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爽aaaaa大片,国产精品成人自拍,国产999精品久久久,国产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優秀范文 生物科學和生命科學

生物科學和生命科學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10-12 16:11:08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生物科學和生命科學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第1篇

【課程介紹】一對一,小班等多種班型自由選擇,針對不同基礎的學員制定適合的學習方案,結合學員自身特點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授課時間,給學員匹配適合的老師進行授課,切實保證學習效果及達分目標。

【溫馨提示】400免費熱線咨詢方法:您好,請您先撥打前10位總機號碼,根據語音提示輸入后5位分機號碼,稍等片刻即可接通校方顧問老師,可以跟老師說明的您目前的外語水平,明確自己的學習需求及所要達到的學習目標,咨詢授課時間安排、學習周期及免費試聽課預約安排等情況,歡迎您的來電!

【嘉興市】

嘉興市韋博國際英語培訓學校南湖名都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64099【商務英語、職場英語、交際用語、生活口語等實用英語培訓】

【江門市】

江門市蓬江區美聯英語出國留學語言培訓江門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63993【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試類英語培訓】

【金華市】

金華市婺城區韋博國際英語培訓學校金華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64097【商務英語、職場英語、交際用語、生活口語等實用英語培訓】

金華市義烏市韋博國際英語培訓學校義烏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64102【商務英語、職場英語、交際用語、生活口語等實用英語培訓】

金華市永康市韋博國際英語培訓學校永康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64097【商務英語、職場英語、交際用語、生活口語等實用英語培訓】

【昆明市】

昆明市五華區泓鈺學校昆明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96095【德語、意大利語、法語 、西班牙語等小語種培訓】

【廊坊市】

廊坊市三河市泓鈺學校燕郊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96115【德語、意大利語、法語 、西班牙語等小語種培訓】

【臨沂市】

臨沂市蘭山區泓鈺學校臨沂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96104【德語、意大利語、法語 、西班牙語等小語種培訓】

臨沂市蘭山區環球雅思英語培訓學校金鼎國際廣場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64187【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試類英語培訓】

【馬鞍山市】

馬鞍山市雨山區韋博國際英語培訓學校萬達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64082【商務英語、職場英語、交際用語、生活口語等實用英語培訓】

【牡丹江市】

牡丹江市愛民區泓鈺學校牡丹江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96109【德語、意大利語、法語 、西班牙語等小語種培訓】

【南昌市】

南昌市東湖區泓鈺學校南昌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96096【德語、意大利語、法語 、西班牙語等小語種培訓】

南昌市東湖區朗閣英語培訓學校賢士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64127【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試類英語培訓】

南昌市東湖區朗閣英語培訓學校南昌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64127【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試類英語培訓】

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環球雅思英語培訓學校紅谷灘封閉校區免費咨詢電話:400 0066 911 轉分機 64188【雅思、托福、SAT 、GRE、GMAT、SSAT等考試類英語培訓】

第2篇

關鍵詞:學生;生物;熱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30-261-01

一、培養學生重視生命科學的意識

行為是由意識決定的。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熱情首先要從培養學生重視生命科學的意識開始。

1、生物教師要理直氣壯地宣傳生命科學的重要性抓住一切機會,利用各種場合、各種手段,從生命科學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和意義各個方面去說明生命科學的重要性。

2、采用迂回宣傳的戰術引起學生對生命科學的重視.如果光是由生物教師講生物的重要性,學生不一定全信,因為他們都有一種看法:哪個教師都說自己的學科最重要。但是,如果由第三者來講生物學的重要性會更有說服力。例如班主任,其他科任教師。另外,還要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等各種媒體來宣傳生命科學的重要性,甚至還可以利用某些往屆學生、學生家長的現身說法等宣傳途徑,來進一步強化學生重視生命科學的意識,使學生更加相信。

3、結合學生的切身利益來強化學生重視生命科學.一方面可利用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工農業生產、醫藥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切身體會來進行強化。另一方面可以結合現行中考及高考制度來強調生物學科的策略優勢,讓學生明白學好生物學科的重要性。

4、重視生命科學的意識應當從低年級抓起.培養意識的東西應該越早越好,如果到高年級才抓,只能起到亡羊補牢的作用,因此,最好從低年級(如初一、初二)就開始灌輸生命科學重要性的意識,讓學生盡早地重視生物科學的學習,為高年級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5、積極營造好學習生物科學的氛圍.生物教師除了要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用生動的語言、活生生的例子,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去營造好課堂的氛圍,還要充分利用教室的黑板報、著名的生物學家肖像及名言、學校的學科專欄、學校的學科專題報告、學科競賽、學習經驗交流、學生生物科學論壇、學生課外探究活動、社會調查實踐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形式,營造好學習生物科學的氛圍,讓學生在其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受到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熱情。

二、樹立教師的威信,爭取學生的配合

教學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缺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成功。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過程當中調動學生,爭取學生配合,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學生肯不肯配合教師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信不信任教師。因此,要想較好地調動學生,教師必須在學生面前樹立起較高的威信。首先教師主觀上要有這個意識,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做好自我包裝和推銷,將自己的輝煌業績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從心底里佩服你、崇拜你。

2、做到先人為主,充分準備好并上好第一節課,爭取良好的第一印象。

3、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學生說話、交流,無論眼神、表情、語氣和身體動作都要充滿自信和果斷,要給學生肯定唯一的回答,不能模棱兩可,猶豫不決,優柔寡斷。

4、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說到底教師最終還是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真正征服學生。

5、借助他人來樹立自己的威信。比如,通過領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師,甚至可以通過已經畢業的學生來介紹和贊揚自己,從而達到樹立自己威信的目的。當教師通過各種努力獲得了學生的信服,他們的情緒和學習熱情就自然會被教師調動起來。

三、教師在整個生物教學過程中必須充滿熱情和愛心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動之以情、攻心為上是教師調動學生的重要法寶。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過程中都必須充滿激情和熱情,使學生強烈地感受到教師對生物科學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生活的熱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樂觀、積極和進取的人生態度,從而對學生產生一種強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愛是推動教育過程的力量之源,教師對待自己的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充滿愛心,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和身心健康等方面關心學生,幫助學生,時時處處為學生著想,讓學生都能夠感受到教師的愛,而他們也會愛自己的教師,所謂“愛屋及烏”,學生自然也就喜歡學習生物科學了。

四、加強教法探索和學習方法的指導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要調動學生的情緒和學習熱情并不算太難,難的是長時間地維持這種學習熱情,尤其是在認真地學習了一段時間之后,如果學習成績沒有提高的話,其學習熱情更難維持下去。相反,如果教師的教學得法,那么學生學起來就相對輕松,學習的效果就好,學生就能從學習中獲得滿足和快樂。由于成就感能源源不斷地得以強化,所以學生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也就可以較長時間地維持下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應當不斷地進行教學探索并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這對于調動學生學好生物科學是十分重要的。

