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一级爽aaaaa大片,国产精品成人自拍,国产999精品久久久,国产精品av一区二区三区

首頁 優秀范文 教育學基本理論知識

教育學基本理論知識賞析八篇

發布時間:2023-09-19 16:20:06

序言:寫作是分享個人見解和探索未知領域的橋梁,我們為您精選了8篇的教育學基本理論知識樣本,期待這些樣本能夠為您提供豐富的參考和啟發,請盡情閱讀。

第1篇

【關鍵詞】科技英語翻譯 圖示理論 教學策略

近年來,我國對外經濟的繁榮興盛致使社會需求大量的翻譯人才;越來越多的高等院校設置起了翻譯專業,其培養層次從大學專科到碩博士研究生級別不等。基于市場大環境的要求,應用類文本的翻譯能力是翻譯專業人才培養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英語語言類的翻譯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科技英語翻譯》或《科技翻譯》等課程正是基于此培養目的而設置的。

此類課程涉及各種自然科學和技術類專業文本的英漢互譯練習,而語言專業類的本科學生大多缺乏這類理工知識,課程教學中,筆者發現,若直接讓學生閱讀練習文本,他們常常會難以理解文本大意,以至于翻譯練習時即使查閱了工具書也無法選擇恰當的詞義,只能依靠教師講解才能克服閱讀障礙完成練習;這導致學生長期處于一種“恍惚”的、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生此時并不是學習的主體,缺乏自主激活學習動機的誘因,整個課堂也就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因此,幫助學生自主克服閱讀障礙是突破《科技英語翻譯》課堂被動教學模式的關鍵,也是課堂教學設計的重難點之一,近年來在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中被大量運用的圖示理論對此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圖示及圖示理論

圖示(schema)一詞最早由德國哲學家康德(1781)提出,經英國心理學家Barlett發展成為“圖示理論” ,后成為心理學及認知語言學等學科領域的重要概念,其定義在各領域及各學者間各有不同,一般指人腦對“已知知識進行歸類并將其構建成網絡的行為”或 “組織和理解未知信息的系統” ;認知語言學認為,圖示是人類進行認知活動的基礎;圖示是“被學習者儲存在記憶中的信息對新信息起作用的過程及怎樣把這些新信息豐富到學習者知識庫中的過程”。人類的信息輸入過程首先就需要理解未知信息,而對新輸入信息的理解則必須基于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網絡,即圖示,將預輸入信息與圖示相聯系,激活圖示,才能完成信息輸入的一系列過程[ibid.]。《科技英語翻譯》課程教學中,許多學生最大的困難便是無法將文本中的預輸入信息與自身已有圖示相聯系,也就無法激活已有圖示,從而無法理解預輸入信息,造成閱讀障礙,無法開展翻譯活動。那么幫助學生激活圖示就成了科技英語文本翻譯教學中的關鍵環節。

二、圖示在科技英語文本理解的作用

依據不同的學科領域和研究者自身觀點,圖示從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分類,從語篇理解角度來講,一般分為語言圖示(語言知識)、內容圖示(文章內容背景)和形式圖示(語篇結構)三類;從翻譯實踐的角度來說,翻譯過程是譯者利用已有背景知識和語法詞匯等知識獲得文本大意,再選取恰當的雙語轉換方法和技巧行成譯文的過程,所涉及到的圖示主要為知識圖示和語言圖示,筆者將前者理解為譯者理解文本信息所需的背景知識,例如,“It died suddenly,in a terrible rain of fire and ash. The tragedy struck on the 24th of August,A.D.79. Mount Vesuvius,which had slept quietly for centuries,erupted with savage violence.” 這段練習,從內容看應是某科普文章的截取部分,因為脫離語境,缺少必要的上下文信息,句首引導詞“it”指代的事物需要學生據有一定的背景知識才能理解到是指歷史上著名的因火山爆發而毀滅的龐貝古城;了解此歷史的學生理解起句義來會事半功倍,并且會將“it”轉換為它所指代的具體事物,從而向讀者傳達出語句隱含的準確的外延信息;而缺乏此知識的學生多半會將“it”直譯為“它”,無法向目的語讀者傳達出精準的信息。對于后者,筆者認為就科技英語翻譯而言,除了指必要的語法規則、詞匯知識和雙語轉換策略知識之外,還包括了對科技文體特有語言風格的把握能力,因為“科技語篇代表一種將現實概念化的方式,一種為保持其科技屬性而必須獨立于不同語言、不同文化之外的交流方式”。如,學生看到“The bottom layers are rich in nickel,a strong and tough material.” 這句話時,雖然能懂得大意,但翻譯“strong and tough material” 時必須先要清楚,漢語科技文獻用語習慣一般是要在表示材料性能的形容詞前加上表示性質的名詞,才能給出“強度高、韌性好”這種較為規范的譯文。

三、基于圖示理論的科技英語翻譯教學建議

既然圖示對于提高學生文本輸入與輸出能力的作用如此關鍵,那么課堂教學設計中就應當恰當運用它來幫助學生。本文將從知識圖示和語言圖示兩個方面來探討相應的教學策略。

1.知識圖示。前面提到,知識圖示主要指譯者理解文本信息所需的背景知識,其主要作用是幫助學生克服文本輸入過程中的理解障礙。翻譯本科專業的學生并不一定具備自然科學和技術制造等理工類常識,更談不上理解精深的知識了,而這些領域恰恰是科技文本常會涉及到的,是課堂教學中無法回避的難題。那么教師在處理這一教學難點時,一是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和人才培養的方向來分解難度,二是要讓學生在接觸練習文本前先建立相關知識圖示。

首先教師應明確,翻譯本科專業培養的應是適應社會日常對外活動需求的人才,而不是某一專業領域的譯者,畢竟這些譯者通常來說應由有較高外語水平的專業人員擔當,《科技英語翻譯》這門課程的目的不是要讓學生懂得更多艱深的科技知識,而是教會他們處理科技英語文本的規律、技巧以及有助于自身專業能力發展的學習方法。所以教師首先應盡量避直接選擇有較高專業等級的文本,如科技專著、醫學論文等,而應先讓學生接觸普通科技文體,如產品說明書、科普類文章等較為容易理解的文體,再循序漸進加大難度;這樣既可以不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又能促進學生提高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

接下來,教師應幫助學生建立相關知識圖示,使學生在處理較困難文本時可自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讓學生接觸醫學類文本時,可先給出下面這段話供學生翻譯練習:

