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2-22 14:46:25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現代科技的作用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一、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促進教師更新教育觀念,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當今的教師絕大部分都是“應試教育”模式下的產物,他們對傳統的課堂教學方法駕輕就熟,“一枝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巴”是他們所信奉的一成不變的教學手段。然而,多媒體技術與計算機網絡的出現與普及卻給這種傳統的教育觀念帶來了極大的沖擊。目前課堂中的學生已不僅僅滿足于從教師那里被動地獲取知識,他們可以借助網絡獲得比教師頭腦中多得多的信息。于是教師的權威性受到動搖,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失去了它應有的“靈性”,教師們不得不用新的教學觀來透視和分析今天的課堂教學。于是,教師們開始嘗試著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改進教法。從第一次嘗試,到第二次、第三次……從而逐漸形成習慣。
對于現代教育技術,教師從拒絕接納到嘗試,從嘗試到適應,從適應到創造,經過了一個一連串極為能動的過程,從而使得教改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得以提高。
此外,由于現代科技,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發展非常得迅速,幾乎每隔半年到一年,就有新的教育教學軟件問世,而這些優秀的教育教學軟件往往是由一些專家和一些技術人員以及一些高水平的教師開發研制的,教師們在應用這些新教學軟件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學到一些優秀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從而在不知不覺中使自身的業務素質和業務能力得以提高。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育改革的重點是: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效率,向課堂45分鐘要質量。在傳統的教學手段下,學生只能通過教師的說教來獲取知識,缺乏直觀感覺,而教師的舉例也只能通過抽象的思維去想象、印證。這樣的課堂教學往往呆板僵化,缺少生機與活力。
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比如計算機輔助教學,教師可以將大量的教學信息預置在機內,隨時調用,任意切換,讓一些抽象的知識、深奧的原理、精彩的實驗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大大地增加了學生視覺信息的接收量,為學生展開思維、發揮想象提供了寬闊的空間。而且通過這種真實性、直觀性的演示,不僅增強了知識的趣味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使一些原本抽象的問題變得簡單化,通俗易懂,使得學生能更容易接受,更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如在教學“圓的面積”時,以往用傳統教法教學,因圓面積公式推導過程較為抽象,故學生對圓面積公式的產生很難理解。而借助多媒體教學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具有動態畫面的課件,形象地演示出圓無限分切后轉化成長方形的過程,引導學生推導出圓面積公式。這樣就將原本抽象的問題變得形象化、簡單化,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保證了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又縮短了課堂教學時間,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創造性。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學科教學 作用
The function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subject teaching
Guo Liping
【Abstract】The writer has expatiated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in the subject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in arousing students’ thinking,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spirit and improving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hrough typical examples starting from our school using the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to push the education for all-around development.
【Keywords】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Subject teaching Function
現代社會的信息化和網絡化,使學校的教育教學發生了深刻變革。現代教育技術的普及,為學科教學開拓了廣闊的天地?,F代教育技術優化了教學過程中教學信息的傳輸,改變了傳統應試教育的模式。它豐富的教育資源為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它的形象化教學方式促進了素質教育的實施。
1.現代教育技術創設了開放、和諧的課堂教學模式,適應了現代教育的變革與發展。多媒體的應用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為使學生學好有關西方節日,英語老師組織學生布置場景,讓學生真正體會西方節日的過程。為讓學生學好“過去進行時態”,充分利用多媒體把形、聲、色等各種信息作用于學生感官,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聽說能力。