第3篇

素質教育歷來是高等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是素質教育中一項最基本的內容,尤其是對生物學而言,更應該注重提高和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這樣才能夠培養出能適應當代生命科學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所謂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人們所掌握的生物科學知識、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物科學能力、科學觀以及科學品質等方面。①細胞生物學是研究細胞基本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是21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前沿學科之一,是當前生命科學領域中最活躍、最富有發展前景的學科,是生物類專業的主干課程之一。因此,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對于培養新時期的生物人才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對當代大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現狀、實施生物科學素養教育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之中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了綜述,旨在為生物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以供方家借鑒。

1 當代大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現狀及其存在問題

生物相關專業的學生對生物科學技術具有濃厚的興趣,生物科學技術基礎知識扎實,對生物技術發展持積極的肯定態度,具備良好的科技強國的信念。但是,他們對高新生物科學技術知識和先進實驗技術了解較少,生物科學實驗實踐技能較差,對生物科學科研精神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不足。有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對于當前的一些生物熱點問題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于高新技術的應用和新的科學研究領域的認識不足。在理性上,有43%的學生是盲目的懷疑,或者是盲從專家和他人的觀點,對事物較少有自己的看法;在探索求知精神上,“科學功利主義”對學生的影響最大,使得學生視本文由收集整理野狹窄、目光短淺;在實證精神上,有62%的學生缺乏實驗實證精神,偏重抽象思維,缺乏科學實驗的精神和價值眼光。②此外,許多高校只注重生物專業課的常規教學,很少舉辦專門的科研活動,且科學技能培養與鍛煉的途徑缺乏,這使得大學缺乏濃郁的科學素養氛圍,學生較難形成一定的科學技能,由此科學實踐能力也較差。

2 細胞生物學教學中培養科學素養的意義

細胞生物學是生物學類及農林醫藥類本科生一門必修的專業基礎課,是現代生命科學的前沿分支學科之一,它是以細胞為研究對象,從細胞的整體水平、亞顯微水平、分子水平等三個層研究細胞和細胞器的結構和功能、細胞的生活史和各種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細胞生物學是一門承上啟下的學科,和分子生物學一起同是現代生命科學的基礎,并廣泛滲透到遺傳學、發育生物學、生殖生物學、神經生物學和免疫生物學等的研究中,和農業、醫學、生物高新技術的發展有密切的關系,是生命科學的重要支柱之一,在解決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的基礎作用。同時,細胞生物學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重要理論與實踐密切地聯系著。隨著生命科學自身和生物產業的快速發展,對生命科學相關領域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由此可見,細胞生物學課程中科學素養的培養對于建立與其專業層次、研究方向相符合的細胞生物學知識構架體系,培養和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 細胞生物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細胞生物學作為生物學類及農林醫藥類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方面,具有舉足輕的重要作用。然而,科學素養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師應始終將其貫穿于自己的教學之中。如何在細胞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以下是筆者的一些想法和體會。

3.1 加強課堂教學中的“生活化”融合

細胞生物學的知識理論性強,內容抽象深奧、難于理解,教師可以試將抽象的內容與日常生活相聯系,使學生有此聯想起有趣的、熟悉的生活場景或事物,這不僅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和動態化,使其容易理解,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例如講解“蛋白質的分選”時,引導學生由細胞社會聯想到人類社會。細胞中的各種蛋白質發揮結構或功能作用的部位幾乎遍布細胞的各種膜區和組分,只有當蛋白質各就各位并組裝成結構和功能復合體,才能參與細胞的各種生命活動。這就好比在人類社會中,各專業的畢業生只有找到適合其自身特點的工作崗位才能發揮所長??傊\用發散性思維,盡可能地將細胞生物學抽象的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并配合以

多媒體輔助手段,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形象生動,易于理解掌握。

3.2 側重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新穎性

細胞生物學發展極為迅速,隨著科學家們研究成果的不斷涌現,其內容處在不斷更新的動態過程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聯系學科的前沿和熱點,講述較先進的科學結論,跟蹤國際上最新進展。此外,教師在注重教學的同時,宜以科研并舉,以科研引導和促進教學;教學與培養科學研究型人才緊密結合;教學內容與最新科研進展同步,使學生在正確掌握細胞生物學基礎上學會解決與之相關的科學研究問題。如將教師的主要科研成果與基礎理論教學有機結合,結合教學內容介紹自己的科研成果,這樣既生動又貼切,學生又很熟悉,使學生獲得學習的興趣和動力,亦可以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科研鉆研精神。

3.3 增加細胞生物學實驗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

綜合性實驗注重知識的綜合運用,實驗原理和方法步驟較為復雜,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實驗原理,正確使用儀器設備,鍛煉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設計性實驗是指學生根據實驗項目,自主設計實驗方案,自主準備實驗材料,自主配制實驗所需試劑,根據自己的時間自主安排實驗進程,設計性實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實驗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勇于探索的精神。由此可見,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可以鍛煉學生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③然而目前許多高校由于實驗條件和課時安排的限制,細胞生物學實驗主要以基本操作和驗證性實驗為主,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較少甚至沒有,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的培養。④因此,教師應根據科學性、可行性和實用性原則增大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如我們精選了真核生物基因組的提取、純化、鑒定、擴增、酶切、重組、轉化、篩選的大實驗,膜蛋白的分離與鑒定等綜合設計型大實驗,這些實驗中的每個實驗都構成了一個綜合性整體,同時,在實驗材料的選擇上盡量做到由學生自主選擇。通過每一次的綜合設計實驗,使學生進一步鞏固了已學習的知識和已掌握的技術,并能夠對實驗結果進行合理的正確的資料采集、整理、分析和歸納,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質、科學精神、創新思維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4 組織各種“科學小組”,布置學科發展前沿的討論,與全程科研訓練對接,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

第4篇

關鍵詞:生物科學;雙語教學;國際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42-0104-03

生物科學是全球范圍內最受關注的學科之一,在現代科學技術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21世紀自然科學領域的帶頭學科。在高校,生命科學的教學與研究迫切需要與國際接軌,順應國際化發展。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師及科研人員,均需要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教學研究水平。所謂雙語教學,即是通過兩種語言的結合,通常是將英語與漢語相結合,在課堂上對專業知識就是講解。加強和推廣雙語教學是高校國際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國教學改革的主流方向。培養具有高水平、國際化復合型人才,與世界一流大學教育接軌,迫切需要進行雙語教學。雙語教學現已滲透到生物科學各個學科,包括植物生理學、生物化學、植物生態學、保護生物學、動物生物化學、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等。本文將闡述雙語教學在生物科學中的重要性,并探討生物科學雙語教學的模式,最后,對生物科學雙語教學的發展提出建議,以期通過不斷的摸索和實踐,對生物科學雙語教學理念、教學方案和教學形式進行了完善和創新。