For most kids,Morse’s Disease isn’t bad. You get a pimply skin which itches. During the next couple of days you may feel almost too weak to cross the room. Then it’s over. But some kids aren’t that lucky. Morse’s Disease sometimes leaves behind a slow poison in the body which...(對大多數兒童患者來說,莫爾斯式癥的病情并不嚴重,只是皮膚發癢、出疹。幾天以后,患者感到十分疲憊,連在房間走動都感到體力不支。過后癥狀隨即消失。但有些孩子情況不一樣,莫爾斯式癥有時會在他們體內留下一種慢性毒素……)

這是一段明了易懂的科普介紹,難度較低,學生讀后可對“Morse’s Disease”有一個大致的了解,腦海中對這一概念建立起了一個簡單的圖示,知道它是一種看似尋常、但對特定患者具有嚴重危害的疾病,并能較好地完成翻譯練習。此時教師可加大難度,出示一段更為正式的練習:

Despite a common belief that Morse’s Disease is a minor childhood ailment,medical research has uncovered the serious damage which often sneaks up on the victim after the mild primary symptoms have vanished. Weakened vision,slowed-up reflexes,and even brain damage may occur,but slowly that heretofore they have been ascribed to other causes.(盡管人們普遍認為莫爾斯式癥是一種輕微的兒童疾病,但是醫學研究揭示了這種疾病的嚴重危害,這種疾病是在較輕微的初期癥狀消失以后潛入患者體內的。此時,患者的視力減弱,反應遲鈍,甚至出現大腦損傷。但這類癥狀常因出現緩慢而被誤診為其他疾病)[ibid.]

這段練習傳達的內容進一步解釋了“Morse’s Disease”的具體危害,是一個新的信息,但是可以與學生先前建立起的圖示融合,形成一個初步的知識網絡。最后,教師可將“Morese’s Disease is one of a small number of know di-viral diseases in which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tages are caused by two different viruses...”[ibid.]這樣更為專業的文本作為課后的拓展練習布置給學生,學生因為前兩段練習的鋪墊,初步具備了獨立解決難題的能力,他們可通過查閱資料讀懂文本,明白“Morse’s Disease”的致病原理,使腦海中新形成的圖示更為完善,并可在查閱資料的過程中熟悉到此類文體在漢語中對應的寫作規范,使自己今后的譯文能更為貼合原文風格。

2.語言圖示。語言圖示主要涉及的是基礎的詞匯、語法知識、翻譯技巧和對文體風格的熟悉程度。對學生而言詞匯通常是最大的困難。科技英語翻譯理解環節的一大難題就是文本可能涉及到大量艱澀且不常用的詞匯,這些通常是某一科學研究領域的術語,只有專業學者才需要接觸并熟悉,甚至有些詞匯在常規類的工具書中無法被查閱到。而學生一旦遇到此類文本,就會感到茫然無措。其實這類詞多半由來自于希臘語或拉丁語的前綴、后綴和詞根組合而成,其構詞方法及常用詞綴實有跡可循的。如 therm-(熱的、熱力學的)、chron- (時間)、quasi-(類似)、pseudo- (假的、偽的)等前綴,Coma(腫瘤)、Cectomy(切除術)等后綴。教師應注意有意引導學生積累此類知識,構建相應圖示,使學生面臨未知信息時能成功激活腦海中的知識網絡,成功獲取信息含義。其次,雖然學生的母語都是漢語,但他們的語言圖示中通常還缺少漢語的某些語言規則。如漢語中表達“減少”概念時通常不與倍數搭配,而采用分數,英語則無此要求;例如 “Single-mode operation could be achieved by reducing the length of the laser tube by 5.5 times.”這句話通常應譯為“把激光管的長度縮短9/11,就可以進行單模工作。”,而學生已有圖示中若無此知識,則會把其中的 “reducing the length ... by 5.5 times.”譯成“把……的長度縮短4.5倍”這種不規范的漢語。所以教師在教學時還應填補學生翻譯時涉及到的漢語知識涉的空缺部分。

圖示在人認知過程中的關鍵性毋庸置疑;而關于《科技英語翻譯》這門課程,教師在關注學生譯文產出質量的同時,也需要同樣關注學生的文本信息輸入過程,運用科學規律幫助學生完善認知過程,提高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服務于社會經濟的能力。

參考文獻:

[1]Barlett.F.C.Remembering A Study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

[2]Schema:http:///wiki/Schema.

[3]周相利.D示理論在聽力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2(10).

[4]周紅民.翻譯圖示解析[J].上海科技翻譯.2003(3).

第2篇

教育技術學專業課程有什么 1、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大學外語、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大學體育、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創業基礎課程、就業創業指導課程等,旨在提升學生的基本知識素養、科學與人文素養、道德品質和身心素質。

2、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主要包括教育學原理、教育研究方法、中國教育史、外國教育史、課程與教學論、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特殊教育概論等。

3、專業方向課程

各高校可根據培養目標確定專業方向課程,教學內容應涵蓋業務方面核心知識點,如教育技術學導論、教學設計、信息技術教育應用、教學技術與媒體、學習科學與技術、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等。

教育技術學專業就業前景 隨著教育內容的復雜化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現代教育對多媒體教學提出了要求,教學過程追求感染力和靈活性,追求在視覺和聽覺中獲取知識。隨著各地都在擴大高中招生規模,爭創現代化教學設施,紛紛設立語音室、計算機室、電教室、多媒體教室等,而現有在職的老教師對這些新技術都很陌生,各類中小學對教育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相應增加。教育技術學成為教育學科的后起之秀,就業趨勢逐年看好。

不過專業能力不好的畢業生進學校的工作內容主要就是教學和管理機房。由于該專業實踐動手能力較強,科技含量比較高,很多畢業生不愿意當教師的可以改行去電臺、電視臺、計算機軟硬件公司等。畢業生可選擇的行業幅面寬,就業單位除了考察專業基礎知識外還會重點考察計算機水平,特別是實際操作水平,所以,那些圖像處理技術過硬、計算機軟件技術過硬的有真本事的畢業生,獲得高薪也并不難。

拓展閱讀:教育技術學專業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教育技術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等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新技術教育應用方面的基本能力。

1、理論基礎知識:包括學習理論知識、教學與課程論知識、傳播學知識、系統科學理論知識等。

2、技術基礎知識:包括試聽媒體技術、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通信和網絡技術、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等。

3、基本理論知識:包括視聽媒體理論、程序教學理論、教學設計理論、知識管理理論、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等方面的知識。

4、專業基礎知識:包括計算機基礎知識、數據庫原理、數據結構、程序設計、數字電子技術、數字影視技術、音樂和美術的基礎知識等。

第3篇

關鍵詞:植物學;教學;課程;理論;實驗

植物學課主要內容包括,植物界各大類群的特點及代表植物,植物界的演化規律,種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分類等。是中職教育專業一門十分重要的專業基礎課。植物學是一門內容廣博的學科,中職教育學校都非常重視植物學教學工作。目前中職教育學校植物學課程還普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植物學課程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改進措施。

