村產品采摘上。另一方面是根據購買人和花費場所的具體條件,在有關的休閑農業旅游型工程當中,通過不同的創意及設計,將獨特的休閑農業旅游業發展為擁有多種活動的娛樂文化產業,以實現營銷份額與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在突出特色方面,高度關注休閑農業旅游的經營和娛樂。在設計工程與開發產業時使用了基本相同的原理,圍繞一個特色鮮明的中心配置、安排與娛樂生產相關的工程。以選定的特色為中心,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重視打造特色,在發展特色的同時應避免出現休閑農業旅游工程的相似或雷同。一個事物之所以會有極強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在于其所具有的特色,那些雷同的工程不會激發游客的興趣。購買人在消費后才進行活動,其目的就在于獲取一種完全不同的愉受,休閑農業旅游活動更是如此。不少地區休閑農業旅游在設置特色方面做了很多嘗試,成果頗豐。比方說,部分區域從當地的鄉村產品出發,重視開展其他的特色活動,比方說特色西瓜開發區、草莓特色公園、櫻花特色開發區等;此外,為突出綜合性的特色,部分地區十分重視發揮園區中的各種活動工程的作用。在發展工程的同時,還應重視發揮廣告推廣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激發起購買人的好奇心,也能使其產生消費欲望。
3.2突出特色,打造良好的田園氛圍
就休閑農業旅游而言,其吸引購買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所具備的濃濃的鄉土氣息,突出鄉村那種原滋原味的田園特色是一個休閑農業旅游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因為這樣的鄉土氛圍能使那些前來消費的城里人產生不曾擁有的清新感受。在設置特色時,應重點突出民間特色,將田園村里最質樸的一面展現給購買人。另一方面,應重視打造田園氛圍,按照田園特色的要求來設置相關工程的活動與格調,以此來推動城里人完全參與到田園文化生活中去,體驗不一樣的生活。
1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研究方法
科學研究文獻包含了學科研究的最新熱點與動向,分析科學主題文獻有助于把握學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進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學知識圖譜(CiteSpaceIII),對休閑農業相關文獻進行全面的統計與分析。科學知識圖譜能夠針對科學主題的發文作者、發文機構、關鍵詞等方面,進行學科網絡機構的生動可視化展示,其相關參數主要包括:①時間跨度(Timespan)、時間切片(SliceLength)、頻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設置;②節點(Node)、連接線(Link)、網絡密度(Density)、聚類指標(ModularityQ)的分析,③節點圓環大小、連接線、時間的識別。主要指標說明:①若聚類參數0.4≤ModularityQ≤0.8表明結果聚類程度較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結果聚類程度較高;②生成的可視化圖譜中,節點圓環的大小與分析對象出現頻次成正比關系;③節點圓環外層年輪寬度與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關系。
1.2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后稱CNKI),分步對CNKI數據庫中休閑農業相關文獻進行檢索、收集。首先,關鍵詞為“休閑農業”,期刊來源類別為“核心期刊”、“CSSCI”,時間跨度為2000~2014年,對已發表休閑農業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得到457條記錄。其次,以博、碩士論文為主要來源,時間跨度為2004~2014年,檢索經清洗后得到博、碩論文228篇。再次,增加“鄉村旅游”、“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農家樂”等五個關鍵詞進行補充檢索,共得期刊論文1298條記錄。最終,經過辨別、整理、去重,刪除會議紀錄、報道、無作者等,得休閑農業期刊文獻1062條文獻,以此作為本文研究的數據樣本。
2結果與分析
2.1研究概況
研究成果方面,休閑農業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現快速、穩定增長趨勢,從2000年的15條,到最高峰2010年184條;前期主要以休閑農業理論基礎、概念定義等方面探討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現爆發式發展,其中以2013年為最,博碩論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單位則以福建農林大學為代表。總之,休閑農業正逐漸成為國內農業與旅游研究的熱門領域。研究內容方面,休閑農業較多與鄉村旅游、都市農業、觀光農業、休閑旅游、農業產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交叉研究,現有休閑農業研究成果本身則以規劃設計、對策性研究、發展模式等為主。
2.2研究結果