一、生物科學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1.雙語教學是國際化建設的重要環節。國際化是時代賦予大學的歷史使命。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知識和信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舉足輕重,只有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能夠推動世界科學、技術和經濟的持續發展。目前,國內各大高校都在大力推進國際化進程。大學國際化是將國際的、多元的文化融入到中國大學現有的教學、科研、管理和服務中去,與國際一流大學的教學科研水平接軌。在高校國際化發展進程大力推動的背景下,國際化滲透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大高校力圖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教學理念、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通過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國際學術交流、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經驗的學生等方式,來提高自身國際化的效率、水平和層次。由此可見,加強和推廣雙語教學是高校國際化建設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國教學改革的主流方向。

2.生物科學教學和科研迫切需要雙語教學。隨著生物科學不斷給人類生活帶來巨大變化,該學科已進入到不斷完善的新階段?,F代生物科學在農業科學、醫藥衛生、糧食與食品安全、生態安全、新能源、資源與環境保護等各領域都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人類生存、人類健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息息相關[5-7]。培養生物科學領域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與現代科技、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然而,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生物科學專業在教學和科研上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和不足。其中,英語水平成為了限制該專業領域教學和科研的重要因素之一。雙語教學促使教師和學生將中英文相結合,在教學和科研的過程中,更高效的使用英語,提高英語聽說讀寫等各方面的能力。通過雙語教學,生物科學教師和學生可以更加直接和迅速地了解國際教學和研究動態,時刻保持研究領域的國際化嗅覺,緊跟國際化發展步伐,從而提高該專業的教學和科研水平。

3.雙語教學是培養國際化人才和高素質教師的有效手段。通過雙語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科研發展趨勢和研究前沿,培養具備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人才,也有利于開拓生命科學領域的教師及科研人員的國際化視野,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因此,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提高師資力量,與世界一流大學教育接軌,均需要進行雙語教學。從各大高校的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高校已設立國家級生物學理科基地班以及中外合作辦學的國際班。基地班和國際班的設立,為生物學研究創新型人才培養提供了一個完善的支撐體系。同時,聯合國際班中外雙方的教學力量,為培養具有高水平、國際化視野的生命科學領域的專業人才提供了優勢。在此情形下,部分專業課程實施雙語教學成為了提高教育改革、應對國際競爭、培養扎實專業知識的高層次復合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生物科學雙語教學模式

1.中英文授課相結合。與普通的中文授課和全英文式授課不同,雙語教學以中英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授課。同普通課程類似,雙語課教學主要以教師講臺授課為主,但授課的多媒體課件均為英文,上課內容以全英文展示。為避免學生不能及時跟進英文課件的內容,老師將個別生疏的或者專業的詞匯或關鍵概念列出,并附上中文注解,從而幫助同學們理解和記憶。雙語教學教師主要通過英文對教學內容進行講授,同時輔以中文解說,幫助同學們掌握課堂知識。最終,教師通過亦中亦英的教學方式來創造一種雙語的教學環境,既能保證學生們理解和掌握知識內容,又能提高學生們的英語理解和應用能力。

2.引用英文教材和教學資源。學生的學習無法離開教材,雙語教學既需要優秀的中文教材也需要引進優秀的英文教材。僅靠教師課堂上的英文課件或者英文闡釋,尚不足以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要真正體現并實現雙語教學,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國外教學資源,積極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讓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能夠較好地掌握本領域專業知識。引進并介紹給學生一本優秀的原版英文教材便是前提之一。此外,雙語教學不僅需要將教學信息以英文形式進行傳授,為了幫助同學們理解并掌握知識內容,需要將中英文教材相結合。通過中英文教材作為參考,可以使班級內各個層次水平的學生學習并掌握知識,從而達到較好的雙語教學效果。同時,雙語教學給學生提供課外閱讀資源,包括網絡資源、參考圖書以及生動有趣的教學電影、動畫等,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完善和加強雙語課程的教學,實現教學目標。

3.重視多媒體資源。雙語教學注重利用多媒體資源,放映教學圖片、電影或動畫等。我們從國外有關學校引進了生物科學專業的教學圖片、教學電影,這些圖片均是彩色的英文圖片,制作精美、色彩鮮艷,教學電影形象生動,栩栩如生的將一些抽象的知識點或者復雜的生物動態變化過程呈現出來,化抽象為具體,高度集中學生們的注意力,大大加深了學生對相應知識的了解和記憶,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生物學課堂變得生動活潑,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知識的興趣,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同時也使得學生在生物科學專業英語的聽力、閱讀等方面得到培養[9]。

4.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雙語教學主要以老師課堂講解為主,由于教學內容繁雜,學生在課堂上常常很難長時間保持新鮮感,集中注意力,使得課堂教學質量降低。加上課時數少,學習時間緊,學生們課后復習以死記硬背為主,沒有達到理解記憶的目的,不能真正掌握生物學知識。同時,生物科學專業注重理論結合實踐,除了在課堂上學習理論知識,更需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因此,在雙語教學過程中,需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包括學生自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個別章節以專題討論形式開展,增加實驗課程、野外實習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開闊學生眼界,增加學生對生物科學的學習熱情和興趣。雙語教學的老師鼓勵學生進行專題討論、制作展示課件、輪流進行課程內容講解和比賽、撰寫簡單的科研論文。課程中途安排學生走上講臺,用英文呈現自己的PPT,并用英文對所學知識進行交流和討論,鍛煉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英文表達能力。在此過程中,使學生能夠了解學科發展方向、研究熱點,拓展學生國際化研究視野,激發學生科學研究的興趣、培養科學研究能力和科學素養。

5.課程考核方式多樣化。傳統的考核方式為卷面作答的形式。考核形式單一,且易導致學生以應試為目的進行學習,限制學生自主性和科研能力的發展。改革傳統的考核方式,逐步改變學生以應試為目的的復習方式,也是雙語教學的目標之一。多元化、靈活的考核形式才能遵循素質教育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另需考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及實踐能力。將卷面考試與實驗考試、題目作答與課堂論文以及自學成績相結合,以提高綜合能力為目的進行考核,從而避免傳統的、單一的、機械式的考核方式。雙語教學課程的成績評定除了期末考試以外,平時成績以專題討論、PPT講解、論文撰寫、隨堂測驗以及課題考勤等形式進行平時學習的考核,目的在于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在文獻資料查閱、論文撰寫、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為將來學生繼續深造或就業奠定基礎。另外,期末考試使用雙語試卷對學生進行考核。即部分試題為中文,部分試題為英文。鼓勵學生用英文答題,進行英文答題的學生可給予適當的加分鼓勵。