一、中職教育學校植物學課程普遍存在的問題

1.對植物學課程重視不足

中職教育學校開設了植物學課,但是理論教學、實驗教學、野外實習安排的課時和授課時間,都存在內容多、課時少的情況,分配上常常出現不盡合理的問題。更重視理論教學,實驗教學、野外實習安排的時間不夠,沒有作為重點課程來培養,學生學習起來沒有興趣。

2.植物學課程教學內容不豐富 ,課堂缺乏活力

植物學教學中基本知識及概念在課程中占的比重較大,雖然普通的多媒體課件比傳統的教學有所改善,都是還是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目前,中職教育學校在植物學教學中基本知識及概念,授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按部就班的宣講,課堂上氣氛不活躍,學生參與度低,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植物學課理論教學沒有達到教學目的,出現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的現象。

3.講授植物學課的老師整體專業水平不高

植物學課程涉及到植物生理學,植物分類學,形態解剖、植物學工程、遺傳、免疫方面的內容等。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要求教師要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動手能力。從目前中職教育學校的教學情況來看,教師的理論知識并不缺乏,但動手能力不強,是薄弱環節,在日常的教學中重講輕動手的現象還比較普遍,難提高植物學教學質量。

二、解決中職教育學校植物學教學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1.理論聯系實際

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植物學教學改革中,要重視理論聯系實踐,要重視從課堂理論、實驗實習和課余興趣入手, 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性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注重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備課,選好直觀的教具,把課程設計好,采取理論課與實驗課同步進行的教學模式。設計好課外實踐需要的材料、時間和觀察實地等,幫助學生理解、驗證、鞏固和提高所學的植物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理論去指導實踐。

2.更新教學手段和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植物學是一門描述性很強的基礎學科,植物學研究的對象種類繁多,而且形態結構和生態具有高度的復雜性。歷年來,植物學教學內容教材單一,教學手段落后。植物學的知識更新緩慢, 教師們靠“板書+掛圖”的教學手段來教學。針對植物學教學時間長、概念繁多、內容復雜、學生缺乏興趣的現狀,要重視從調整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不斷探索。更新實驗的設計理念、實驗方法、實驗手段、實驗內容、 實驗設備等。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植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學內容涉及到從宏觀到微觀的多個方面,要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植物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要通過教學使學生系統掌握植物學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和基本的實驗技能。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的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通過錄像、投影、幻燈片等方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獨立觀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合理設置課程

植物學教學完整的課程設置,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整個植物界的概況,植物主要類群的基本特征、常見種類、系統演化等,為植物生理學、植物遺傳學、植物生態學等打好基礎。植物學教學要有創新教育思想,要運用好“理論―實踐―運用―創新”的現代教學模式。課程內容的系統性要強,配套教材要新穎。通過設計合理的課程,通過課堂講授和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掌握其基本理論知識和基本的技能。讓學生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中職教育學校植物學教學課程設置可以分為理論課、實驗課、野外實習三部分。教學采取理論課和實驗課相分離的方法,第一學期開設理論課,總學時為72學時,以教師講授為主,運用現代技術教學,采用多媒體、網絡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和教師進行交流。實驗課在第二學期開設,實驗教學總學時為54學時,采用采集和觀察、學生自行設計實驗等方式,開展實驗課,通過實驗課讓學生掌握顯微鏡使用技能,對各科代表植物的植株外形,花、果形態等進行詳細觀察、記述,對常見樹木和田園雜草進行觀察、鑒定、采集和制作標本,進一步學習練習使用理論課程學習到的植物檢索表、植物志等工具書鑒定植物,通過加強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獨立工作能力。

三、結語

植物學課程是中職教育學校農學類和生物學類各本科專業(農學、植保、園藝、生物科學、生物技術等)的骨干基礎課程,通過植物學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全面掌握植物學的相關知識,為后續的專業課打好基礎,對農學類和生物學類專門人才的培養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為學生今后從事農業生產和科學研究提供必要的植物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通過學習植物學能幫助學生提高學生的素質服務意識,樹立環境意識和自然界可持續發展思想,為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植物資源打下必要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孫龍飛,高職《植物學》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 《教育:文摘版》,2016(20).

[2] 周吉林,有關高職植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討.《科技致富向導》, 2012 .

第4篇

 

一、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內涵

 

職業技能,指學生將來就業所需要的技術和能力[1]。具備良好的職業技能是就業的根本,調動學生學習職業技能的積極性尤為重要。特殊教育是使用一般的或經過特別設計的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設備,對有特殊需要的兒童進行的,旨在達到一般和特殊培養目標的教育,其目的和任務是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要求和特殊兒童的教育需要,發展潛能、增長知識、獲得技能、完善人格,增強社會適應能力,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2]。根據特殊教育的目標,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應培養具備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知識和能力,能在特殊教育機構及與特殊教育相關的機構從事特殊教育實踐、理論研究、管理工作等方面的高級專門人才。因此,特殊教育專業學生需要學習特殊兒童心理和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論和知識,受到從事特殊兒童教學和研究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實際教學及理論研究的基本能力。基于上述認識,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內涵是指為了從事特殊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管理等工作,所需要的特殊教育專業技術和能力,需要掌握的具體職業技能有:特殊教育學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評估各類特殊兒童的基本方法;進行特殊教育教學、科研或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我國特殊教育的方針、政策和法規及發展動態;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二、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內容

 

(一)專業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技能

 

知識技能是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提出的“培養師范生指導殘疾學生隨班就讀的教學能力”對特殊教育教師提出挑戰,要求其要有專業的知識結構和知識技能才能勝任特殊兒童的教學工作。為了順應當前融合教育發展趨勢,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應重點培養面向特殊教育實踐需求,擁有現代特殊教育理念,既懂理論又有實踐操作技能,并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技術型”特殊教育專業人才。特殊教育專業學生除了應掌握特殊兒童的心理、教育和康復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外,還應精通某一特殊專業方向的教育教學及康復訓練技能,如手語與盲文溝通、言語與說話訓練、輔具的使用與維護、行為改變技術等。

 

(二)診斷、評估,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的技能

 

診斷、評估,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是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職業技能。特殊兒童的診斷和評估是運用一定的技術和方法對疑似特殊兒童進行各種必要的檢查和測驗并作出結論的過程,采用醫學、社會學、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等方面的檢測方法,對兒童偏離常態的方面、性質、程度及其發展的可能性作出判定,診斷和評估的結果將應用于后續的教學、科研和管理的過程。對特殊教育教師來講,為特殊兒童擬訂個別化教育計劃是診斷和評估結果應用最重要的方面。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的教師要讓學生熟悉和掌握各類診斷和評估的途徑和方法,如觀察、訪談、行為評定、測量工具的使用等,學習如何利用已獲得的有關特殊兒童身心發展的數據和資料,在此基礎上確定兒童的特殊教育目標,制定出符合兒童身心發展水平和教育需要的個別化教育計劃。