2.現代教育技術創設了有助于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環境,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學生在學習圓周曲線時,利用《幾何畫板》作圖,探索軌跡的形成過程,獲取求曲線的軌跡方程的基本方法。另外,以學生為本,把有關軌跡問題的知識融于問題情境中,以人機交互的方式,使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
3.現代教育技術的虛擬效果真實貼切,化微觀為直觀,化想象為直覺,化抽象為具體?!百|子的發現”屬于微觀領域的知識,這一實驗無法在中學物理實驗室中完成,傳統的教學只能靠掛圖進行,學生難以理解。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對這一過程進行了生動的展示和清晰的分析。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又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分析實驗現象,初步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
4.現代教育技術為激感與開拓思維創設了良好的教學氛圍和問題情境,促進了學生思維和情感活動的和諧發展。以《荷塘月色》為例,為讓學生真切地體會文中的美景,教師從網上下載了相關圖片。在講授過程中,結合學生思維的發展,將圖片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有親臨之感,使他們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得到和諧發展。
5.現代教育技術實現了數與形的有機結合,動與靜的對立統一。以“函數的圖象”為例,利用《幾何畫板》制作多媒體課件直接展示曲線的變換過程。課件操作簡易,便于學生參與。靈活多樣的方法,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了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課件中數與形的有機結合、數與形的相互印證,有利于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能力得到同步發展。
6.現代教育技術使教學具體化。以課件《地球的自轉》為例,課件編輯了地球自轉的有關AVI影像動畫,生動直觀地解釋了自轉方向、自轉周期、晝夜更替、地球形狀等宏觀現象。動態的圖象與畫面,讓學生容易區別自轉周期的恒星日和太陽日,分析晨昏線和晝夜半球產生的原因,真正理解物體水平運動產生偏向、地球兩極稍扁及赤道略鼓都是由于地球自轉的緣故。課件從不同角度展示地球運動的二維和三維空間模型,把宏觀的現象具體化,抽象的物質直觀化,動態的過程形象化,繁雜的知識系統化,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參與性,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7.現代教育技術使音樂欣賞課變為真正的現實。多媒體課件《管弦樂曲》方便地幫助學生認識管弦樂隊中四個固定編制的樂器組和“特色樂器組”中各項樂器的性能和音色特點。在主界面中設置“體裁介紹”、“樂器介紹”、“作品簡介”、“思考與練習”等四個按鈕。任意點擊其中按鈕,就可進入某一次界面。在設計方面,著意使課件具備有師生雙邊互動的功能。
8.現代教育技術優化了化學的實驗教學。原電池的原理是電化學的基礎。其反應中所涉及到的電子的得失及移動過程,是悄悄地進行著的,肉眼根本看不見。運用多媒體課件。用小圓點虛擬電子,設計動畫,讓Zn板上失去的電子沿著導線移動到Cu板上。兩個小圓點就是兩個虛擬電子,它們一起在Cu板上與H2SO4溶液中的兩個氫離子結合,形成了H2,氣泡就從Cu板上冒出。生動形象的過程,使學生容易明白原電池的原理。
9.現代教育技術使歷史鏡頭在學生面前重現,使學生品味到歷史的真實感,發揮了學科教學的德育功能。學習《三國鼎立》,插入“火燒赤壁”電視片段,讓學生仿佛回到了那個年代,加深了學生對重要歷史人物的理解。真實的戰爭場面以及音樂的烘托,渲染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 許遠望.《一個多功能數學課件的構思與制作》.《中學數學教與學》.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2001.第7期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科學課;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2)16-0047-02
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學習這門課程,有利于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在科學課教學中,有很多內容是學生生活中不能接觸到的,理解起來比較抽象,但是可以借助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各種渠道如電視、廣播、網絡、媒體等方式為學生建立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環境,優化教學過程,使教育教學更生動、更有趣、更高效。下面就《科學》課程教學談點粗淺的看法。
一、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學生的興趣得到激發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睗夂竦膶W習興趣,對學生的學習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把書本知識通過死記硬背塞給學生,難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使教師所授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具體化,特別是能將一些難以見到的自然現象呈現在學生眼前,給學生帶來最直觀的感受。叫學生眼觀其形,耳聞其聲,立刻喚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及探究欲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地震》這一課時,筆者先用地震多媒體軟件演播“地震將臨時動物植物的異?!?,再演播“地動山搖,風聲肆虐”,更進一步演播“樹倒房塌,地裂屋散”,讓學生一步步感受地震、體會地震,隨后再導入新課:“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震。”逼真的音效、強烈的畫面帶給學生的是身臨其境的感受,喚起學生對地震的共鳴、對地震的疑惑、對地震知識的渴求。