三、生物科學雙語教學發展方向

雙語教學順應高校國際化建設發展趨勢,只有經過不懈努力的探索和創新,總結經驗、勇于實踐,才能不斷完善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式,最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對此,我們對生物科學雙語教學的發展提出了一些建議。

1.培養具有較高學科專業英語水平的學生。通過雙語教學,與國際上生物科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接軌,對現有課程進行改革創新,促使人才培養國際化,全面提高生物科學專業的教學質量,從而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科學專業人才,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科學素養,開拓學生國際化的視野,為學生將來進一步出國深造或者進行科學研究做好準備。

2.實現部分課程的全英文授課。生物科學專業部分高年級的學生將選擇繼續從事科研事業,部分學生將出國深造,成為國際化人才。隨著生物科學雙語教學逐步開展并完善,培養具備生物科學領域競爭力和國際化素質的學生將成為其主要目標。針對雙語教學的課程,建議對其進行課程體系的改善以及教學質量的測評,在已有雙語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和加強雙語課程的教學,并逐步實現高年級、部分具備條件的雙語課程的全英文授課,尤其是一些國際合作課程、國家重點課程以及具備較好前期基礎的雙語課程,從而滿足生物科學教學的國際化需求,與國際教學理念和教學形式接軌。

參考文獻:

[1]李春茂,巫躍鳳,劉玉.中國高校雙語教學的進展研究[D].高校教育管理,2007,1(5):70-76.

[2]周密,丁仕潮.高校國際化戰略:框架和路徑研究[D].中國高教研究,2011,(9):16-19.

[3]蔣玉婷.全球經濟危機給中國高校國際化帶來的新挑戰及其思考[D].教育論叢,2010,(2):163-164.

[4]韓立新,于詩卉.高校雙語教學改革的若干問題思考[D].教育科學,2013,6(29):35-41.

[5]黃國瓊.生命科學發展前沿對高等醫學教育的影響與對策研究[D].第三軍醫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6]何白玉.生命科學教育的哲學探索[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7]鄧立紅.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學生命科學學科的發展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第5篇

關鍵詞 高中生物 新教材教學

高中生物課程的宗旨就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所以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挖掘生物學的內在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都能輕松愉快地學到對他們的生活非常有用的生物學知識,使他們喜歡上生物學!如何在此指導思想之下,上出精彩的高中生物第一課呢?以下以新課標教材高中生物第一章第一節第一課,談談我對這節課設計的一些想法和教后體會。

一、教材分析及教學設計思路

今天,生物科學突飛猛進的發展,使人們逐步認識了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生命物質的結構和功能,遺傳規律以及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等。生物科學對人類社會正在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莫過于對人類自身健康的關注。所以課本在第一章第一節以威脅人類健康的兩大殺手性疾?。喊┌Y和傳染病為例,引導學生關注生物科學與社會的密切關系,體會學習生物科學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初、高中生物知識的銜接。(2)嘗試說出人類健康面臨的挑戰。(3)舉例說出生物科學與社會的關系。

2、能力目標:(1)逐步培養學生讀圖表,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和處理的能力。(2)通過學習高中生物課的要求和方法,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素養,及創新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通過活潑有趣的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2)通過人類面臨的健康問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做出貢獻。(3)逐步培養學生全面的、發展的視角。

三、教學重點、難點

1、嘗試說出人類健康面臨的挑戰。

2、舉例說出生物科學與社會的關系。

3、學生讀圖表,獲取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分析、加工和處理的能力。

4、通過人類面臨的健康問題,激發學生努力學習,增強社會責任感,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做出貢獻。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1)視頻片段:“物種進化”、“基因工程”、“拯救瀕危滅絕物種”、“人類與傳染病抗爭的歷史”。(2)新聞:“好人傅彪安然辭世”、“人民日報”關于癌癥的一則報道。(3)圖片:河北大學模式動物研究所、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核心建筑DNA雙螺旋模型、居里夫人、香煙、各種傳染病病毒、紅細胞

2、學生準備:初中學習的生物學知識及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儲備

五、教學過程:(略)

六、小結與教后體會

對于本節課導入的第一個問題,學生的發言十分精彩:有談到今年八月份在四川爆發的“豬鏈球菌事件”、“大陸贈送臺灣省國寶大熊貓,以促進兩岸關系友好事件”、“北京一白血病患者用其新生妹妹的臍血進行治療,但是失敗的事件”等。我對學生的發言都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贊揚,同時指出:初中學習的是生物現象的“是什么”,高中將要揭開生物現象背后的“為什么”及“怎樣做”。為了說明生物科學的涵蓋范圍之廣,我不想通過自己的口述列舉,因為那樣將會相當枯燥,學生一聽了之,不會產生共鳴。為什么不從生活中去尋找實例呢?于是課前我從“Discovery”、“國家地理雜志”、“科學博士”等系列VCD中截取了三段視頻短片。在課堂上能觀看這樣圖文并茂的電影小短片,學生的興趣當然都相當的濃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自然也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不止一位科學家預言:二十一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在授課至此處,我將學生的視野打開至生物學以外的領域:許多科學家已轉向對生命科學的研究與應用、國內各高校與生命科學的相關專業年年招生火爆、每天的新聞幾乎都有關于生物科學方面的報道,甚至是北京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核心位置矗立的都是DNA雙螺旋結構的模型。從這些事實可以看出:生物科學就在你我身邊,生物科學與人類的關系比其他學科更為密切,生物科學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證生命的質量。

說到生命的質量,目前正有越來越多的疾病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大家認為,首當其沖的疾病是什么?(癌癥)

大家一定更關注我們國的癌癥發病情況。教師展示某日“人民日報”上一則關于癌癥的報道,繼續呈現給學生生活中的事例,牢牢的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自然被充分地激發。從這兩則生活中的資料里,學生水到渠成地總結出癌癥的病因和預防措施。我想這樣的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必定深深地銘刻在了他們的腦海之中。

通過“人類與傳染病抗爭的歷史”視頻錄象,不僅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更自然地導入本節的下一個學習內容:“生物科學與社會-基因診斷與基因治療。”

第6篇

關鍵詞:生命科學史;教育價值;生物學素養;探究性學習

Abstract: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discloses the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solving biology problems. It represents the history of discipline formation of life science and their relations, and discloses the essence of natural science. 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also proves that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generation is the process of inquiry,and there exist contradictions and debates between scientists during the course of inquiring, and there ar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a successful experiment and a fitful choice of experimental object. Finally ,the life science history represents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scientific spirit and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which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biological quality and scientific quality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nquiry-based learning.