 

(三)選擇、編制教材的技能

 

由于特殊兒童的個體間差異較大,一般來講,特殊教育學校沒有固定教材,需要教師根據國家頒布的課程標準,以及每個學生的評估結果、身心特點,圍繞特殊兒童的生活經驗、實際生活環境和需要自行選擇和設計教材。教材的選擇和編制是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項職業技能,選擇和編制合適的教材關系到教育目標的達成,也關系到后續教育訓練計劃的制定,教材的選擇和編制要從特殊兒童發展的實際可能性出發,與特殊兒童現有的發展水平相適應,使特殊教育的功效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四)組織、實施教育訓練的技能

 

熟練地組織與實施特殊兒童的教育訓練是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學生應重點掌握的技能。由于障礙類別和程度、發展過程以及環境等因素的不同,特殊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表現出較大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相對滯后于普通兒童,類化能力較差,其教育訓練需要反復進行。特殊教育專業學生在校期間就要練就扎實的教育訓練技能,運用特殊教育的理論知識,根據特殊兒童內在的能力設計教育訓練計劃,以保證他們得到最適當的發展。

 

三、高等師范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策略

 

(一)構建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的特殊教育課程體系

 

合理、科學的課程設置是提高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水平的根本保障。以職業技能培養為核心的特殊教育課程體系應分為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專業實踐課程四個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是指教育學、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等教育心理理論知識和技能;專業核心課程是指特殊教育專業基礎理論與技能,包括各類特殊兒童的教育學和心理學、個別化教育計劃、特殊教育教學活動設計、各科教學法、盲文、手語、行為改變技術、康復等[3],包含了特殊教育需要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教學設計能力和職業技能;專業方向課程主要是針對特殊教育學校的需求開設的課程,如自閉癥兒童的教育康復、腦癱兒童的教育康復、情緒行為障礙兒童的教育康復等課程[4];專業實踐課程主要是對所學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的演練,包括實習、實訓、見習、寒暑假社會實踐等。四個專業課程模塊均指向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培養的要求,不僅強調了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要注重特殊教育理論素養的養成,而且強調了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要具備教育行動的能力。

 

(二)職業技能培養與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

 

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要與特殊教育專業的課堂教學改革相結合,不僅要求相應學科的教師調整和增加與特殊教育職業技能訓練相關的課堂教學的內容,改革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還要把職業技能的培養目標和內容有意識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之中,為學生創造職業技能訓練的機會和條件。可以采用以下教學方法:一是討論法,教師設置特殊教育熱點問題,調動學生參加討論,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習慣;二是參與教學,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體驗未來教師崗位的角色行為,也能檢驗學生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情況;三是讀書法,教師提供特教方面的閱讀材料,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文獻導讀,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能力;四是參觀法,讓學生深入特殊教育學校或機構等教育一線,通過義工服務方式直接接觸特殊兒童,增加認識特殊兒童的體驗;五是案例教學法,選取來自特殊教育的典型案例進行教學,讓抽象、枯燥的理論變得形象生動;六是實習法,讓學生通過3~6個月的長時間實習,參與對特殊兒童進行的直接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加強學校與實踐基地合作

 

特殊教育專業與校外實踐基地要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特殊教育學校和組織機構的教育實際情境、教學資源等均可作為課程教學資源加以利用,并方便學生進行志工服務,學生通過直接觀察,積累特殊兒童具體的行為表現,能夠豐富感性經驗,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觀摩,了解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如何進行教學,從中可以汲取切實可行的教學經驗[5]。深入特殊教育學校、特殊教育機構、康復訓練機構進行專業見習與實習是培養特殊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技能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學生業務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6]。

 

(四)建立科學有效的職業技能評價體系

第5篇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認識論;本體論;方法論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6)05-0101-04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中國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概念、范疇與邏輯”(項目編號:BJA130096;主持人:周明星)。

作者簡介:劉曉(1982-),男,山東淄博人,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教育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職業教育基本理論研究;周明星,湖南農業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職業教育基本理論研究。

從科學研究來講,得到一個公認的、權威的理論體系是一個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近年來,隨著對職業教育實踐的重視和職業教育理論成果的興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成為理論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但是,由于對理論建構認識論方面的局限,我國現代職業教育理論仍然比較混亂,體系構建還未成熟。這就迫切需要回到原點,從哲學角度出發對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進行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的理性思考。

一、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之認識論

認識論是探討人類認識的本質、結構,認識與客觀實在的關系,認識的前提和基礎、過程和規律等問題的哲學學說,它是職業教育理論研究和體系構建的起點和基石。因此,構建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首先應當從認識論角度重新審視。

(一)“學科論”邏輯下的理論體系

華勒斯坦認為,“稱一門學科為學科,即有嚴格和具有認受性的蘊意”[1]。長期以來,在我國無論是自然科學領域還是人文社科領域,其理論工作者具有普遍的“學科中心”情結,具體表現在研究者都喜好建構“學科理論體系”,也一直將“學科存在的合法性”作為自己從事某一領域研究的理論存在的重要標志,在學科創設之初對理論的關照也往往是“學科論”的研究。持這一邏輯觀點的學者們認為,一個學科的標志,“顧名思義,就是一個對象領域、一種由規則和定義、技術和儀器所構成的活動”[2]。在此影響下,1980年我國成立職業教育學科規劃組,開始將職業教育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學科建設在學科體系、學科梯隊、學科成果、學科平臺及學科反思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3]。同時,在構建學科理論體系過程中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一是囿于“學科中心”視角,陷入“營造體系”的困境,產生了一系列有悖于職業教育基本規律的概念和觀點,導致理論界對于許多職業教育的基本理論或范疇無法達成共識,進而影響到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科學建構;二是囿于對基本理論問題的追問,忽視了對現實問題的關照,使得盡管大量的理論工作者致力于職業教育相關理論的探索,卻仍無法跟上豐富多彩的職業教育實踐;三是職業教育“理論叢林”的出現,造就了職業教育理論的虛假繁榮,各種理論、著述紛至沓來,通過林林總總的理論學派和學者,我們看到了各種理論枝節交錯、簇葉蔓生,在表面的理論繁榮背后卻帶來了巨大的分歧和明顯的混亂。