二、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解決教學重點、難點
《科學》教學中應當善于突破、解決知識體系中的重點、難點,傳統的教學手段僅局限于教師的口頭傳授與提醒,而信息技術手段則可以將重點、難點醒目地展示給學生,計算機的圖像與聲音資料給學生帶來的感官沖擊必然會極大地加深學生對重點內容的印象,不僅如此,一些常在課堂上難以講述清楚的疑難點,尤其是需要一定的教學情境才能解決的教學難點,都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的模擬一一解決。教《日食和月食》一課時,自制課件,在銀幕上出現月亮漸漸被黑影遮住,光線越來越暗,依次將月偏食、月全食的整個過程展示出來,學生看到此處便開始小聲嘀咕:“這個黑影是什么?月亮怎么不見了?”這時,筆者及時抓住學生有強烈興趣的契機,導入主題,迅速將整班學生的求知欲點燃,通過多媒體,學生對日食和月食有了感性認識,然后連同實驗教學,將月食、日食的知識向學生一一剖析清楚,于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就輕而易舉地突破了。
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填補教師語言無法企及的空白,使課堂教學內容在學生心目中“站立”起來和“活”起來,也會起到從抽象到具體的輔助教學作用,縮小教與學的距離,讓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迅速提高。
三、運用信息技術,有效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對學生而言,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形成多角度、多層次的信息剌激,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縮短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時間,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在提高課堂容量的同時,提高了教學效益。在科學及常識教學中,當學生知識不足時,使用信息技術無疑是效果最好、最優化的手段。 例如在《植物的一生》的教學中,用于認識鳳仙花從種子到長成苗、長高、開花、結果等生長過程的媒體有很多 , 課堂上有教師的語言、課本、板書、標本、實物,還有電教手段的投影片、錄像帶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語言、教科書、必要的板書等傳統的教學媒體始終要用,誰也離不開,但它們不是唯一的、最優的。學生獨立研究環節,觀察鳳仙花的種子、根、莖、葉等,用實物是最好的。但如果要研究鳳仙花的生長過程,除了學生每天觀察記錄外,鳳仙花生長的電影或錄像等多媒體也十分重要。多媒體課件信息容量大,可以彌補觀察材料的不足。在學習動、植物知識時,很多動植物學生平時根本見不到,無法獲取感性知識,筆者就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播放,生動、逼真地展示自然界中的各類動、植物的各個部分(如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同時配合學生的觀察活動,分別將畫面快放、慢放、靜止、重復、放大,讓學生抓住了各類動植物的特征,既擴大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密度。又如教學《動物的生命周期》一課時,由于學生對蠶的生命周期知識了解甚少,筆者利用網絡下載有關生命科學的知識,制作成 CAI 課件,教學時采用教師講解與課件視頻資料相結合的方法,課件還延伸介紹了其它動物的生命周期,這樣不僅使學生很好地理解了遠離自己生活的知識,而且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
四、運用信息技術,展示科學信息、收集資料
科學課不僅僅是通過一個個活動來引領學生探究,了解最新的科技資訊、掌握所學知識的來龍去脈也是重要的方面。如在教學《運用感官》一課中學生認識到人眼只能一定限度地看小和看遠、有局限性時,筆者及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 X 射線在醫學中的運用、顯微鏡下放大 1200 倍的細菌照片、天文學家通過望遠鏡觀測遙遠的星體,使他們感到科學技術可以使我們的器官功能得到延伸,由衷地感到了科學技術的力量之大。在教學《紙的觀察》一課時,在學生充滿成就感地經歷了自己造一張紙的過程之后,筆者又向他們介紹了關于紙的網站,讓學生通過查詢,自己去了解中國古代的造紙過程,感受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以及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另外,筆者也提倡運用網絡收集信息,如六年級的《垃圾的回收利用》一課,讓有條件的學生在下面收集關于回收垃圾的信息、數據和圖片等,再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分析、形成認識,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五、運用信息技術,把學生的視野從課堂引向大自然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課堂教學;光合作用
現代教學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各種能力,使每一位學生都獲得充分發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生物教學,能使教師教懂、教準、教活、教精,使學生達到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從而使教學進入最佳狀態。下面,我就談談現代教育技術在《光合作用》一課中的應用。
一、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興趣