Key words:life science history; educational value; biological quality; inquiry-based learning

最近幾年來,有關生命科學史的譯本以及著作開始出現。有的師范院校已將生命科學史納入課程計劃并開始實施,一些中學生物教師也開始認識到生命科學史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的作用(展示知識發生過程,展現科學精神,展示科學研究方法),并且提出具體做法(創設情境,引入課題;介紹方法,啟迪思維;突破教學難點)。[1]然而,生命科學史中蘊涵的教育價值遠不止這些。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生命科學史中蘊涵的教育價值對于實現這樣的課程目標具有積極的意義,對于教師教育也具有積極的意義,本文的目的就在于進一步挖掘生命科學史的教育價值。

一、生命科學史揭示了人們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

生命科學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們思考和解決生物學問題的思想歷程。這些思想是受當時的文化背景和科學技術水平制約的,生物學新知識的產生,都需要首先從思想方法上有所突破。

“物種是演變的”思想的確立就是對“物種是不變的”思想的突破。[2](475—549),[3](236—267)人類對生命個體發育的探究歷程也體現了思想方法上的突破。[2](253—297),[3](125—152),[4](37—56,134—148)這些事實反映了思想氛圍影響著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如果當時的思想氛圍是不科學的,就會導致人們對事物的錯誤認識。反過來,人們通過對事物的科學探究,獲得對事物的正確認識,又會改變人的思想,進而改變思想氛圍,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產生一次飛躍。

生命科學史展示了科學家所處的時代背景,記錄著科學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轉變,而科學家的思想以及思想轉變與他們從事的科學探究是密切相關的。這對學習者形成正確的思想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二、生命科學史展示了生命科學各個學科形成的歷史

生命科學史展示了生命科學各個學科形成的歷史,它能夠從整體上告訴我們各個學科是在解決什么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還能告訴我們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這有助于研究者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和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有助于學習者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建構完整的知識結構。

遺傳學的建立和發展經歷了細胞遺傳學、群體遺傳學、微生物遺傳學和分子遺傳學等階段的發展。[2](565—655),[3](280—335),[4](149—168,213—259)如果孟德爾不運用數學知識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就不能發現遺傳規律;如果沒有細胞學的發展,薩頓和鮑維里就不能認識到遺傳因子與染色體之間的聯系;如果塔特姆不精通微生物知識,基因與酶之間的關系就不能建立起來??傊?,如果不依靠各方面的知識,就不可能打開解決問題的思路。

遺傳學是在解決遺傳的規律是什么、遺傳物質是什么、遺傳物質具有什么結構、遺傳物質如何復制和如何控制多肽鏈的生成等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環環相扣,知識體系相當清楚。如果我們在學習中能夠循著這樣的線索展開,了解這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過程,那么這一部分的知識結構就建構起來了,而且還可能聯系到新的問題上去。

三、生命科學史揭示了自然科學的本質

生命科學史揭示了自然科學的本質。自然科學從本質上表現出以下特征:定量化、觀察、實驗、科學過程、在自我更正中完善和積累。[5]

定量化的特點是將生命科學和數學結合在一起。孟德爾就是運用數學統計方法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才發現分離和自由組合規律的;如果沒有群體遺傳學家對群體進行研究,建立數學模型,那么自然選擇學說的機制也許就不會被揭示。只有對不同環境下獲得的大范圍的樣品進行遺傳方差的統計分析,才能將遺傳引起的變異與環境引起的變異區分開。[4](160)精確的定量化使生命科學成為人們公認的真正意義上的科學。

觀察與實驗是生命科學的基石。通過實驗來研究事物,特別是通過精確的對照實驗來研究問題是自然科學的又一突出特征。在自然科學領域,實驗是向自然界提出真正的、必須解決的問題,并且尋找答案的方法。實驗方法首先在生理學領域得到運用。19世紀70、80年代,薩克斯(1832—1897)領導的植物學派,對于生物學中實驗方法的運用起了特別重要的作用。[4](94)19世紀80年代,魯(1850—1924)將實驗方法引入原先注重描述性工作的胚胎學領域。[2](291),[3](149-153),[4](41)通過胚胎學,實驗方法又擴展到細胞學和遺傳學,最后又擴展到進化論的研究中。到了20世紀30年代,大多數生物學領域,除了古生物學和系統分類學,都采用了實驗分析和物理、化學方法而取得新進展。

生命科學史顯示了產生每個知識點的科學過程。例如,20世紀初,薩頓和鮑維里在孟德爾遺傳學以及19世紀末在染色體的變化、體細胞與生殖細胞的分裂等方面的成果上,提出了染色體學說,即(孟德爾所說的)遺傳因子可能就在染色體上。但是當時拿不出證據證明他們的觀點。直到1910年,摩爾根通過一系列實驗發現,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才證明了薩頓、鮑維里的假說。從“基因位于染色體上”這一知識點的形成過程,可以看到科學過程的步驟。

生命科學也是在自我更正的過程中積累和進步的。達爾文建立了以自然選擇為核心的進化論,可人們在承認生物進化論的同時,卻不愿意接受達爾文對進化原因進行臆想的方法,不滿意達爾文對進化機制的解釋。德弗里斯將實驗方法引入對進化論的研究中,提出了“突變學說”,以此來解釋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在20世紀的頭十年,得到生物學界的廣泛接受。然而,1910年,果蠅遺傳學的發展表明,果蠅群體中不斷發生著突變,卻沒有產生物種的變化。1912~1915年細胞學的精確研究,沉重地打擊了德弗里斯的學說,他所認為的大規模突變產生的性狀實際上是已有性狀的復雜重組。[4](26-32)細胞遺傳學,尤其是群體遺傳學的建立,才闡明了自然選擇的機制。40年代,在達爾文進化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綜合進化論。在綜合進化論盛行了多年之后,1968年,木村資生提出了“分子進化的中性學說”。1972年,埃爾德雷奇和S.J.古爾德提出了間斷平衡論,引起了科學界的重視和研究。進化理論還在發展之中。

從進化論的發展可以看出,生命科學知識是在科學家對前人的結論不斷質疑、不斷證實的基礎上進行自我更正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了解生命科學史,對培養研究者和學習者的批判性思維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能加深學習者正確認識絕對真理和相對真理的關系,從事實中提高哲學素養。

轉貼于 四、生命科學史是前人探究生物學知識的科學過程史

每一個知識點的產生過程,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生命科學史就是前人探究生物學知識的科學過程史。這一點已有論述(王薦,2002),這里不再贅述??傊?,生命科學史中蘊涵了知識與過程的統一。(過程中包含著思維方式,如好奇心、求知欲、質疑、推理等;過程中包含著研究方法。)創造科學知識的科學家,哪一個不具備廣博的知識呢?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建立,匯集了許多不同學科背景科學家的智慧,顯示出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僅有沃森和克里克的知識也是辦不到的。知識和過程是自然科學的兩個維度,二者是統一的,不能割裂開來。沒有知識基礎怎么創新呢?