(二)“領域論”邏輯下的理論體系

基于“領域”邏輯對職業教育進行研究,在國外已經司空見慣,這有助于將具有不同知識結構和學術背景的人集合在一起進行研究,研究的理論范疇也并非停留在對職業教育現象及其成因的描述與分析,也包括政府、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對職業教育問題的各種反應。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勞工與就業研究所”為例,這里匯集了德國、墨西哥、丹麥等國家的訪問學者,其學科背景更是五花八門,涉及法律、社會學、語言學、勞動經濟學、城市規劃學、政治學等。雖然各國訪問學者的學科背景不盡相同,但卻圍繞著同一主題展開了不同層面的探討。有的從法學角度探討勞工合同、有的從社會學角度探討工作場所中的障礙、有的從語言學角度探討移民在當地社區的融入、有的從勞動經濟學角度探討產業升級與遷移勞動力的關系、有的從城市規劃學的角度探討勞動力遷移與區域經濟開發、有的從政治學角度探討移民對國際工會聯盟的影響等等。如此一來,我們很難再以某一學科去界定各自的研究領域,他們的研究領域千差萬別卻又是如此相關,可以說是圍繞“勞工”這一主題輻射到了各個學科領域。這一認識很具啟發性,在今天看來,越是為我們所關注的重大問題,越應進行綜合性地研究;固守在一個學科內并試圖將某一重大問題視為“自留地”的看法,顯然不合時宜。

回到國內,職業教育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區分于其他學科的根據在于其獨立的研究對象,即職業教育現象及其規律。職業教育學所可能獨享的研究內容實際上只有學與教的理論,但所運用的解釋方法卻并非教育學所獨占,在很多情況下教育學研究者對解釋方法的探求上也在向其他學科汲取營養。例如校企合作問題,這似乎是職業教育領域最常見的一個話題,卻討論二十余載仍成為至今都無解的難題,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研究者們都囿于職業教育的視野和話語體系,未能將視野打開。對此,倘若從一個“領域”的視角,法學可以研究校企合作的協議和相關權益保障問題,經濟學可以研究校企合作的成本收益問題,而專門研究勞動工傷保險的專家則可以從學生頂崗實習的勞動權益保障出發,進而全面地認識和把握校企合作問題。在當下,仍強調以研究對象及方法作為劃分學科的唯一根據,將“學科論”作為職業教育學術研究的基本前提,恐怕不能適應人才市場的需要,也無法為職業教育研究拆除人為的藩籬、疏通前進的道路[4]。

二、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之本體論

本體代表了事物最為內在的方面和最根本的價值向度,表示事物質的規定性和本源,是決定事物何以存在的基本依據。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構建亦需要做形而上學的探究并對職業教育的屬性進行深刻反思。從這一邏輯出發,筆者認為基于“領域”的職業教育,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的、多層結構的有機系統,“跨界性”是貫穿研究職業教育相關問題的主線與邏輯起點[5]。鑒于職業教育的邊界組織有著不同的結構,呈現出不同的類型,本文嘗試從學理邊界、物理邊界和事理邊界等視角審視職業教育的“跨界”屬性。

(一)知識與技能――職業教育的學理邊界

現代職業教育學理亦即關于職業教育知識和技能的原理或法則。知識是人類獲得關于真理和原理認知的總和,是人們經驗的點滴集聚與泛化。而技能是指通過一定練習而獲得的、能夠完成某種任務的動作方式或心智活動方式,具有比較明確和具體的指向性。根據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知識和技能分別屬于不同的維度,具有鮮明的界限特征。因此,職業教育的知識與技能邊界,是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等其他類型的教育所傳輸的知識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它既包含了一般意義上的顯性知識,還涵蓋了大量與個體的個性、經驗以及所處的情景交織在一起的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緘默知識,并且后者在職業教育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對職業教育培養人的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職業教育中建立的“師徒學藝制”,通過對外在經驗等顯性知識融合的方式,旨在實現隱性知識在不同個體之間的內化與轉移。因此,從微觀層面說,職業教育理論跨越了知識與技能之界,是知識與技能的整合。

(二)學習與工作――職業教育的物理邊界

工作和學習在目標、職責、時間和范圍等方面存在明確的時間和范圍邊界。從狹義的角度來分析,職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滿的職業人,主要職責是學習理論知識,獲得操作技能,培養職業素養與情操。而工作則是對所培養職業人的一種考驗和“質檢”,主要職責是負責產品生產、質量安全、崗位責任等。工作和學習在目標、職責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邊界。如果不能清晰地界定兩者的邊界以及學會跨越彼此之間的界限,很容易使職業教育陷入學習和工作斷層的境況,所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實際工作所需,也無法實現教育和職業之間的跨越。物理邊界最明顯的表征就是兩者在空間上的不同分布。從場所來看,職業教育跨越了學習與工作之界,具體表現在學校和企業方面。盡管物理邊界的劃分,有利于二者明確各自的角色、職責、功能的發揮,但是卻與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與發展趨勢背道而馳。即使現實中我們無法消除兩者在空間上的距離感,但我們卻可以從共同的利益需求出發,盡量地拉近與縮短兩者的距離感。例如廠中校、校中廠、職教園區、集團化辦學等形式,就是跨越職業教育物理邊界一種有效嘗試,成功解決了職業學校學生培養能力、培養質量的問題。

(三)教育與職業――職業教育的事理邊界

教育與職業有著各自的事理即規律。狹義上的教育,主要是指學校教育,即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以培養一定社會或階層所需要的人的活動[6]。職業是指人們在社會活動中具體從事的、并以此謀生的一種手段和方式。然而,職業教育并不單單是教育與職業的簡單疊加,它泛指一切增進人們知識和技能、培養人們職業道德與素養的教育活動,目的在于使所培養的人在能夠滿足社會和時代不停進步需要的同時并獲得立足謀生的技能。作為一種培養人的特殊的社會活動,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職業是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的延續,最終指向都是為了知識與技能的獲得。但是二者屬于不同的界域,在不同的階段其主要目的、主要內容、主要方式皆存在著天差地別。毋庸置疑,事理邊界不同于物理邊界,它雖沒有具體界限表征,卻是區分不同組織的主要標志,是介于“同”與“異”之間無形的動態的界限。

三、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之方法論

任何一門科學的方法論,在影響該門科學發展的諸因素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方法論的水平和狀況,不僅是科學成熟性的指標,而且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前提[7]。筆者認為,科學的研究方法論是確定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它涉及到研究者的基本立場、研究角度和相應的一整套概念和假定,是研究者借以觀察和研究世界的視野和參照框架,是觀察世界的思想之窗[8]。