多媒體教學,能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能利用多種感官分析器進行學習。如,用形象生動的圖像信號吸引學生的視覺;用音響適中、悅耳精練的語言信號吸引學生的聽覺,特別是電教多媒體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傳遞中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學生能直觀地看到宏觀世界、微觀世界,遠方或過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無限的延伸和擴展。例如,關于光合作用的發現:由于時間和空間的跨度較大,傳統教學很難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我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先播放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從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刺激學生。尤其進行普利斯特利的實驗時,優美的畫面、強烈的動畫效果深深地吸引了學生。此時,我啟發學生思考:①在同樣的環境、同樣的條件下,一組小鼠容易死亡,蠟燭易熄滅,而另一組卻不容易,為什么?②此實驗說明了什么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學生明顯地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習主動積極。積極思考,踴躍發言,最后掌握了所學的知識,徹底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變系統講述為先看后練的模式,實際上加大了學生的課堂活動時間,優化了生物課的教學環境,學生恰到好處地學到了許多新知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二、應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實驗操作的正確性
對于實驗都有一定的要求,一旦學生操作失誤,不僅會導致實驗失敗,更會引起學生的恐懼心理,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采用多媒體技術對實驗操作進行模擬,這樣讓學生在計算機前進行模擬操作,以掌握正確的操作,再進行實驗,將大大提高學生實驗的有效性。本節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在提取過程中要用丙酮做實驗材料,而丙酮具有一定的毒性并很容易揮發,操作時必須嚴格要求,否則整個實驗室里將會彌漫著丙酮的氣味,甚至引起中毒。另外,在葉綠體中色素的分離也有幾個非常關鍵的步驟,它將會影響到整個實驗的成功與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用現代教育技術對實驗操作進行模擬,讓學生仔細看清正確的操作技術,記住要領,尤其是關鍵點,我將會重復播放幾遍。如此,再讓學生進行實驗,結果表明效果好多了。
三、化解難點,形成知識體系
生物學知識,有的抽象性強,有的綜合復雜,有的時空跨度大,難就難在這些信息不能直接被學生感知。利用多媒體,可以把這些信息通過轉換變成光、電、磁等信號,并以一種直觀的形式,使事物真實地再現于課堂,讓學生耳聞目睹、身臨其境。本節課中,光合作用中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是一個教學難點。我用現代教育技術展示其變化,讓學生多方位感知。然后,采用幻燈片歸納,最后形成知識體系,在教學過程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斷創新的精神
本節課中,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我們主要讓學生明確科學家的態度和精神。在此,我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展示從17世紀海爾蒙特的實驗到20世紀30年代魯賓和卡門實驗:幾代科學家歷經兩百多年,才對光合作用的生理過程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然后,讓學生深思:科學的發展是多么艱難!最后,讓學生樹立起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不斷創新的精神。
1.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彪S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計算機已經成為學生學習和交流的有效工具,特別是多媒體網絡的運用,它能給學生提供大量的語文學習資源,它改掉了傳統授課的“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由于其課堂的容量小,一節課下來,學生所學不多,由于其形式的單一,學生易生厭倦情緒,難免會產生“容量少、進度慢、效果差”等結果。這種手段,已不適應時代的發展,不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在網絡下的運用計算機授課,在教師的的引領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個性、興趣、需求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通過收集、整理、分析、選擇信息資料,應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并通過網絡實現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交流,資源得一共享,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
比如:在學習《中國石拱橋》一文,由于學生對古代石拱橋知之甚少,無法理解中國石拱橋的造型特征,結構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CAI課件就形象地向學生展示了趙州橋、盧溝橋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現代典型拱橋的畫面。學生興趣盎然地邊聽教師的講授,邊欣賞各式各樣的拱橋,研究它的形式,結構,強化對實物的感受。又通過分析、比較,學生很快了解了中國石拱橋的形式優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的特征。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其厭學情緒,培養學生閱讀、搜集、整理資料和協作交流表達的能力,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歸納和拓展,豐富了課堂內容,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養成了聽、說、讀、思、議、查等自覺學習的習慣。