值得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以來,已經指出了重結論輕過程的弊端,并且提出“新課程把過程方法本身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從課程目標的高度突出了過程方法的地位”。[6](116-118)然而如果把“突出了過程方法的地位”理解為重過程而輕結論,也是極端錯誤的,因為過程與結論不是對立的。在生物教學中二者必須兼顧并且統一起來。學習生命科學史是能夠把結論和過程方法兼顧統一起來的有效途徑之一,這樣做不僅有助于了解每個知識點的來龍去脈,而且從其中的一些典型事件中可以學習到前人的科學探究方法。

五、生命科學史展示了人們的合作過程

生命科學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有相同研究方向的人們之間和有不同研究方向的人們之間的合作。

DNA雙螺旋結構的問世充分說明了這一點。這個事實表明從事不同學科研究的人,掌握的知識和技術是不同的,而且不同學科背景的人帶來了不同的思維方式(尤其是玻爾、德爾布呂克和薛定諤的思想為遺傳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沃森和克里克),他們的合作為解決問題提供了不同的思路,他們在解決問題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同時共享了研究成果。

不同的教師也存在知識體系和經驗的不同。尤其在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很快,老中青各層次的教師的知識結構差別會更大,而教師之間的合作可以彌補這種差別。因此,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生物學教師要與同行合作,也要與其他學科的教師合作。這也啟發學生必須重視每一科的學習,只有這樣才能為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六、生命科學史展示了各種觀點的碰撞和論爭過程

生命科學史展示了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科學家所持觀點之間的碰撞和論爭,在碰撞與論爭中,知識得到不斷的澄清。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發表不久,有人提出了“自然選擇作用于哪一種變異”的問題,成為當時爭論的焦點。達爾文認為選擇主要作用于連續的變異類型上。早期的生物統計學家高爾頓(1822—1911)、皮爾遜(1857—1936),與達爾文的判斷一致。到了19世紀末,貝特森用事實證明了環境雖呈現連續的變化,而生物的變異卻是不連續的,這種不連續性受遺傳的控制,而不受環境控制。1904年,在英國科學促進協會的會議上,貝特森與韋爾登進行了最后的爭論,貝特森取得了勝利。[3](302-304),[4](66-67)針對由什么物質引起發酵的問題,李比希和巴斯德展開了爭論。巴斯德提出釀酒中發酵是由于酵母細胞的存在,沒有活細胞的存在,糖類是不可能變成酒清的;[2](338)李比希堅持認為引起發酵的是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這些物質只有在酵母細胞死亡并且裂解之后才能發揮作用。1897年畢希納用實驗證明了李比希認為引起發酵的是酵母細胞中的某些物質的觀點是對的,[4](182-183)即使是偉大的巴斯德也有發生錯誤的時候。

這些事實給予我們啟示:在教學,尤其在生物學探究教學中,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和教師之間發生爭論是正常的交流。新課程教學提倡這種交流,允許發表各自的觀點,即便有錯誤也是正常的,關鍵是拿出證據去證實。

七、生命科學史展示了成功的實驗與選擇合適的實驗對象是分不開的

孟德爾選擇了豌豆;摩爾根選擇了果蠅;細胞學說的創始人施旺選用具有相似于植物細胞壁的動物脊索細胞和軟骨細胞;[3](160)貝爾登和鮑維里在研究細胞分裂時,選擇了馬蛔蟲細胞;[3](168-170)沃爾弗(1733—1794)采用植物組織做研究材料研究生物的生長發育,由植物向動物推廣;[2](278-283)比德爾和塔特姆最終選擇了紅色面包霉做生化遺傳學研究的材料;[4](231)德爾布呂克、盧利亞和赫爾希組成著名的“噬菌體小組”,最終選擇了病毒作為研究對象;[4](234-236)瓦爾堡選擇了正在進行細胞分裂的海膽卵進行呼吸速度的研究;[4](148)悉尼·布雷內、羅伯特·霍維茨和約翰·蘇爾斯頓(這三人是2002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獲得者)最終選擇了線蟲來探索“程序性細胞死亡”的奧秘;科學家選擇了擬南芥作為植物遺傳研究的模式植物。

由以上事例說明了選擇合適的研究對象對解決問題非常關鍵。這些事實給予我們的啟示是:1.基礎教育階段生物新課程中的探究教學,也涉及選擇探究對象的問題,要解決好探究問題,必須先選擇好探究對象;2.培養師資的師范院校開設的生物實驗課,實驗內容都是計劃好的,實驗對象也是預先規定好的,只要照著做就可以,這是標準式的“食譜式”的實驗,做實驗僅僅是為了驗證已被肯定了的現象或者是學習一種標準的實驗程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對“實驗”會有興趣呢?培養的師資能夠適應新課程的教學嗎?關注科學家篩選研究對象的做法,對于師資培養和進行生物學探究教學應該是有幫助的。

八、生命科學史呈現著科學家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世界觀

科學態度就是實事求是;科學精神就是敢于懷疑、敢于求真、敢于創新;科學世界觀就是要認識到世界是可知的,同時還要關注科技發展對社會的影響,養成負責任的態度。巴斯德(1822—1895)和伯格(1926—,DNA序列專家,198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7](21-23)的事跡充分體現了科學家的科學素養。

20世紀的許多重大事件,證明了科技對社會具有兩面性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制造生物武器給人類帶來災難。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我們每做一件事,不光要想到給自己帶來的好處,還要想到會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什么不便,甚至災難。只有依靠科學的世界觀,才能對事物作出判斷并采取適當的個人行為。生命科學史中記載著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從中挖掘科學家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世界觀,把它們滲透到生物學教學中,對于培養學生的生物學素養乃至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都具有積極的教育意義。

重視生命科學史的教育價值是時代的呼喚。2001年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的理念?!镀胀ǜ咧猩镎n程標準(實驗)》(簡稱《標準》)在課程目標中也明確提出,“獲得生物學基礎事實、概念、原理、規律和模型等方面的基礎知識,知道生物科學和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和成就,知道生物科學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8](7)在實施建議的教學建議一欄中,第七個專題“注重生物科學史的學習”中舉實例專門強調了“科學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學習生物科學史能使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這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很有意義的”。并特別說明“對于《標準》中沒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學史實也應注意引用”。[8](36)《標準》已經向生物學教師提出了要求,生物學教師必須具備生命科學史方面的素養。加強這方面的素養主要依靠兩條途徑來實現。其一,高師院校在本科生、教育碩士、研究生中設置相應課程;其二,可通過新課標培訓、新教材培訓以及教師培訓等繼續教育的各個環節來實現。同時呼吁從事生命科學史編撰工作的學者,不斷把生命科學發展的最新進展納入生命科學史的體系中。

參考文獻:

[1]王薦.把生命科學史引入中學生物學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2,22(1):52-54.