(一)“經典型”理論體系構建范式之省思

經典學科理論體系的構建,其出發點主要遵循“學科”構建的邏輯,即首先要確定一門學科的邏輯起點,然后從邏輯起點出發,借助邏輯手段,按照學科的內在規律,層層推導,逐步展開,從抽象上升到具體,構成嚴密的邏輯系統[9]。當這種理論體系的構建形成一種范式時,在學科規訓下,很可能會流于空泛,陷入純粹思辨,逐漸趨向“為理論而理論”、把理論體系建設當作學科建設的全部,就會導致研究嚴重脫離實際,從而忽略理論體系之外的世界,也忘記了構建學科理論體系所要達成的最終目的――指導和解決現實問題。久而久之,這種“坐而論道”便成為阻礙學科本身不斷發展和創新的消極力量。

我國高等教育著名學者潘懋元先生在談及高等教育的理論體系構建時曾明確反對純粹的理性思考與邏輯推理,反對理論脫離實際、內容貧乏、理論空泛和純理論研究的教條主義,要求在實踐中發展有中國特色的、反映中國國情的高等教育理論[10]。這就引出了我們構建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第二條思路,即先確定學科的基本問題或學科范疇,基于多學科視野下的“問題型”理論體系構建思路。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是這條理論體系構建思路的靈魂和生命力之所在,綜合多學科的視野對職業教育的現實問題進行審視,其貢獻在于增強學科知識的解題性。職業教育實踐中很多復雜的問題本質上是開放的、含混的、不穩定的,這些問題不能用傳統上劃分基本現象的方法來界定和處理,只有跨越學科界限,借助多學科視角研究才能滿足職業教育復雜問題解決的實際需求。在哈貝馬斯看來,任何理論本身都內隱著人類的實用旨趣。職業教育學也不例外,對具體問題的研究才是理論體系構建的源泉。這些問題既可以是職業教育改革和實踐中的現實問題,也可以是學科建設的理論問題;既可以是宏觀問題,也可以是微觀問題。不管怎樣,其研究旨趣在于通過激進、深化和拓展對實踐問題的認識來為構建職業教育理論體系的大廈服務。因此,職業教育理論體系一定是多學科方法聚焦于職業教育的實踐問題,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理論抽象和概括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二)“跨界型”理論體系構建范式之理路

當前,在我國職業教育領域中各研究者已經開始嘗試從“跨界”這一新的視角,來解決以往職業教育發展中沒有解除的障礙,推動職業教育研究沿著新的方向進展。首先,定界的研究現狀無法滿足“跨界”的職業教育實踐之需。由于學科發展的漸進性與人們認識的局限性,職業教育的“跨界”屬性長期處于被遮蔽的狀態,許多研究成果都是從“定界”的視角來研究職業教育的現實問題,所得出的也大多只能是適應職業教育局部發展的規律,忽視了職業教育之外的“定界”。在研究中,如果主觀忽視其他“隱形的界”或者更為廣范圍的“界”,就難以為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發揮空間,也無法為職業教育解決實踐問題提供全面而有效的信息。其次,“跨界”是職業教育理論創新的重要源泉。英國著名社會學家吉本斯從學術研究與現實社會之關系的角度提出了兩種知識的生產方式:一是啟蒙以來的知識生產模式,二是現代型知識生產模式,并且他認為知識生產方式正從模式一向模式二逐漸轉變的進程中,具有跨學科、異質性和多樣性的特質[11]。這和職業教育理論創新“跨界”的要求不謀而合。

職業教育的理論或現實問題具有多學科和多維度性,從中抽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很難找到所謂的邏輯起點和終點。多學科間的交流、交叉和知識、方法的“貿易”使得職業教育學的研究對象并不是專屬于自己的純粹對象,學科之間在對象上并不存在完全分隔的鴻溝,有的只是興趣領域或視角的不同,能夠彌補學科知識體系的罅隙,從而拓展原有學科的知識體系[12]。即,職業教育的理論體系沒有明確的分界線,而是與其他學科邊界互涉的開放系統。因而,將職業教育作為一個領域,探討職業教育與社會系統環境,特別是與經濟環境發生聯系時產生的現象問題和理論問題,合理重建該學科研究傳統所積累的龐大理論知識,以“跨界”視角審視職業教育的概念、范疇、邏輯體系,并綜合運用系統化的方法把已經獲得的各種理論知識――現象、概念和原理構成一個科學的理論系統,是現代職業教育理論體系構建的應有之義。

最后,職業教育作為一個“領域”而非“學科”的理論體系構建邏輯,似乎給人一種在眾多學科加入的情況下,職業教育學作為一個專門學科的問題就自動消失了,其學科屬性被淡化了。事實上,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現象,因為隨著眾多學科的加入,職業教育學的問題不是簡化了,而是更加復雜了,因為職業教育學要處理各學科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要綜合出一門總體的學問來,這種綜合對各學科而言更具有方法論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美]華勒斯坦,等.學科?知識?權利[M].劉健芝,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23.

[2] 徐賁.走向后現代與后殖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78.

[3] 周明星,劉曉.我國職業教育學科建設:使命與方略[J].高等教育研究,2008(3):61-65.

[4] 王洪才.教育學:學科還是領域[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1):72-78.

[5] 姜大源.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構建的理性追問[J].教育研究:2011(11):73.

[6] 顧明遠主編.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725.

[7] 張曉鵬,張啟航.建立教育學體系的方法論思考[J].1991(5):2-5.

[8] 高耀明.高等教育學建設的四個基本問題[J].江蘇高教.1997(2):23-26.

[9] 白逸仙.多學科研究:高等教育理論體系構建之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2010(5):49-51.

[10] 覃紅霞,陳興德.論潘懋元的高等教育實踐理性觀[J].高教探索,2003(2):2.

第6篇

一、重視專業技能操縱課的開設

旅游企業是實踐性很強的行業,它要求從業工作人員既需要有一定的基本理論知識,又需要有實際操縱技能和落實科學現代化方面的管理的能力。學校在課程設置時,應以總結職業能力為本位,突出職業特征,合理配置公共基礎課、專業基本理論課、專業技能課。這里公共基礎課包括語文、數學等普通基礎教育的人文類課程,專業基本理論課程(專修和輔修課程)包括專業基本理論和為專業基本理論學習奠定基礎的相關基本理論課程,如《飯店有關服務與方面的管理》、《旅行社有關服務與方面的管理》等,專業技能訓練課程(專修和輔修技能)包括校內技能基礎素質訓練和在生產一線頂崗實訓課程,如模擬導游、餐飲有關服務實訓、客房有關服務實訓等有關專業技能等級考證。比如我們學校進行旅游方面的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時,將公共基礎課、專業基本理論課、專業技能課的設置比例為1:1:1.5,從實際上避免學生在校學習時基本理論脫離實際、動手能力差的情形,使學生具備扎實的職業技能。