2.有利于體現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是語文實踐。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的優勢向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根據需求從學習網頁上選擇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閱讀、感悟、理解。如《誰是最可愛的人》的課件設計中,有一個“網上閱讀”。通過此次512汶川大地震中,13萬名官兵舍身救人的英雄事跡,增強對人民子弟兵的敬佩之情。通過網上BBS論壇、公告欄、留言本等交流工具,將自己的獨特理解、感受、體會和心中的疑惑與老師和同學進行交流、探討,這樣,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理解、感悟、表達、交流等實踐活動,廣泛接觸語文材料,有助于掌握學習語文規律,并通過篩選的語文材料。互相瀏覽其他同學的學習體會,提高學生獲取、處理和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增強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學會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
3.有利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边@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革,而且強調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進取精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這已達成共識,而“不教”的前提是學生把教師所“教”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這些,均要求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媒體之間的互動,相互交流,共同協作,獨立思考,積極表達,主動進行意義建構而獲得的。
比如:我們在教學課文《只有一個地球》后進行拓展閱讀——讓學生探究“沙塵暴”這一課題,教師通過富于激情的語言介紹出現沙塵暴給人們帶來的危害和出示沙塵暴的帶來危害的圖片和錄象,讓學生身臨其境,喚起學生探究“沙塵暴”秘密的欲望。學生急切想對“沙塵暴的成因、危害和如何治理”等問題進行探究,教師趁勢導入,引導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讓其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引導他們上網搜集,整理有關治理沙塵暴方面的信息資料,并通過閱讀,下載所需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加以整理,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在全班進行廣泛交流評議,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互相在網上發表見解,并通過直線互相討論、交流、評議所完成的研究成果,或提出修改建議。
可見,信息技術環境帶給學生閱讀內容的超容量,形象直觀,交流的開放和個性的參與,大大地激發了網上閱讀的興趣,拓展了閱讀空間,使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成為現實。
4.有利于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計算機進入課堂,就可以動靜結合,變隱為顯,縮小時空,使得開、聲、情有機融合,互為相濟,使其產生良好的效果,實現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目標。
如教《春》一文時,我們就可以形象導入,激起學生閱讀興趣,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風景圖,讓學生觀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圖,口頭簡要敘述,并背上表現春天的詩句,在聲畫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讀錄音,那美不勝收的佳景和配音員絲絲入扣的朗讀,讓學生在有親臨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發,花草樹木競相爭榮的景象和作者熱愛春天,憧憬未來的欣喜之情。
一、巧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欣賞興趣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和思維方式,恰當的運用多煤體教學,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學的效果,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在《春江花月夜》教學時,學生在欣賞樂曲開頭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夜色朦朧、夕陽西下的美好場景,這部分曲子速度漸快,將人們帶入到優美夜色的意境當中;學生在欣賞樂曲部分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江濤洶涌、野鴨戲水的生動畫面,這部分音樂的速度漸快、情緒歡快熱烈,此時學生的情緒很高漲;學生在欣賞尾聲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歸舟遠去、野鴨憩息的優美畫面,這一部分音樂由黑管在低音區演奏主題旋律,輕柔而舒緩……學生在欣賞的時候很投入的沉浸在優美的音樂和意境之中,與音樂融為一體。多煤體為學生欣賞樂曲創設了生動的意境,激發了學生欣賞的興趣。
二、充分發揮視頻展示的作用,培養小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小學生對因視頻音樂的接受能力很強。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播放學生感興趣的視頻,教師在前邊加以舞蹈配合,多方面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欣賞熱情。在視頻素材的選取上,從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作品入手,如《喜洋洋與灰太狼》、《天線寶寶》、《火影忍者》等動畫主題曲,這些視頻作品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觀看欲望,引發學生的積極性思維,使學生很容易走進音樂作品,從而達到欣賞、感悟音樂的目的。