[2]〔美〕瑪格納(Magner L.N.).生命科學史[M].李難,崔極謙,王水平,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

[3]汪子春,田洺,易華.世界生物學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4]〔美〕加蘭 E 艾倫.20世紀的生命科學史[M].田洺,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

[5]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1-23.

[6]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美〕波拉克.解讀基因:來自DNA的信息[M].楊玉齡,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21-23.

第7篇

【關鍵詞】課題研究;生物學原理;生物科學素養;能力

筆者參加了我校報批的《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途徑與方法的研究》市級課題研究。“利用生物學原理,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其研究的項目之一。為了通過實際的課堂教學實踐驗證“利用生物學原理,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是“初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途徑與方法的研究”中的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茲將本人負責的項目作如下總結:

生物學原理是生物科學素養的主要載體,而生物學原理的教學則構建了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主要平臺。生物學原理科學課程倡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素養的中心特點是,理解重要的科學觀念,懂得科學技術潛含的力量及各自的局限性;具備科學思考的能力;能夠將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方式運用于個人決策或參與公共文化事務之中 。生物學原理是觀察、實驗、思維相結合的產物,它不僅呈現了生物科學的事實觀念和特點,而且還呈現了生物科學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方法。因此,生物學原理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載體,而生物學原理的教學則構造了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平臺 。

生物學原理的重要特點生物學原理反映了生物界中的現象、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必然發生、發展和變化的規律,反映了生命活動中的本質關系,是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及形成機理 。生命性生物學原理重要闡明生物生命活動的規律,而生命活動規律重要表現在新陳代謝、應激性、生長發育、繁殖、遺傳變化、進化及系統發生等方面 。生命性是生物學的根本特性,生物學原理是圍繞生命活動這個中心展開的。綜合性生物界具有少樣性,生命系統具有少層次性,而且是高度組織化的,如生命系統的層次有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在生物系統不同層次上有著各自的生物學原理,但每一具體的原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系 。許少原理不僅超越了生物科學單一學科分支的范疇,涉及到各種生物類群,而且涉及數學、物理、化學等其它學科,特別是近代生物科學的綜合性發展更加注重了學科知識與技術的綜合運用 。因此,生物學原理的綜合性特點為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提供了更為廣泛的資源和空間 。

加強生物學中心觀念的教學生物學原理是建立在生物學觀念基礎上的更深一層次的生物學知識,它反映了生物學事實或觀念之間的相互關系 。學生形成生物學觀念和掌握生物學原理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辯證關系 。一方面,形成生物學觀念是掌握生物學原理的基礎,觀念不清就無法掌握生物學原理;另一方面,掌握生物學原理可以使學生從生命活動變化中去進一步地理解鞏固生物學觀念 。教師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生物觀念是使學生掌握生物學原理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生物學原理的教學就無從談起 。加強觀念教學必須使學生獲得足夠的感性認識 。教師要創設便于理解觀念的良好環境,提供探索生物學觀念所必須的感性材料或典型事例 。

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民的素質,提高素質不等于片面追求高學歷,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接合,必須為現代化建設服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在現實的教育形式下,學校片面的追求升學率的提高,而普遍忽略其他方面的教育及培養。在很大程度上與素質教育相背,教育與素質教育和實踐相互脫節,學生畢業走入社會,技術、技能等能力極其低下,創新意識薄弱,知識面狹窄,應用能力不足等缺陷。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極其低下,嚴重影響了教育事業的發展進程,中學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嚴重制約著學生生物素養的培養和提高。因此,利用生物學原理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顯得尤為重要。

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已有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其最基本的含義是指學生能夠合理地將所學到的科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及個人生活中。生物學素養是公民科學素養中重要的組成成分。是人們在認識自然和應用生物科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內在本質,包括人們所掌握的生物科學知識、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生物科學能力、科學觀以及科學品質等方面。是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它反映了一個人對生物科學領域中核心的基礎內容的掌握和應用水平,以及在已有的基礎上不斷提高自身科學素養的能力。

良好的科學素養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石??茖W素養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和能力的體現。需要在長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逐步培養和建立起來。作為一名從事一線教學的生物學教師,深知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必須更新觀念、改進教法、改進評價方法、重視理論和實踐的聯系、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在科學技術不斷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周圍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學素養是現在每個初中生畢業后必不可少的能力。通過此課題的研究,轉變教學觀念,將生物教學與個人和社會相聯系,加強書本知識與生活相聯系,使學生從生活中走進書本,再從書本回歸生活,使生物學與學生生活之間架起橋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生物學,善于捕捉、獲取、積累生活中的生物學知識,使抽象、枯燥的生物學知識具體化、生活化,使學生進一步對生物學產生親切感、真實感,同時感受到生物學的趣味與作用,領悟科學探究的各種技能,培養科學精神,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情感,進而增強對生物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有效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在教學中要使學生通過生物課學習能在以下四方面得到發展: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世界觀, 科學探究方法與技能 ,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物學的知識和技能。

生物學屬于一門自然科學課程,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知識體系。其中包括人類認識自然界的一些途徑和方法,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學與其他領域認知模式的不同,也體現了科學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質。生物學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不僅要傳播科學的事實和概念,更要體現科學是一個探究的過程。理解這一新的課程理念,將有助于生物教學改革和實踐,通過生物課培養學生興趣、動手能力,以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生物科學素養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它需要我們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從點點滴滴做起,切實把新課標的理念貫徹于課堂教學之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態度和價值觀,重視方法、技能的提高和訓練,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行為和習慣,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科學素養。

生物科學是21世紀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生物科學素養的教育內容應主要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價值五個方面。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掌握生物研究的科學方法,才能夠適應社會經濟和生命科學的發展。筆者根據參加課題研究的實際教學經驗,將義務教育階段有關利用生物學原理能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教學內容大致分為植物、動物、人體生理、微生物、實驗等五個方面。例如實驗教學方面,眾所周知,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科學實驗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最佳方法之一。通過實驗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社會生存能力。同樣對生物學知識的學習、生物學能力的獲得和生物科學素養的達成同樣也離不開實驗。實驗教學既是生物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又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環節。在中學生物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有利于學生獲得系統生物學知識,掌握科學的實驗方法,發展各種能力,樹立良好的科學態度,養成科學的協作精神。生物實驗教學為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搭建了一個發展平臺。

生物學課程中的實驗教學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通過設計實驗過程、收集和分析資料并得出結論,使學生認識、經歷科學研究的過程,并訓練其使用有關的具體方法完成每一個步驟,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有效操作方式。