二、努力提高專業老師自已本身各方面素質

職業技能實踐教學離不開專業老師本人扎實過硬的職業技能水平。所以,作為一名旅游專業老師,不但需要有豐富總結的專業知識,并且需要有職業實踐經歷,具有專業實踐能力,使本身成為德才兼備的“雙師型”老師。因此,本文認為旅游專業老師不該封閉在學校的教室、辦公室內,而應走出校園,進入到旅行社、星級飯店等有關的旅游企業,從基層一線員工到中層方面的管理崗位輪崗實習學習,讓本身獲得行業一線工作和方面的管理的工作經驗,使課堂教學主要內容更具有對準性。除此之外,旅游專業老師還應積極參加各類專業技能等級培訓,提高本身專業技能。專業老師具有熟練的技能,可以對學生起到十分好的帶頭作用。

三、注重技能操縱課的教學方式

教學整個過程中,正確合理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技能的掌握將起到收效較大的效果。教學中,本文認為咱們應本著“以學生為中心,以技能為本位,以行業需求為導向”的原則。教學中,可將現今世界各國職業教育界與勞動界專家所推崇的現代行為導向教學方式科####用于旅游專業實訓技能教學,采納應用角色扮演法,實證教學法、項目教學法等,讓學生在現實中,理解和把握技能要求。比如飯店專業的《中餐有關服務》課程教學,先將整本教材內容分為十個項目,每個項目由若干任務組成,在每個任務中設計情境導入、基本技法、強化訓練、效果評估、知識鏈接、個人感悟等,教學主要內容以實踐為主線,老師指導學生做,做過了學生才不會忘記。平時,旅游專業老師落實技能教學整個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兩點:

(一)對學習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體情況進行不同教育。日常教學中,咱們常常發現有部分學生動手能力強,速度快,記憶力好。性格上,有部分學生活潑開朗,有部分學生則沉默寡言。在授課中,咱們就應從實際狀況出發,依照不一樣的對象,采納應用不一樣的方式。比如《中餐有關服務》的臺布鋪法有推拉式、抖鋪式、撒網式三種。實訓教學中,相比個兒小、手臂短的學生咱們可采納應用抖鋪式方式訓練,個兒高、手臂長的同學選擇推拉式訓練。學生相比一種方式掌握非常熟練的理論基礎上,再教給他們一種帶有表演性質的鋪臺布方式——撒網式,激發勉勵他們,增強他們練習興趣。

(二)循序漸進。每個人剛接觸一種新技能都需要有一個消化,吸收,提升的整個過程,咱們的教學應適應這個規律,采納應用循序漸進原則,由簡至難,有慢到快的整個過程,不可以要求每個學生的技能訓練馬上達到要求,為有使他們在訓練中不斷提升,慢慢接近所定的標準。

仍以《中餐有關服務》餐巾折花技能訓練為案例,學生剛看到教師的餐巾折花作品時很興奮,那時學習熱情最高漲。此時老師應以有關技法較少的餐巾花型切入,如咱們比較了解的單荷花、雙荷花、凌波仙子、冰玉水仙等,有關技法為經常看的折疊、直推折、翻拉,學生最易掌握。學生經過首先節課技能訓練,看到本身成功的第一個餐巾花作品,相比接下來的學習餐巾折花會更有信心。反之,假如首先節課咱們安頓的是困度系數比較大的孔雀開屏、相思鳥等花型,學生大概會因不能完美完成這一餐巾花型折疊,對接下的餐巾折花學習失去了信心。

四、走出校門,與旅游企業結合

第7篇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 課程優化建設 原則 總體思路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優化建設的意義

西方經濟學是國家教育部審定的財經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是財經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這門學科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生和發展而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科。是對資本主義運行的基礎――市場機制的經驗性總結,雖然從本質上說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但其中的理論和分析方法,對于正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我國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西方經濟學課程優化建設,對提高經濟學教學質量,推動經濟學課程體系建設,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西方經濟學課程優化建設的內容

1、西方經濟學優化建設的原則

(1)科學化、系統化原則。任何一門課程的設置都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既要充分體現社會需求,又要遵循課程設計的規律,從理論到實踐,同時還要考慮到教學資源、教學過程的特點和要求,課程優化建設,不僅要遵循課程內容的系統化,還要重視學生理論知識的綜合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充分發揮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作用,體現知識的連續性和層次性。

(2)適應社會需求,彰顯商業倫理。我國正處于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新舊體制交替階段最容易出現道德缺失。目前,在商業領域出現的部分企業“見利忘義”、“急功近利”等現象就反映了這一點。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交換行為更加頻繁,也就更加迫切的需要對未來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商業倫理教育。商業倫理教育可以貫穿于西方經濟學的主要教學內容中,引導學生分析企業的社會責任與利潤最大化相統一問題,探討企業如何“義利并舉”、“取才有道”;引導學生思考公平競爭的問題;在商業活動中企業經營者應奉行交易自由與誠實守信原則的教育,可以貫穿于各個章節的學習中,因為作為西方經濟學根基的市場經濟本身就建立在自由交易的基礎上,誠實守信更是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保障。

(3)堅持西方經濟學基本理論為主,前沿性理論為輔的原則。前沿性理論是對經濟學基本理論的突破和發展,如果不向學生重點介紹經濟學基本理論,那么前沿性理論也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不向學生介紹前沿性理論,那么學生無法了解經濟學的研究動態,教師也無法實施研究性教學。因此,應堅持經濟學基本理論為主,前沿性理論為輔的原則。

2、西方經濟學課程優化建設

(1)基本思路。首先,在思想上明確,“西方經濟學”在不同程度上構成許多經濟學科和課程的理論基礎,是經濟類專業的公共必修基礎課,在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為了給其他學科和課程的研究學習鋪設道路,必須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使學生對當代經濟學的基本內容有全面、系統的了解,為進一步學習經濟類的專業課程打好基礎;另一方面要使學生能分析和運用現代經濟學知識,將知識運用于實際工作中,并為將來更好地從事經濟工作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其次,西方經濟學的特點在于其內容抽象、廣泛,又有較強的邏輯性、條理性和系統性,因此,必須根據課程的特點和難點,在西方經濟學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設置上,從不同專業、不同學生的實際出發,準確定位,有所側重,突出針對性。正確處理理論知識講授與現實問題分析的關系。使理論講授的系統性與現實問題有針對性的很好的結合起來,運用理論來分析現實問題,通過現實問題的研究與解決來加深對理論的認識和把握。對課程理論講授的內容要精選精講,務求精而不求多,抓住重點,講清講透重點和難點,使學生把握西方經濟學框架體系,掌握西方經濟學的基本內容、分析方法、并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處理好“教”與“學”之間的關系,教學方法應靈活多樣,除注重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外,尤其是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營造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環境氛圍,圍繞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能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這個目標,把教學過程變成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豐富理論、獲取知識、發展智力和訓練能力的重要過程,使他們成為教育、教學活動和自我發展的主體。