三、利用多媒體音頻播放功能,培養小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
近年來我國農業科技整體水平有了很大變化,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特別是我國已進入加快改造傳統農業、走中國特色 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關鍵時刻,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也日益突出。所以推進農業科技實用技術的創新,對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具有重大的意義。文章就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作用作淺要分析。
1 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對農業發展的意義
1.1 提供先進的農業技術裝備,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
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可以不斷為農業提供大量先進的各類農具、農業機械、運輸工具、生產性建筑設施等,從而改善和提高現有農業生產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生產規模效益化,成本降低,提高投入產出率。
1.2 提高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質量
農業科技實用技術的進步,不僅可以為農業不斷開發和提供高質量的生產資料,如化肥、地膜等,提高生產效率;還可為農業培育和提供動植物新品種,提高投入產出比;此外還為農業提供先進適用的耕作技術等,改善和提高各種農藝技術水品.這樣就可大大提高土地生產率或投入產出比率,改善和提高農產品質量。
1.3 充分合理地利用資源,提高農業經濟效益
農業科技實用技術的進步可擴大農業資源的利用范圍,提高農業資源的質量和單位資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農業資源能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用;還可促進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統一和協調,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優化農業資源配置,以充分發揮農業生產的地域優勢,從而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
1.4 可以改善和提高宏觀經濟管理水平
國家通過有效的宏觀調控,可以正確引導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減少或避免農業生產經營的盲目性;采取現代化科學管理手段提高農業生產單位的經營管理水平從而保障農業生產經營活動高效健康的進行。
1.5 可以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
農業科技實用技術的進步可使農民的勞動條件不斷改善,勞動強度不斷降低,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從而調動農民推進技術進步的積極性,是農民努力學習與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一旦被農民掌握,必將引起農民思想行為的一系列變化,改變傳統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
2 農業科技實用技術發展的重要性
2.1 雖然我國的農業科研、教育以及推廣機構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農業科技實用技術的創新明顯不足,而且發展也比較緩慢,這些方面都嚴重影響著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的發展直接關系到現代化農業的發展與建設,。因此發展現代農業,必須加速科技實用技術的創新發展,才能不斷促進農業的現代化發展水平,保證農產品的有效供給以及確保國家糧食的穩定發展。
2.2 當前,世界各國正從不同角度采取相應的措施發展農業。高科技在世界農業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新的農業科技革命正在蓬勃興起。
2.2.1以 "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為代表的高科技設備應用于農業生產,這將大大提高農業的生產水平。
2.2.2走上 "信息高速公路" 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使農業生產的社會化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2.2.3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現代生物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將培育出更多產量更高、質量更優、適應性更強的新品種,使農業的自然生產越來越多地受到人類的直接控制。
總之,世界農業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為代表的新的農業科技革命飛速發展,我們必須迎頭趕上。
2.3 我國農業的發展狀況迫切需要開展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實現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根本出路在科技。農業科技實用技術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因此,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必須盡快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
3 農業科技實用技術在現代農業建設中的作用
3.1 科技進步可以提高土地生產率和農產品質量。通過科技的進步,可為農業提供先進實用的耕作技術,改善和提高農藝技術??纱蟠筇岣咄恋厣a率、投入產出比率,改善和提高農產品質量。