把實驗課和理論課、活動課、課外實習、野外考察及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使實驗課教學開放空間向課外和校外延伸,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當地的生物資源。如:植物學實驗中植物各器官形態結構的觀察,可以和野外考察結合起來,以野外的植物為材料,觀察記錄不同植物根、莖、葉的形態特征,花及果實的類型,植物各器官系統的功能,以及植物形態結構和功能與植物生活環境適應性,使學生以新的目光新的角度,發現一些課堂上沒有接觸到的新知識新問題,開闊學生學習和思維的空間,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科學和思想情懷。充分發揮學生在生物學實驗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對生物學實驗課的興趣,增加師生之間、同學之間溝通與交流,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注入式”變成“主動吸收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動手能力、科研創新能力、獨立思考獲取知識能力、信息收集鑒別處理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協作精神、進取精神、創新精神和科學探索精神,加深學生對生物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的理解,切實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1]。

生物科學知識與我們的現實生活密切相連,通過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當中體驗到科學的重要性,意識到只有自己的科學素養提高了才能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用科學的行為來對待周圍的事物,用科學的思維約束自己的行為,當他們能夠認認真真地對待這一切并能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所作所為時,自身的科學素質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了,而科學素質的提高對于我們國家建立和諧社會以及執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因此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對于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以及國家精神文明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生物學新課程開創了科學、技術和社會(STS)教育的新局面,新的課程標準把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關注和參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作為生物科學素養和重要組成部分。在STS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如何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思考和面臨的問題。通過實際的教學實踐,體會到教師對活動內容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著STS教育的效果。課堂上若選擇一些學生感謝到親切、實在、能接觸到相關問題或與社會生產、生活、發展有關的熱點問題組織教學活動,通常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2]。

參考文獻

第8篇

【關鍵詞】美育;初中生物;教學;生物史

美育也稱審美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人的情感教育,而美的標準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含意。當今,審美教育內容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高尚的道德情操,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為充分發揮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提升綜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生物科學史內容中蘊含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審美教育素材。但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教師們常常忽視在生物課程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更忽視利用科學史內容滲透審美教育,以致審美教育不能很好地開展。初中生物教師可以利用科學史內容從以下方面重視和滲透審美教育。

一、轉變觀念,重視生物科學史教學

近年來,由于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明確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學史的學習,使得生物科學史的教學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生物教師在涉及科學史內容時只是匆匆帶過。這與教師們沒有從根本上認識生物科學史在生物學科中的重要地位有關。由于迫于應付升學、中考,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趕進度,抓成績,只注重所謂重點知識的講授,認為生物科學史僅僅是歷史知識或事件,不是教學的重點,使蘊含在生物科學史中的教育價值沒有被很好地利用起來,更別說在其中滲透審美教育。其實,在那些科學史的重要事件中,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獲得重要結論的過程就是探究和創新的過程,這些內容的學習,可以“逐步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科學家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堅忍不拔的精神是學生的良好榜樣。因此教師應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在生物科學史中蘊含著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教育素材,充分了解教育的真諦,明白教學過程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應以學生的終身發展、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實際上在重視科學史教育問題上,不僅課標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近幾年的高考試題中也多次出現與生物科學史相關的考試內容。所以重視科學史教學迫在眉睫,身為生物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生物教學,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深入學習科學史的內容,從根本上轉變觀念重視科學史教育。

二、注重生物科學史的學習,提高自身專業素養

專業素養是教師從事教學工作所應具備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自身專業素養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因此、應該把接受終身教育、不斷提高專業素養作為自身的一項長期發展規劃。生物科學史知識是生物教師專業素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上好生物科學史的相關內容,教師必須注重生物科學史的學習,認真分析教材,切實消化和體會相關科學史的研究背景、實驗設計原理、探究的過程及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新課標的實施建議中還提出:“對于《標準》中沒有列出的其他生物科學史實也應注意引用?!币虼?,除教材中的科學史內容外,教師還應積極、主動地搜集生物科學史資料,拓展自身科學史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只有不斷擴充、汲取新的知識與理念,才能有創新的視角與思維,才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得到科學精神的美的熏陶。

三、深入分析蘊含在生物科學史中的“美”的元素,在教學中滲透美育

在初中生物教材中的生物科學史內容,主要是以再現重要的生物科學研究結果或結論的形成過程的方式而呈現的。啟發學生分析科學家的探究過程,可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生物科學史內容中還蘊含許多“美”的元素,如達爾文對植物向光性的研究過程中不斷質疑并求證,體現了持之以恒、堅忍不拔的科學研究態度之美;中國科學家鄒承魯等人在結晶牛胰島素合成的實驗過程中反復操作并驗證,體現了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之美;促胰液素的發現過程中巴普洛夫敢于自我批評,體現了勇于擔當的科學品格之美;孟德爾在對豌豆雜交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推理時,運用了統計學與演繹推理等方法,體現了突破傳統、思維創新的科學方法之美;科學家在構建DNA分子結構及磷脂雙分子層模型中不斷構建并驗證,將抽象概念具體化,體現了準確、形象的科學模型之美;沃森與克里克在DNA模型構建過程中互幫互助,相輔相成,體現了科學研究中研究團隊成員間坦誠相見、同舟共濟的團結協作之美等。這些科學史內容都是在生物教學中滲透美育的良好素材。生物教師應深入分析蘊含在科學史內容中的“美”的元素,有意識地將這些“美”的元素融入教學設計中,將“美”的教育、美的元素,化作情感教育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授n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感受這些“美”的實質,使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達到情感升華,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最終達成教育的真諦,即為愛的教育或是完美人格教育。

總之,審美教育內容要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高尚的道德情操,發展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為充分發揮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核心作用,進一步提升綜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進各級各類學校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生物科學史內容中蘊含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品德、思想教育的良好審美教育素材。生物教師應轉變觀念,重視生物科學史學習,在充分利用生物科學史內容實現知識目標傳授、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同時,分析科學史中“美”的元素,使之作為美育的載體,引導學生以正確的審美觀看待問題,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培養出道德情操高尚、科學文化素質扎實、身心健康又具有良好的審美情趣的創新人才。

參考文獻:

[1]杜春梅.生物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學術研究,2013.

[2]黃玲.初中生物教學中的美育滲透[J].課程教育研究,2012.

[3]陳繼慧.初中生物運用科學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探索[D].20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业县| 遂宁市| 龙井市| 辽源市| 韩城市| 遵化市| 搜索| 康定县| 鄱阳县| 山阴县| 富锦市| 武功县| 稻城县| 蓬莱市| 墨江| 梓潼县| 锡林郭勒盟| 九龙县| 清徐县| 登封市| 涿州市| 会昌县| 随州市| 闽清县| 息烽县| 博湖县| 建昌县| 利辛县| 方城县| 京山县| 于都县| 瑞昌市| 岳西县| 乳山市| 宿州市| 宁城县| 都兰县| 壤塘县| 泰兴市| 高陵县| 镇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