第8篇

師范類高校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培養

1.課程設置

根據具體的課程設置體系,將師范類高校培養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課程具體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公共選修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5個部分。

(1)公共基礎課程:開設大學英語、高等數學、計算機基礎、教育學、心理學、教師口語等。

(2)公共選修課程:根據自身需要選擇哲學類、社科類、自然科學類等課程,拓寬自身知識面。

(3)專業基礎課程:美術基礎、音樂基礎、攝影基礎、計算機語言、模擬電路、電聲系統、電視系統、學習理論及應用等。

(4)專業必修課程:教育技術學導論、教學系統設計、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教育傳播學等。

(5)專業選修課程:數字影像技術與藝術、多媒體課件設計與開發、圖像處理技術、網站建設與設計、虛擬現實、數字化校園建設、教育信息化研究等。

2.培養方式

根據我國對大學本科四年制的發展要求,筆者認為,在大學入學第一年,應注重公共基礎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了解各種教學理論與學習理論;學習計算機基礎知識,熟練使用Windows 操作系統以及Word、Excel、PowerPoint等基本辦公軟件。

進入大二,在學習專業基礎課程的同時,要加強專業必修課程的學習,了解所學專業的發展方向,能夠對自己未來發展有大致的規劃。學習各種多媒體軟件,鍛煉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并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擇學習攝影、攝像、圖像處理、動畫設計、計算機網絡等各種技術,保證精通一門技術,讓自己擁有“一技之長”。

大三應該學完專業必修課程,重點學習教學系統設計,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合理制定教學目標、篩選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做出科學評價,強調對教學設計實踐能力的培養;重點學習信息技術課程與教學,掌握《信息技術課程》的各種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微格教學”這種現代教育設備,鍛煉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學管理與組織能力,反復觀察、分析自己的教學狀況。學校組織學生深入中小學見習,實地觀看一線教師教學,或通過觀看、評析優質課程視頻,體會課堂教學的技巧,提高自身課堂教學能力。

即將畢業的大四學生,應根據自己選擇的就業方向,有針對性地學習各種專業知識。要想畢業之后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從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就應該加強基本教學知識與技能的儲備,充分利用實習機會,了解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鍛煉自身的教學實踐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科研創新能力和應用能力。

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進行專業在職培訓

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進行在職培訓的目的是希望教師能把教育技術能力作為促進其更加便捷、高效學習的工具,是為了使他們在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中有效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最終的落腳點在于創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過程和資源,促進學習和改善績效。因此,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為教師培訓提供必備的培訓基地、培訓師資,創造良好的培訓環境。

以下主要從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評價三個方面詳述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進行在職培訓的具體措施。

1.培訓內容

(1)教育技術基本理論。培訓教育學、心理學等基本理論知識,使教師能夠認清學生認知發展特點;培訓教學系統設計的基本原理,使教師能夠正確分析學生學習需要、合理設計教學目標、精心篩選教學內容、科學選擇教學方法、有效評價學生學習情況;培訓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相關內容;積極探索有效途徑,開展教研活動;適當增加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培訓內容,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授與技術應用有關的道德法規知識。通過加強對教育技術基本理論的學習,使廣大教師真正體會教育技術應用對課堂教學的實際作用,使教師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并能自覺運用于教學實踐中。

(2)教育技術應用技能。加強對硬件設施的使用、維護方面的培訓,將計算機組裝、維修,機房聯網,投影儀等多媒體設備的使用、維護,學校網絡中心的建設與維護等技能傳授給參加培訓的教師;加強對基本辦公軟件、課件、網頁制作軟件等教學應用軟件使用技巧的培訓,并根據實際情況,增加對教學資源庫建設、教學軟件開發、教學平臺建設、精品課程的開發及校園網站建設與維護等技術的培訓,引導教師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運用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與同事、學生交流。保證廣大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能夠通過培訓提高信息檢索、加工與利用的能力,硬件設施的使用與維護的能力,教學媒體的設計與開發的能力,課程資源的收集、整合與應用的能力。

(3)新課程標準內涵。通過解讀新課程標準的內涵,使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充分理解“信息技術課程是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為根本目的”這一核心思想。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技能,還要保證學生學會運用信息技術進行交流與合作,最終使學生形成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作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促進者的信息技術教師,更應具備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意識、態度和能力,將這一理念合理應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從而有效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和專業素質,并為國家培養能適應信息社會的合格的創新型人才。

2.培訓方式

(1)依據差異,分層次培訓。參加培訓的教師來自不同的學校,他們所在學校的軟、硬件設施配備情況存在差異,不同教師自身所具備的專業知識、操作技能也存在差異。因此,在培訓之前,有必要全面了解參加培訓的教師的現有發展水平,根據了解到的具體情況,科學、合理地實施分班分組培訓,將相對處于同一發展水平的教師分在同一班級,對某一方面知識有共同需求的教師分在同一小組,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以期提高各層次教師的現有發展水平。

(2)多種培訓方法并用。對于基本理論知識的梳理,實際操作能力的鍛煉,主要采用傳統的講授式培訓方法;對于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問題解決路徑的學習,可以通過觀摩優質教學視頻、探討真實教學案例、提出實際教學難題,各小組成員共同合作、交流、研討,進行積極、有效的協作研修活動,最終實現問題的有效解決,使培訓教師能夠將理論知識內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教師能夠準確地領悟問題解決的思想及所隱含的創新意識,較好地掌握培訓內容,提高自身的教育技術能力。

3.進行多元培訓評價

(1)過程性評價。在培訓過程中,通過問題引導,激發教師以自己的教學經歷為思考對象,對自己的行為及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通過自我反思,促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改進和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

(2)總結性評價。充分考慮培訓教師在參加培訓前的教育技術能力水平,在培訓過程中的學習表現,通過實施說課、教學設計環節,檢驗培訓教師是否真正領悟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能否真正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通過具體動手操作環節,檢驗培訓教師是否真正掌握軟、硬件設施等的安裝、使用、維護技能。綜合考慮新課程標準的具體實施情況,動態評價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發展變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源县| 邛崃市| 镶黄旗| 如皋市| 麻栗坡县| 灌阳县| 武胜县| 正镶白旗| 六安市| 利川市| 衡山县| 西平县| 全南县| 文化| 井研县| 紫金县| 偃师市| 宝坻区| 临高县| 惠安县| 商洛市| 蕉岭县| 榆社县| 河南省| 靖西县| 涞水县| 淮北市| 延长县| 民丰县| 湖口县| 青神县| 丹棱县| 民和| 敦化市| 汉寿县| 新宁县| 云霄县| 溧水县| 六安市| 赞皇县| 平凉市|