3.2 科技可以改變農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促進農村的全面發展。農業技術進步可使農民的勞動條件不斷改善,勞動強度不斷降低,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從而調動農民推進技術進步的積極性,農民學習與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掌握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將使農民改變小農意識,改變傳統的價值觀念、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
一、以情境為鋪墊,引導學生價值觀的養成
通過現代教育技術。高中生的情感依然處在可塑階段,而語文學科可以充分起到豐富學生情感,端正其學習及人生態度,引導其正確價值觀養成等作用,緊靠課本及教師的文字敘述,很難達成最佳教學效果,而通過現代教育技術,有效結合語文教學中的“聽、說、讀、寫”,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創設情境,在加深學生對課文理解的同時,也可引導其正確價值觀的形成[1]。比如在講授《邊城》一文時,由于當時的創作背景,學生可能并不會真正體會到作者沈從文對自己悲慘的人生與對個人及民族的隱痛的這種心情。因此,教師可以根據《邊城》改編的同名電影為切入點,通過演員生動的表演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傳達出的對人性以及心靈上美好而純凈的描寫。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可以說是語文科的一大優勢,而現代教育技術在案例呈現以及語文再現等方式更直觀的表達出文中作者與教師的意圖,等方面也有著其獨到的優勢。
二、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想象力
借助現代多媒體技術,能有效改善我國學生創造力的發力不足的現象。比如,在講授《蘭亭集序》一文時,可通過多媒體設備,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將王羲之等數位東晉文人在蘭亭聚會的場面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出來。使學生感受到作者清新俊逸的文風,幫助學生加深對文中優美語言及整個作品的內涵的理解。同時在我國文化發展歷程中,東晉在其文學作品與文人的風骨上都十分有特點,其作品中的親近自然等風格與特征很難僅靠文學作品來做呈現[2],通過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合理想象與聯想東晉文人的生活狀態,進一步激發學生想象力,使學生深入認識到《蘭亭集序》的寫作風格及其作品意境,使學生一定程度上提升自身文化修養,培養更有利于創造力發展的條件。
三、考慮教學因素,優化教學設計
以《紅樓夢》為例,其雖為我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難點便是很多學生都沒有看過《紅樓夢》原著,甚至也沒看過電視劇,加之不少學校都是封閉式教學。因此,在講授《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教師在第一課可先給學生講解其前五回的內容,并借助多媒體工具向學生介紹“女媧補天”與“木石前萌”等故事,使學生對文中的背景有大概的了解。第二回交代賈府人物時,因賈府人物眾多,教師可通過課件制作賈府人物一覽表,更直觀的展示各人物的關系。在分析人物性格時,可直接給學生播放影視的相關片段,通過鏡頭使學生感受故事情節與人物性格,作為《紅樓夢》的經典歌曲,《枉凝眉》可以加深學生課文以及人物性格的理解,能為學生創設出優美的情景,使其能更快融入課堂。另外,教師還可將電視劇中第三集的《林黛玉進賈府》與大結局中的《賈府破敗結局》剪輯在一起,形成大約三十分鐘的教學視頻,并配以圖片與文字,通過一節課的時間,使學生感受到賈府由最初的繁盛到最后的衰落這種強烈對比,使其獲得初步審美感受,并且還能有效促進學生《紅樓夢》這本書的興趣。
四、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傳統教學模式由于形式過于單一已無法適應當下的教學,也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與求知欲,而現代教學技術集結了文字、圖片、音像與動畫為一體,能通過多媒體的功效擺脫傳統枯燥的說教式教學,實現聲像的有機結合,使其能更好服務于語文教學設計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實現最佳教學效果。比如在講授《雷雨》時,傳統的教師方式是讓學生分組朗讀,而學生也多半是機械化朗讀,很難深入理解與掌握課文內容,導致其失去興趣。不過通過現代信息化的教學技術,學生可以直接觀看到視頻資料,通過演員的表演,使學生融入其中,產生興趣。
同時,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大量古文,教師以往都是采用讀一句、翻譯一句的形式做講解,這種教學形式并不能讓學生感受到文中的內容與情感,不利于學生立理解,更會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3]。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教師可多讓學生聽古文朗誦的音頻資料,又或是在講解課文之前,讓學生觀看依據該文改編的影視作品,通過影視作品體會文章的意境及其氛圍,體會作者的創作時的心情。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的發揮現代教育技術,能以情境為鋪墊,引導學生價值觀的養成、激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想象力、考慮教學因素,優化教學設計、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教師還應將現代教育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效結合在一起,借助現代教育技術來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從而促進現代教學模式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徐曙.現代教育技術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09: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