采用CiteSpace軟件,首先,以2000~2014年為時間跨度,以1年為時間切片長度,以“keywords”(關鍵詞)為網絡節點,選擇前50個關鍵詞為每個時間區間被引詞,以詞頻15次進行排序統計,得到174個連接點,288條連接線,網絡密度為0.0191,生成可視化共被引網絡結構圖。其次,進行聚類分析,共得16個聚類,形成清晰的可視化的關鍵詞共被引聚類知識圖譜,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反映在節點的大小上,頻次越多,節點越大。從知識圖譜中可知,“鄉村旅游”頻次最高,其次是“都市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等。取關鍵詞頻次15次以上,得到18個高頻關鍵詞進行排序。結合現有研究與關鍵詞知識圖譜可知,休閑農業的研究領域主要與鄉村旅游、都市農業、觀光農業、創意農業、農家樂、生態農業等領域聯系較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類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顧客滿意度指數模型、內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變量分析法、回歸分析法、層次分析法(AHP)、空間計量模型、雙鉆石模型、DEA(數據包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條件價值評估法)等;研究熱點主要有區域休閑農業、休閑農業資源評價、休閑農業資源開發、利益相關者、游客滿意度、休閑農業規劃與設計、發展模式、休閑農業標準體系、體驗營銷、空間結構與布局、生態保護、農耕文化等方面。
3休閑農業熱點研究進展
休閑農業具有農業基本屬性,是農業經濟的一種,但同時又結合了農業計劃、農業建設、農業生產和農業部門經濟等多方面的內容,系統地繼承與發展了傳統的農業經濟,是農業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載體。本文重點論述休閑農業5個熱點研究進展。
3.1基礎理論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閑農業的概念進行過全面深入的探討,果雅靜等、牛君儀就休閑農業的發展模式較有研究,牛君儀認為有農業展示、農事參與、生態旅游、民俗文化、農家生活體驗、農村度假娛樂等六種模式。王德剛則對世界旅游農業發展歷史進行梳理總結出世界農業旅游大致經歷觀光農業、休閑農業與創意農業三個歷程,高志強等則對休閑農業的產業特征及演化過程進行深入研究,張強等則對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所促進的產業、資源、經濟、城鄉之間的融合進行闡述,而在宏觀層面,劉春香對我國觀光休閑農業發展有所研究。總之,休閑農業基礎理論研究已涉及休閑農業概念、定義、類型、模式、政策、行業標準、產業分析等多個方面內容,形成完備體系。
3.2區域性發展問題
唐蘇華等研究提出干旱區新綠洲五種休閑農業開發模式。郭利田、孫兆慧等、胡愛娟等對區域間的休閑農業合作與發展進行探討,齊永華等對我國城郊型農業的農業資源利用問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趙玉榕主要以投資機制為主要切入點研究廈門借對臺優勢發展都市農業的政策建議,王樹進等、王曉峰等、朱華武等則運用空間計量相關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閑農業的空間布局與發展進行研究。就現存研究而言,區域性的休閑農業發展問題仍是休閑農業宏觀研究的熱點,主要以研究生論文研究為主。
3.3休閑農業旅游研究
游客滿意度方面,陳勝科等、苗紅等、趙仕紅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費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滿意度評價模型、實證研究等方面進行過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榮等采用情景變量法分析休閑農業游客的旅游行為進而指導休閑農場的科學管理與經營。旅游安全方面,陳水雄等對休閑農業的旅游安全進行過分析,提出海南構建休閑農業旅游安全保障體系的的相關措施。旅游開發方面,周麗潔就湖南省休閑農業旅游市場進行過對策研究。鄉村旅游方面,王會娟、郭煥成等、楊載田等、耿品富等、張劍剛等則研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產品體系、發展創新與路徑、管理經營模式等方面。此外,王穎暉對休閑農業的旅游服務創新進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總之,主要存在與旅游結合、產業協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滿意度、消費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閑農業資源評價與開發
資源評價是休閑農業開發與設計的前提條件,阿布都熱合曼•哈力克采用層次分析法對休閑農業資源評價構建了資源條件、開發條件、旅游條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評價模型并實證分析,黃志紅對休閑農業體驗價值建立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肖光明構建了包括7項評價要素、26項評價因子和具體等級的休閑農業質量等級評價體系,并針對休閑農業園區進行實證分析。而在大區域的休閑農業產業方面,孔慶書等對河北2011年12家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點進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劉軍等采用層次分析法構建發展基礎、協調能力、可持續能力等三大系統層的43個評價指標針對湖南休閑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評價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規劃設計類為主的產業實踐應用以碩士論文成果為主,而趙毅、鄒宏霞等就休閑農業的規劃、產品設計等有過研究。
3.5休閑農業與新農村建設
周彬等認為休閑農業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具有一致性,羅文斌等主要運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閑農業的社會居民經濟社會影響感知度。鐘平等、王圣軍、姬汝茂、張勝利等針對新農村建設與休閑農業發展關系進行過深入研究,較多以新農村建設的角度探討休閑農業的開發與發展對策研究。
4結論與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